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蓮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應用標準化病人輔助農村醫學專業兒科學教學
曾金蓮
(河源市衛生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目的 觀察應用標準化病人輔助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兒科學實習前強化培訓效果。方法 在我校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兒科學實習前強化培訓中,應用標準化病人輔助教學,由帶教教師根據學生診療過程評分,培訓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認可度。結果 應用標準化病人輔助兒科學教學,能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緩解學生實習前壓力,縮短其臨床適應時間。結論 應用標準化病人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價值。
標準化病人;農村醫學專業;兒科學
標準化病人這一概念由美國的巴若斯教授提出,意指模擬病人或是病人演員、病人指導者等經過訓練能恒定、逼真地模仿臨床病人情況,在臨床技能考試中扮演病人、教師和評估者等多重角色的人,可用于醫學生臨床技能教學、評估以及職業態度培養。在醫學教育中應用標準化病人能較好地解決醫學資源緊缺、醫患關系緊張所導致的床旁教學困難等問題,能較好地還原真實醫療過程,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我校在農村醫學專業學生兒科學實習前強化培訓中,針對兒科學臨床知識晦澀難懂、臨床病例季節性強、家屬要求高的特點,應用標準化病人輔助臨床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1 農村醫學專業開設情況
農村醫學專業是國家教育部、衛生部為解決農村地區衛生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中增加的臨床醫學專業。其旨在為村衛生室及邊遠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培養執業助理醫師(鄉村),是中專教育唯一的臨床醫學專業,學制3年,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保健、康復指導、健康教育等工作。生源主體為中考落榜者,他們普遍存在基礎知識薄弱、理解能力欠缺、自理能力不足等問題,這與醫學教育的高規格、嚴要求相去甚遠。加之其學制為短短的3年,在有限的時間內要系統地、高質量地完成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這不僅是對學習主體的嚴峻考驗,還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需要教育者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采用直觀、簡潔、高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并掌握大量醫學知識,以期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醫學服務。
1.2 兒科學教學特點
兒科俗稱“啞科”,其服務對象是不能自我表達的病患,診療過程有如下特點:病史采集多源自患兒家長,缺乏主觀癥狀描述,查體過程中患兒往往不能很好配合。這就要求臨床醫務工作者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能從有限的病史、癥狀和體征中歸納疾病發生、轉歸的特點,作出準確的診斷并給予合理治療。對于即將踏上臨床工作的學生來說,要完成上述診療工作是極大的挑戰,為此,需要學校教育能盡量貼近臨床實際,還原臨床真實情境,使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對臨床操作流程有整體把握,對將要面對的問題做好心理準備,如患兒家長的挑剔、不配合實習帶教,甚至出現錯誤時遭遇打罵的極端情況。
2.1 標準化病人培訓及選用
標準化病人培訓對象選擇班級學習成績較好,有一定的醫學家庭背景,學習主觀性、積極性較強,有一定的分享精神,勤奮好學,樂于助人,能很好地配合同學完成診療工作者。每班均按照10∶1培訓所需標準化病人。由具有豐富兒科學及診斷學教學經驗的教師培訓,重點培訓疾病的發病特點、主要癥狀和體征,同時注重培訓問診內容、技巧并模擬患兒家長描述發病過程。
2.2 模擬教學的課堂設計
培訓在我校模擬病房實施,模擬病房設置在我校實訓中心,完全依據醫院病房規格配置設備,如病床、輸液裝置、中心供氧裝置、醫護呼叫裝置等。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制作臨床典型病例視頻,如小兒腹瀉、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視頻內容選自合作醫院兒科病房同期患兒,以還原臨床真實工作環境。每堂課對照教學大綱選取一例典型病例,先用5分鐘時間播放視頻文件,使學生對該疾病的臨床特點有整體把握,然后每10名學生和一名標準化病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組由一名兒科學教師帶教并負責評估。各小組成員依次在“床旁”向標準化病人詢問病史和癥狀,并進行臨床查體,最后根據掌握的資料給出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案。
2.3 教學效果評價
每堂課留10分鐘作最后總結。首先由帶教教師根據每名學生病史采集是否詳細、語言是否口語化、查體是否系統有序、診斷是否正確、治療方案是否合理等評分,最后教師在組內根據每名學生的得分情況逐一點評,同時組內標準化病人說出自我感受,并根據自身體驗給出具體建議,如某同學的問診語言是否通俗易懂,查體是否重點突出,診療過程是否體現人文關懷等。
在強化培訓結束后,對所有學生(69人)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調整下一批教學方案。
考核結果見表1。

表1 考核結果
反饋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學生反饋調查結果[n(%)]
標準化病人通過人為模擬病人病情輔助臨床教學,其發源于歐美并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我國應用時間不長。我校作為國家示范性衛生學校,開設農村醫學專業旨在響應國家號召,培養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兩年來為當地農村培養近200名醫務工作者,得到社會認可。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面臨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學習能力較低、教學資源有限、臨床實習基地不足以及病人及其家屬歧視等問題,不能滿足社會對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此,筆者借鑒高校臨床教學經驗,將標準化病人與我校先進的臨床實訓中心相結合,應用于學生兒科學實習前強化培訓中,取得較好效果。
由表1可知,學生儀容儀表和病史采集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各項得分,其原因可能與我校就讀該專業學生多有一定的醫學家庭背景(如開設家庭門診、藥店、社區綜合門診等)有關,這些學生學習目的性強,積極性高,求知欲強,但是體格檢查和診斷、治療方案總體得分較低,這可能與臨床課程時間有限、學生綜合學習能力較低以及醫學知識對學習者理解能力、推論能力要求較高有關。這需要教育工作者注重基礎醫學知識教學,簡化理論知識,盡量采用直觀教學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表2顯示,更多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增強了臨床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憂患意識。但我們也注意到,一部分學生在切身感受到醫務工作者工作的艱辛后,出現了自暴自棄的極端思想,甚至產生“入錯行”的念頭,有“小孩子真難伺候”“家長是怎么了”的錯誤想法。為此,在強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動手能力培養,使其感受到學有所用,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體會到醫者的高尚。
總之,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理論知識是基礎,崗前培訓是手段,最終必須落實到應用上。標準化病人不能代替正常的理論教學,甚至占用理論學習時間,否則只會本末倒置。
G421
B
1671-1246(2014)13-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