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清
?
隔蒜灸配合中藥治療結核病胃腸道反應68例
呂洪清
(青島市胸科醫院,青島 266043)
灸法;隔物灸;結核病;胃腸道反應
結核病脾胃虛弱型患者及部分正常體質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反應,表現為脾胃虛弱的癥狀,臨床可見腹脹、腹痛、腹瀉或大便不通(或交替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氣短、神疲、舌淡胖苔薄白或厚、脈弱等,嚴重者不得不停止化療,延誤了結核病的治療。
筆者自2009年以來在常規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基礎上,采用隔蒜灸配合中藥治療結核病胃腸道反應患者68例,現報道如下。
68例患者均為我院結核病確診患者,均經常規抗結核治療,方案為2HRZE/4HR(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2個月強化期,異煙肼、利福平4個月鞏固期)。所有患者中醫辨證均屬脾胃虛弱型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最小l8歲,最大80歲;肺結核42例,結核性腹膜炎18例,腸結核8例。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制定的結核病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
排除治療前肝功能、血清白蛋白、血尿酸異常、嚴重營養不良者,有腎疾患病史、化療藥物過敏史者,嗜酒、有毒品依賴及長時間使用糖皮質激素、有重要臟器嚴重并發癥者。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辨證標準擬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腹瀉或大便不通(或交替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氣短、神疲、舌淡苔薄白或厚、脈弱等。
主穴取脾俞、神闕、足三里、結核穴(在頸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3.5寸),配穴取胃俞、中脘、天樞、關元、上巨虛、下巨虛,每次取主穴及3個配穴。將紫皮獨頭蒜切成3~5 mm厚蒜片,中間用針刺至數孔,放在穴位上,用艾絨制成艾炷放在蒜片上施灸,每穴灸3壯。每星期治療5次,治療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價。
采用茯苓飲加減,藥物組成為黨參10 g,茯苓15 g,姜半夏9 g,枳實10 g,陳皮10 g,山藥30 g,薏苡仁30 g,白芍10 g,蒲公英15 g,炙甘草10 g。虛寒較重者加百合10 g,烏藥10 g,干姜10 g;寒熱錯雜見舌苔黃膩者加蘇葉6 g,黃連3~10 g;結核性腹膜炎、腸結核患者伴有不完全腸梗阻者加大黃6 g,厚樸10 g。水煎服,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價。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相關標準。
顯效:癥狀消失。
有效:癥狀明顯減輕。
無效:癥狀無改變。
68例患者經治療后,顯效43例,有效16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6.8%。
對結核病的治療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抗結核化學藥物的合理應用,但由于療程長、胃腸道反應大,尤其是脾胃虛弱型結核病患者往往因不能耐受而不得不停藥。結核性腹膜炎是由于結核桿菌侵犯腹膜引起的慢性腹腔感染,臨床表現復雜多變,以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或交替出現)、腹水、腫塊為主,體征常見腹部膨隆,腹壁柔韌感及壓痛,常引起腹腔粘連及腸道梗阻,影響消化吸收,表現為中醫學脾胃虛弱癥狀。腸結核是結核桿菌侵犯腸道引起的慢性特異性感染,主要包括潰瘍型和增生型。潰瘍型腸結核其潰瘍愈合后形成環狀瘢痕而引起腸腔狹窄致腸梗阻;增生型腸結核腸壁顯著增厚變硬,有息肉或瘤樣腫塊突入腸腔,使腸腔變窄,也可引起腸梗阻,同樣可表現為中醫學脾胃虛弱、腑氣不通癥狀。
隔蒜灸不經胃腸道給藥,減輕了患者的胃腸負擔,且施治時無痛苦,患者容易接受。大蒜辛溫,歸脾、胃、肺經,可行滯氣,暖脾胃,解毒,殺蟲。大蒜對結核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多種病菌都有很強的殺滅和抑制作用[3]。隔蒜灸將蒜的滲透性、藥效和灸的溫通作用結合在一起,發揮了兩者的協同作用,且放于穴位上施灸有刺激腧穴的功能,起到溫通經絡、通行氣血、調理脾胃的功能。穴位選擇脾俞、胃俞、結核穴、神闕等以補虛殺蟲,并依據“合治內腑”的原則,選取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是治療胃腸病要穴,有行氣通腑止痛的作用,可雙向調節腸管運動功能;上巨虛、下巨虛為大小腸經的下合穴,能通調腸腑,行氣導滯。諸穴配伍對腧穴產生良性刺激,從而恢復腸管的運動功能[4-5]。
茯苓飲出自《外臺秘要》卷八引《延年秘錄》,本方原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醫宗金鑒》評述本方:“上、中二焦氣弱,水飲入胃,脾不能輸歸于肺,肺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停積為痰,為宿水。吐之則下氣因而上逆,虛與氣結,滿不能食,當補益中氣,以人參、白術為君;茯苓逐宿水,枳實破諸氣為臣;開脾胃,宣揚上焦,發散凝滯,則陳皮,生姜為使也。”筆者取本方“補”、“開”之功加減應用于結核病脾胃虛弱不能食的患者,脾胃虛弱當補益中焦,但中焦宜旋,不可呆補,故原方去白術,用黨參、茯苓、山藥為君溫補脾胃,姜半夏、枳實、陳皮為臣,開旋中焦,散結助運,薏苡仁、蒲公英除濕解毒為佐,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為使。諸藥同用可以開中焦之虛滯,健脾助運。
[1]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7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
[3] 趙粹英,陳漢平,嚴華,等.隔蒜灸治療難治性肺結核的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96,16(3):1-3.
[4] 呂洪清.隔蒜灸加電針治療結核性腸梗阻33例[J].中國針灸, 2012,32(6):570.
[5] 呂洪清,逢金岐,趙秀萍,等.隔蒜灸治療抗結核藥致胃腸道副反應3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2):104.
2013-11-24
呂洪清(1976 - ),女,主治醫師
1005-0957(2014)05-0462-02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5.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