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龍平
(寧南縣蠶業局,四川 寧南 615400)
蠶業是寧南縣發展農村地方經濟、致富農民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來,我縣產業結構大調整,激發了農戶栽桑的積極性,大力發展“6215”栽桑模式。生產模式的改變,在相應的技術措施的配套上,特別是桑樹病蟲防治措施上也要跟上生產發展步伐,否則病蟲的為害將成為蠶桑生產中的一大隱患,影響蠶桑生產的穩定。
病蟲害暴發主要有三個條件:桑樹、病蟲原的存在和生態環境。桑樹是一個載體,病蟲原是發病的根本,環境是病蟲暴發的決定因素。當病蟲原達到一定的基數,桑樹品種對病蟲抗病能力低下,環境就成了病蟲暴發的決定因素。不同的環境,對病蟲害暴發起到了促進或抑制作用。隨著環境的變化,害蟲發生的機率也有所不同。經過近幾年來對寧南的桑園調查,桑紅蜘蛛在春季氣溫高干燥時發生面廣,為害面大、發生代數多。桑粉虱、桑褐斑病、桑里白粉在高溫多濕,不通風桑園內發生為害大。我縣為暖冬,冬季低溫持續時間短,有利于各種病蟲害的越冬,使越冬蟲口基數增大。第二年遇到適宜病蟲發生繁殖的環境條件,病蟲就大暴發。
桑樹病蟲種類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我縣桑病蟲種類達78種以上。主要病蟲有紅蜘蛛、桑粉虱、桑薊馬、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等。
桑樹上可使用的農藥品種少,選擇性小,多年來重復使用樂果、敵敵畏等,已使桑樹害蟲產生較強的抗藥性。害蟲的大量發生,又促進化學農藥過量使用,導致桑園環境嚴重污染,每季都有家蠶農藥中毒事故發生。
2001年,我縣桑樹病蟲發生嚴重,在部分區域造成桑葉減產,質量下降,季養蠶量減少20%左右,全縣開始重視桑病蟲的發生和防治,并把此項工作納入行政作為的考核。連續多年來一直堅持在病蟲防治措施上加大力度,采取各環節技術落實,從而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重視桑樹病蟲,選擇栽植抗病蟲害強的豐產優質桑品種。多年來我縣不斷從外引進優良桑品種,進行小區試驗,選出適宜我縣區域的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確立了以云桑1號、南一號、嘉陵20號、豐田5號等主要品種在全縣推廣。
我縣堅持自主育苗的發展方針,每年下達計劃,任務到鄉鎮,采取自給自足。保證了全縣的栽桑苗木健壯無病。
全縣大力發展“6215”,從2006年到2012年全縣栽種3809hm2,改變了桑園種植模式,套種作物冬季馬鈴薯、黃豆、蔬菜等低干作物逐步取代了小麥等作物,大大提高了畝產效益,減少了病蟲為害。
農戶習慣施用尿素,專用肥的使用逐年減少,導致桑樹抗病能力低下,近年通過宣傳、加大補助力度、責任考核多種措施的落實,全縣加大對專用肥組織力度,2013年發放專用肥4000t以上,桑樹生長明顯好轉,桑樹自身抗逆能力加強。
大戶采取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轉等方式接手了許多棄荒桑園,減少了病蟲聚集場所,提高了桑葉產量質量。
針對我縣主要病蟲,近年來我們對新農藥“富桑”和“保桑靈”進行了小區域試驗和大面積推廣使用。在農藥使用上做到了交替使用,達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以科學的防治觀為指導思想,桑樹病蟲防治應積極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積極開展桑樹病蟲害的治理工作。以桑樹為核心,根據桑樹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采用一系列的農業措施和栽培技術,改造桑園環境,使其對桑樹和有益生物生長發育有利而不利于害蟲和病菌的生長、發育。狠抓前期預防,控制中期發展,加強后期補治,達到控制病蟲為害發生,使病蟲種群降低到經濟損害以下,達到保護桑樹,提高桑葉產量質量之目的,確保蠶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
搭建信息平臺,共享資源、指導服務生產。我縣成立了桑樹病蟲測報站,融入全省測報網絡,不斷健全和完善桑樹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服務體系和網絡,并與農業植保部門建立病蟲情況信息互通平臺,加強對桑樹病蟲災害性事件實時監測,對暴發性病蟲實時監控。通過分析氣候環境動態,根據中長期氣候預報,特別是有可能發生的災害性氣候變化,結合當地桑樹病蟲調查基數、可能發生種類,建立預警發布機制,準備多套預防預案。
農藥防治是桑樹病蟲防治的一個重要措施,是奪取桑葉豐收不可缺少的保障。該方法具有見效快、效果佳、應急能力強等特點,在生產中應選擇防治桑樹病蟲的專用藥。一是對癥下藥。各種品種的農藥都有它的防治對象和范圍,在施藥時,首先要認準病蟲,做到蟲病用藥分開,按照各種病蟲的發生時間、為害程度,確定防治時期,準確及時噴藥殺滅,否則用藥再多也不會見效。二是掌握好用藥量和施藥次數,用藥量過多或過少都不好,濃度過大,易發生藥害,反之不能防治病蟲,達不到防治的效果。要求在調查測報的基礎上,根據桑樹病蟲的種類,為害程度,決定農藥種類和施藥次數及濃度,做到科學合理使用農藥。三是掌握好藥的交替和混合使用,昆蟲和病菌對農藥具有自然抗藥性,一個區域長期使用某一種農藥,病蟲害很快會產生抗藥性,因此應采取2~3種有防效而性質不同的農藥交替使用和同劑型同范圍的農藥混合使用,延緩蟲害的抗藥性。在農藥混合使用時,要注意農藥的酸堿性,酸性的農藥不能與堿性農藥混合使用,否則就會發生化學中和反應失去藥性。四是掌握好施藥的濃度、方法、時間,施藥要均勻、周到、適量以保證防治效果。根據害蟲為害特點,藥噴在要害部位。如防治紅蜘蛛類害蟲,噴藥時則要盡量使藥液噴在桑葉背面,防治桑粉虱要葉背葉面都要噴打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掌握天氣變化,巧用藥,藥效與光照、溫度、濕度、下雨、吹風等氣象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氣溫高低是影響藥效的重要因素,溫度高、施藥效果好、空氣濕度大、霧露未干時,不宜噴藥,陰雨、吹風天氣不宜施藥,在使用農藥時,要選用蠶桑站配發到各鄉鎮藥物,不要隨意在市場上購買,以免造成桑葉帶毒,蠶兒中毒死亡。
冬管工作是防控桑樹病蟲害的有效農業防治措施,是為來年蠶業生產打下基礎,增加桑葉產量,提高來年葉質的有效途徑。在除草、墾覆、修枝等各環節上要一如既往的堅持,特別要加大推廣石硫合劑。目前農戶不太接受使用石硫合劑,2012年全縣使用量184t。但石硫合劑是很好的殺蟲殺菌劑,在冬管中對老樹的噴干和周圍環境的使用,可以殺滅越冬害蟲和病原,減少來年病蟲發生,能恢復桑樹青春活力,延長桑樹生長壽命,必須在石硫合劑的使用上加大力度。
定期組織蠶農和技術人員現場交流和培訓,利用現有的技術推廣網絡,使技術措施在生產中全面推廣。對重災區域要采取特殊的防治手段,一旦發現病蟲就應采取縣上的應急預案,組織現場培訓,組織藥物,組織統一的防治隊伍,加大片區防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