西風獨自涼
1980年5月爆發的光州起義,令韓國軍政府成了驚弓之鳥,動輒以鎮壓“赤色分子”名義整肅民間精英。1981年9月,釜山警方在沒有逮捕令的情況下,以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戒嚴法”、“ 集會示威法”等罪名,非法拘禁釜山讀書聯合會的22名學生、教師和公司職員,釀成“釜林事件”。“林”字來自1960年的“東柏林”事件,韓國很多與民主運動有關的事件都帶一個“林”字,就像美國出了水門事件,后來與政府相關的事件均以“門”命名。
韓國影片《辯護人》全面回憶釜林事件,全斗煥時期光明與黑暗交鋒的歷史,對年輕一代是再好不過的啟蒙。宋康昊這樣的老戲骨,出演盧武鉉(宋佑碩)這樣的角色不存在難度,一度拒演,是“擔心給他(盧武鉉)添麻煩”。為弱者伸張正義,多么光榮、多么可歌可泣的歷史,會有什么麻煩呢?當年的人權律師、后來自殺身亡的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再次成為話題人物。
盧武鉉出身寒微,高中畢業后,經過10年含辛茹苦的自學,而立之年終于通過司法考試,1978年在釜山開辦律師事務所。苦盡甘來的他,打民事官司“戰無不勝,勝訴率達到90%以上”,人稱“盧辯”。釜林事件性質敏感,在當局的阻撓下,名聲在外的大律師唯有退避三舍。經手稅務案件、“賺錢又會玩的盧律師”,向來不為警方注意,結果意外地卷入這一事件。
影片巧妙地將釜林事件的受害者與“盧辯”在生活中聯系起來,顯示每一個人都不是孤島,軍政府本身就是對每一個公民的威脅。多年以后,盧武鉉對探望受害者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學生們渾身傷痕累累,他們甚至無法相信作為律師的我,用恐懼的雙眼一聲不響地看我……我的頭腦一片混亂,血液沸騰。”
初一就成立“白紙同盟”、號召同學不為獨裁者李承晚寫祝壽文章的盧武鉉,很快讓法庭感受到了他作為律師的縝密和強硬。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曾在蘇聯生活,專門鑒定禁書的研究機構居然以此認定卡爾是共產主義者,其享譽世界的名著《歷史是什么》成為被告傳閱有害書籍的罪證。盧武鉉當庭宣讀英國外交部發來的正式文件:“卡爾是為英國獻身的外交官和受人尊敬的歷史學家,《歷史是什么》不是擁護共產主義的書,希望這本書能被韓國更多的讀者閱讀。”
盧武鉉的睿智、犀利與檢方的無知、蠻橫形成鮮明對比:“阿里和福爾曼進行拳擊比賽,金日成站在阿里一方,而被告人也站在阿里一方,這算不算通敵行為?”盡管檢方、證人面對“盧辯”狼狽不堪,但法官仍然枉法裁判19名被告有期徒刑1至7年不等。
盧武鉉常常讓我想起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陳水扁,他們的人生軌跡驚人地相似。都是叱咤風云的大律師;一個刮起“盧武鉉旋風”,一個號稱“都被水扁”,先后當選各自國家或地區的“總統”,又都因腐敗問題身敗名裂。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盧武鉉從45米高的懸崖上縱身躍下,陳水扁則從“臺灣之子”變成“臺灣之恥”。相比盧武鉉一死以謝天下的決絕和數十萬人送行的哀榮,把牢底坐穿的陳水扁,眼看就成了“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活教材。
2014年2月13日,就在《辯護人》票房一路飄紅,成為2014年第一部突破千萬觀影大關的韓國電影(韓國史上第9部)之際,釜山地方法院對33年前的釜林事件進行了二審宣判,5名被告改判無罪。這份遲到的正義,無疑是對盧武鉉在天之靈最好的慰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