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祺騰 楊秋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100700)
綜 述
更年期婦女身心特征及生存質量研究現狀
邵祺騰 楊秋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100700)
更年期綜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是影響更年期婦女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人格、體質特征則決定了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病基礎,文章就近十幾年有關更年期婦女人格、體質及其生存質量的研究進行了總結。
更年期婦女;人格;體質;生存質量
隨著醫學模式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健康不再僅僅是身體上沒有疾病,心理的正常狀態也被納入健康的范疇,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因素對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很多疾病也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癥狀,二者往往相互影響。身心素質與疾病關系的探討逐漸成為當今研究的重點,而更年期作為身心狀態改變的一個特殊時期,受到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下面從更年期婦女人格、體質、心身癥狀及生存質量狀況做一總結。
更年期綜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是指婦女在絕經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現以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一組癥候群,也稱圍絕經期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婦女在絕經前后出現烘熱面赤、進而汗出、精神倦怠、煩躁易怒、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熱,或伴有月經紊亂等與絕經有關的癥狀[1]。中醫古籍中也有很多關于更年期的記載,如《景岳全書·婦人規》中云:“婦人于四旬外經期將斷之年,多有漸見阻隔,經期不至者。當此之際,最易防察。”明確指出了更年期的時間、主要表現及注意事項。人類出現絕經的年齡相對穩定,從公元前至今的文獻記載,婦女普遍在45~55歲、平均50歲左右絕經[2]。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更年期為[3]:“圍絕經期是指女性40歲左右開始出現內分泌、生物學改變與臨床表現,直至停經后12個月。”有研究顯示6 096名年齡在45~54歲婦女的絕經期狀況,發現84%的婦女至少經歷一種典型的圍絕經期綜合征癥狀[4]。調查顯示[5-6],我國60%~75%的婦女在絕經期可出現癥狀,其中相當部分患者癥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且以腦力勞動的婦女及絕經后的婦女為發病率較高。
1.1 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病因素探討 中醫對更年期的病因探討早在《內經》時期已出現。《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同,故形壞而無子也。”認為女子七七四十九歲時,腎氣由盛至衰,沖任氣血逐漸空虛,天癸開始衰竭,即進入更年期的階段。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女子以肝為先天”,而“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靈樞·天年篇》),肝失所養而不能正常疏泄,故見“陰性凝結,易于怫郁,郁則氣滯血亦滯。”(《臨證指南醫案》),即臨床所見更年期婦女常出現抑郁,情緒不穩定等癥狀。總結古人對該病的記載可以看出,古人認為該病的發生與肝腎虛衰關系密切,且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中醫研究人員的證實[7-9],他們通過大量臨床經驗的總結驗證了腎虛是該病發生的根本病因,肝郁則是發病的基本環節。現代學者也對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病因素進行了大量探討,總結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10],分別是神經內分泌的變化、生殖內分泌——免疫調節功能的紊亂、心理社會因素、種族差異及其他。而中醫對該病的認識也不僅僅局限在肝腎兩臟。如薛靜燕[11]認為人體衰老過程是五臟六腑氣血經絡功能改變的綜合結果,其中脾胃虛弱與衰老、絕經有著密切關系,脾胃虛弱往往引起月經和生殖方面的改變,是導致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李義方[12]認為,腎虛是致病之本,瘀血是標,而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路志正[13]則認為婦女飲食起居不慎,或易怒抑郁等情緒變化,均可損傷脾陽,致脾失健運,濕邪停聚而出現濕邪為患。關于該病的病因認識各家言論不一,仍需不懈的研究與探討。
1.2 婦女更年期身心癥狀的研究現狀 有關更年期的癥狀表現從古代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其繁雜多樣、輕重不一,其癥狀的不同不僅由于該病病因病機的復雜,還因更年期階段受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桑海靜[14]等對唐山市的更年期婦女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7.27%的人沒有更年期癥狀,23.95%的人有輕度癥狀,49.30%的人有中度癥狀,49.30%的人有重度癥狀。康愛琴[15]的調查顯示,7.9%的婦女40歲即開始出現更年期癥狀,12.95%的婦女60歲后仍有更年期癥狀,發生率最高的癥狀主要為失眠、疲乏、情緒波動、眩暈、頭痛等神經精神癥狀,其次為骨關節痛、潮熱出汗、抑郁疑心,而皮膚蟻走感、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率較低,表明更年期癥狀出現的年齡、持續時間及消失時間也有個體差異。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16]以人群為基礎的橫斷面研究調查了廣東省45~65歲的婦女,結果顯示最常見的三大絕經綜合征癥狀是睡眠障礙、關節肌肉疼痛和眩暈。佛山社區308名45~60歲的婦女調查結果顯示最為痛苦的前4位癥狀為:煩躁、失眠、肌肉骨關節疼痛、容易疲倦和乏力,按5個因子統計,分別是心理癥狀占81.7%,其中焦慮癥狀71.2%、抑郁癥狀76.4%;軀體癥狀85.8%[17]。此外,聶廣寧[18]研究發現我國更年期女性的癥狀發生情況在不同絕經時段存在差異:絕經早期以血管收縮功能異常癥狀為主;絕經中期以泌尿生殖器官萎縮癥狀為主;而絕經后期以骨質疏松癥狀為主,兼有自主神經系統癥狀及精神心理癥狀。
2.1 更年期婦女人格、心理特征研究 近年心身研究發現,更年期出現的各種不適癥狀,一方面是由于生理變化的心理后果,但更多的則是與社會、文化因素與動機因素相關[19]。因此,更年期婦女還具有特殊的心理表現。北京協和醫院[20]調查了1 280名45~59歲更年期婦女,結果顯示23.9%婦女有抑郁癥狀,10.2%婦女有焦慮癥狀。王虹[21]通過門診對更年期女性的隨機選取調查,發現更年期癥狀與抑郁情緒密切相關。王社芬[22-23]等調查了北京市城鄉更年期婦女發現有、無更年期癥狀及癥狀輕、重與人格特征有密切關系,內外傾向維度和情緒維度有癥狀組明顯高于無癥狀組。更年期婦女SCL-90與全國成人常模比較,10個因子除軀體化和焦慮因子分高于常模外,其余8個因子分類似或顯著低于常模;城市更年期婦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6個因子分顯著低于農村更年期婦女,僅偏執因子分高于農村更年期婦女;SCL-90各因子評分與EPQ各量表(除E量表與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P量表與其他,L量表與軀體化、強迫癥狀外)均有顯著相關關系。城市更年期婦女心理健康水平及個性特征優于農村更年期婦女。彭濤[24]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分析了農村社區更年期婦女的人格特征,發現更年期期婦女人格特征表現為較高的神經質和精神質。邵祺騰[25]采用五態人格測驗表分析更年期婦女的人格特征發現更年期婦女太陽、少陰和太陰的人格特征明顯,體現了更年期婦女不穩定的人格特征。徐英[26]等通過調查發現更年期情緒障礙患者的易感因素為較多的應激性生活事件、夫妻關系差、社會支持相對缺乏及焦慮抑郁性人格特征等,而社會支持則能為更年期婦女提供保護,緩解應激狀態。
2.2 人格及心理特征對更年期婦女的影響 人格和社會心理因素不僅影響著更年期婦女的生活,還影響著該階段的身體不適表現及程度。高曉玲[27]等研究顯示該病潮熱汗出的發生與精神質、情緒穩定與否有關;內向和傾向內向型的人皮膚蟻走感的發生率高于外向和傾向外向型的人。更年期婦女在面對家庭或社會關系的變化時身體或精神的負擔會加重,致使易于發病或加重癥狀。劉春梅[28]等通過調查發現感覺異常、失眠、焦躁、眩暈、心悸與更年期抑郁、焦慮癥狀的發生均明顯相關。周華興[29]等總結了近十年有關更年期的癥狀調查得出,不良社會環境對更年期婦女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心理負擔過重其癥狀亦加重。曲洪芳[30]等探討了人格特征、生殖激素、生活事件及生活質量在女性更年期綜合征中的作用,結果顯示不穩定的個性、生活事件及生活質量對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影響較大。王臨虹[31]等對638名更年期婦女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恐懼衰老、感覺更操勞、因更年期癥狀經常去醫院和經常服藥與更年期癥狀程度呈正相關;厭煩月經、感覺受尊重,情緒更好、對住房滿意和對收入滿意與更年期癥狀程度呈負相關,婦女更年期癥狀影響因素不僅為生物學因素,而且與社會、文化和有關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可見,健全的人格特征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更年期階段的痛苦。
女性不僅有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也有獨特的體質特點,如《河間六書》云:“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楚更五[32]總結更年期婦女的體質特點一為腎氣虛衰,二為肝郁氣滯;其中腎氣虛衰又分陽虛、陰虛與精虛的不同。然而這獨特的體質因素也是影響更年期綜合征發病的原因之一。劉靜君[33]認為更年期發病的關鍵在于個體差異,女性體質以陰虛質,血虛質、肝郁質多見,這決定了更年期綜合征出現以肝氣郁結為主要證候特點的傾向性。馮文林等[34]通過調查發現,更年期婦女氣虛體質、內向型性格的人抑郁癥發病比例較高。張亞軍[35]研究顯示更年期時,陽虛質、陰虛質及瘀血質者易患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麻曉慧等[36]調查河北省45~55歲女性發現體質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影響著更年期癥狀,改善更年期階段體質狀況可減輕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病。綜上所述,體質影響了更年期綜合征的全病程,對更年期婦女體質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預測更年期婦女的發病趨勢,提示高危人群,還能有效指導更年期婦女的養生保健,提高更年期婦女生存質量。
4.1 生存質量 生存質量引入醫學研究領域,主要是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三個方面的狀態評估,即健康的質量[37]。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生存狀況的體驗[38]。由于疾病譜的改變和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和健康觀都發生了轉變,衡量健康也不再是看有沒有疾病,因此,醫學領域將生存質量的概念引入,并在70年代進行了廣泛的相關研究工作,嘗試對一般或特殊人群的生存質量進行測評,發展至今已成為一個健康與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甚至成為醫學及社會發展的目標。
4.2 更年期婦女身心狀態對生存質量的影響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老齡化正在加速,這預示著進入更年期的人在逐漸增多,因此更年期婦女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改變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更年期婦女生存質量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成了學者們研究的又一領域。聶廣寧[39]等對中國城市1 714例更年期女性生存質量采取橫斷面調查,結果顯示更年期女性生存質量下降,絕經后較絕經前下降明顯。趙春梅等[40]對廣東省佛山市的450例更年期婦女進行生存質量的評估結果顯示,隨著更年期癥狀的加重,更年期婦女生存質量下降,心理狀況更加惡化。不同因素對生存質量的影響程度不一。鄧冰[41]調查研究發現影響更年期婦女生命質量由大到小的因素為經濟收入、更年期癥狀、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體育鍛煉、慢性病等。王慶華等[42]研究發現更年期婦女生活質量與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子女關系和經濟收入等相關,年齡較小、腦力勞動為主、配偶健在、與子女關系好或經濟狀況好的更年期婦女,其生活質量相對較高。常小霞等[43]也調查得出了更年期婦女生活質量較低的結論,且影響因素與王氏相似,除此之外,常氏還發現絕經后婦女有發生中心性肥胖的傾向,有較高的慢性基礎疾病的發病率。孫袁等[44]對40~60歲的400例農村婦女進行了生存質量的調查,結果農村更年期婦女在心理領域得分高于城市更年期;環境領域方面生存質量總分農村更年期婦女得分低于城市;生理領域則無明顯差異。單偉穎等[45]從生理健康領域、心理健康領域和社會環境領域三方面對更年期婦女的生存質量情況進行綜述,顯示泌尿生殖癥狀、代謝相關癥狀和飲食睡眠等問題影響更年期綜合征患者的生理健康;焦慮、抑郁、認知、角色沖突及性格特征等則對更年期婦女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而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支持則是改善這些不適的有效方法。綜合各研究發現,學者們已經總結出除了經濟狀況外,生理、心理等因素都能對更年期婦女的生存質量產生影響,身心狀況不佳不僅危險健康,更降低了更年期婦女的生存質量。然而,各個因素的影響機制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
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婦女更年期的癥狀受人格、體質特征的影響,而更年期婦女的身心素質及表現出的不同身心癥狀對其生存質量也有很多影響。這些研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如對更年期婦女的人格特征調查均采用國外的人格量表,其與我國的國情及文化背景仍有存在差異;對更年期婦女的心理癥狀多集中在抑郁方面,較少涉及其他心理癥狀;同時,沒有對心身癥狀之間相互的影響進行很完善的分析等,這些問題都仍需要進一步的探討。更年期階段是影響女性心身健康的一段特殊時期,諸多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更年期婦女的癥狀表現越來越復雜,如何提高更年期婦女的生存質量不僅是醫學界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1]羅頌平.中醫婦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7.
[2]張麗梅.更年期綜合征中西醫研究動態與進展[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02.
[3]Wuif H U.At last A new and precise international set of menopause related definitions[J].Menopause Management,2003,19(1):47.
[4]Porter M,Penney g,Russell E,et al.A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f womon's experience of the menopause[J].Br J Obstet Gynaecol,1996,103:1025.
[5]鄧小虹,張松文.北京地區圍絕經期婦女健康現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北京醫學,2002,24(4):235-238.
[6]路洪波,楊曉釗,黃永興,等.南寧市婦女圍絕經期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1,18(5):761-763.
[7]黃守清,楊麗蓉.圍絕經期婦女中醫證素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4):783-785.
[8]陸啟濱.更年期綜合征病因病機探源[J].中醫藥學刊,2001,19(2):139-140.
[9]成方平,楊洪艷,張春玲,等.中醫對更年期綜合征的認識及研究[J].天津中醫藥,2005,22(3):216-218.
[10]劉骙骙,曲海英,等.更年期綜合征發病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4):2278-2279.
[11]薛靜燕,洪慶祥,趙立宇.益脾寧更湯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60例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2004,24(8):28-29.
[12]李義方,熊超.從腎虛挾瘀論治更年期綜合征[J].吉林中醫藥,1998,18(3):29.
[13]王小云,路志正.路志正教授從濕論治更年期綜合征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3,35(7):12-13.
[14]桑海靜,陳長香,李淑杏,等.女性更年期綜合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6):807-809.
[15]康愛琴.更年期婦女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283-286.
[16]Yang D,Haines CJ,Pan P,er al.Menopausal symptoms in mid-life women in southern China[J].Climacteric,2008,11(4):329-336.
[17]劉瑩,陸秀英.佛山市社區婦女圍絕經期健康現狀及需求的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5):5022-5024.
[18]聶廣寧,王小云,楊洪艷.3343例婦女更年期癥狀與絕經時段的相關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7):1270-1272.
[19]顧瑜琦,劉克儉.健康心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94.
[20]Li Y,Yu Q,Ma L,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during menopausal transition and postmenopause in Beijing city[J].Maturitas,2008,61(3):238-242.
[21]王虹.更年期女性260例的抑郁情緒及更年期癥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7):971-972.
[22]王社芬,張海琴.北京市女性更年期癥狀與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J].護理學報,2008,15(2):1-4.
[23]王社芬,荊懷福.更年期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7,22(1):55-57.
[24]彭濤,楊艷杰,楊戰強.農村社區更年期婦女人格特征的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4,19(8):38-39.
[25]邵祺騰,杜漸,李黎,等.更年期婦女中醫人格、體質特征分析[J].中醫雜志,2013,54(17):1466-1468.
[26]徐英,吳彩云,吳愛勤,等.心理社會因素與婦女更年期情緒障礙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1):37-39.
[27]高曉玲,張海琨,錢尚萍,等.婦女人格特征與更年期綜合征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0,15(1):33-34.
[28]劉春梅,孫愛軍.門診更年期婦女更年期癥狀與抑郁焦慮的情況調查[J].生殖醫學雜志,2007,16(3):160.
[29]周華興,秦竹,卜德艷.婦女更年期癥狀程度與社會心理文化關系研究[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2,35(1)60-63.
[30]曲洪芳,李國海,陳霽,等.女性更年期綜合征患者人格特征、生殖激素、生活事件及生活質量的對比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0):893-894.
[31]王臨虹,趙更力,葛美云,等.社會文化心理因素對婦女更年期癥狀影響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0,15(1):28-30.
[32]楚更五.婦女更年期的中醫保健[J].中國鄉村醫藥,1997,7(7):45.
[33]劉靜君.更年期綜合征與體質關系初探[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5):298-299.
[34]馮文林,梅曉云.抑郁癥發病與體質關系的調查[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8,44(3):270.
[35]張亞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及其影響因素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9.
[36]麻曉慧,梁廣和,殷振謹,等.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與中醫學體質相關性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0,27(4):390.
[37]Orley J,Kuyken W.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Springer Veriag Berlin:Heidelberg,1994:10.
[38]Orley J.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International Perperlives[R].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1994.
[39]聶廣寧,王小云,楊洪艷.1714名城市更年期女性生存質量現狀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9):1480-1483.
[40]趙春梅,王小云,黃月嬋,等.450例更年期婦女生存質量評估[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29(11):2309-2310.
[41]鄧冰,庹安寫,張業勤,等.更年期婦女生存質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5):663-665.
[42]王慶華,方秀新,都玉玲,等.圍絕經期婦女生活質量與心理狀況的相關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9):22-25.
[43]常小霞,吳杰.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婦女生活質量分析[J].江蘇醫藥,2010,36(9):1021-1023.
[44]孫袁,馬福蘭,駱艷,等.400例農村更年期婦女健康體檢及生活質量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9):1294-1296.
[45]單偉穎,李青,楊坤寶,等.圍絕經期婦女生存質量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學,2010,16(3):366-367.
(2013-06-27收稿 責任編輯:徐暉)
Research Review for Menopausal Women's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Shao Qiteng,Yang Qiuli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Menopausal syndrome(MPS)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life of menopausal women,the basis of menopause is dependent on physical constitu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This article summarized reaserach carried out in last decade about menopausal women's personality,physical constitu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Menopausal women;Personality;Physical constitution;Quality of life
R271.11+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3.041
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中醫精神醫學與心理學名詞規范的制訂”(編號:2008FY230300)
楊秋莉(1961—),女,研究員,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基于中醫理論建立人格、體質、體型測驗及其基礎試驗與臨床應用研究及其基于心身辨識的養生保健與健康管理等,E-mail:yql1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