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閣,周智梁
?
腕踝針治療卒中后手口綜合征10例
孫閣,周智梁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腕踝針;手口綜合征;中風后遺癥
臨床表現為手口綜合征的卒中屬于純感覺性卒中,在臨床中較少見。近年來筆者采用腕踝針治療卒中后手口綜合征10例,現報道如下。
10例手口綜合征患者均為2002年3月至2012年10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6歲,平均63歲;病程最短l d,最長5 d;既往有高血壓病史8例,冠心病史6例,高血脂病史5例,糖尿病史4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1例。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表現為以口周為中心的半側面部及上肢遠端的感覺障礙,無眩暈、復視、口眼喎斜、語言障礙及肢體無力等其它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的癥狀。其中,一側口角周圍面部及同側手指麻木酸脹不適8例,一側口角周圍面部及同側手指疼痛2例?;颊呱裰厩宄?一側口角周圍面部及同側手指淺感覺異常,觸覺減退8例,痛覺減退5例,溫度覺減退3例,痛覺過敏2例;無深感覺障礙,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所有患者均經腦CT或MRI掃描,結果顯示在感覺障礙的對側相應部位有病灶者9例,病灶呈腔隙灶(0.4~0.7)cm×(0.3~0.5)cm,邊緣清楚,無占位效應,其中丘腦后外側部梗死3例,橋腦被蓋部梗死2例、出血l例,頂葉皮層梗死l例,內囊后肢梗死l例,豆狀核內囊區出血1例,另有1例未發現相應病灶。
取患側上1-3進針點。選擇患者舒適、醫者便于操作的施術體位,常規消毒后,采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出品的0.30 mm×40 mm毫針,醫者一手固定進針部位,另一手拇、食、中指持針,針刺方向朝向近心端,針身與皮膚呈15°~30°角快速刺入真皮下,然后壓平針身,使針身循肢體縱軸沿真皮下緩慢刺入,以針下松軟、無針感為宜,刺入長度以露出針身2 mm為宜,不提插捻轉,進針處用消毒干棉球加膠布固定,留針5 h。出針時一手用無菌干棉球輕壓進針點,另一手將針拔出,如有出血,用消毒干棉球壓迫片刻即可。每日1次,每星期治療6次,2星期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痊愈:感覺異常的癥狀和體征完全改善,恢復到發病前狀態。
顯效:感覺異常的程度和范圍恢復>70%。
有效:感覺異常的程度和范圍恢復30%~69%。
無效:感覺異常的程度和范圍無改變或恢復<30%。
10例手口綜合征經治療后,痊愈3例,顯效2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70.0%。
本組患者僅有單側手和口周的感覺異常,無其他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的癥狀和體征,故手口綜合征的診斷成立。該組患者多存在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有的是大腦后動脈分支丘腦膝狀體動脈發生梗塞所致,有的是基底動脈橋腦穿支梗塞或出血所致,有的是大腦皮層手口感覺區大腦中動脈皮層分支梗塞所致,有的是大腦中動脈深穿支梗塞或出血所致,因此考慮手口綜合征的發生可能是由于動脈硬化造成感覺中樞及其傳導通路中的細小血管玻璃樣變性而致管腔閉塞或破損引起。腕踝針取效是由于神經末梢受到刺激,通過神經傳導引起反射弧中聯絡神經的復雜調整作用,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神經傳導功能活動。腕踝針的分區與傳統醫學經絡學說中十二皮部的分布基本一致,故與經絡、臟腑有密切關系,通過選定病灶所屬區域的腕踝針治療,不但可使經脈氣血運行通暢,還可調整相應經絡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祛病康復之功。
2013-12-02
R246.6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5.0461
孫閣(1970 - ),男,副主任醫師
1005-0957(2014)05-04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