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霞
?
夾脊穴埋線治療乳腺增生病78例
李潤霞
(定西市安定區第二人民醫院,定西 743011)
埋線;乳腺增生;穴,夾脊
乳腺增生病是一種生理性增生與復舊不全所形成的乳腺正常結構紊亂,是一種非炎癥性、非腫瘤性疾病,與內分泌紊亂密切相關。本病的發病年齡為青春期到絕經期的任何年齡,以25~45歲多見,并以35~40歲為發病高峰,其發病率占育齡婦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見的乳房疾病[1]。近年來由于生活、工作節奏加快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等原因,其患病率有明顯增加趨勢[2],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乳腺增生是一種癌前病變,有20%的乳腺癌合并乳腺增生,有3%~5%的乳腺增生有癌變可能[3],其中以乳腺非典型增生為主[4]。據統計,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第二位最常見的腫瘤,在發達國家中發病率尤其更高。近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乳腺癌的發病率有不斷增高的趨勢[5]。筆者從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夾脊穴埋線治療乳腺增生病78例,現報道如下。
7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均為我院針灸科門診患者,均經乳腺科紅外線及B超確診,其中年齡最小20歲,最大46歲,平均(30±4)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4年;單側增生45例,雙側增生33例。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診斷參考標準。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脹痛、刺痛或隱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與月經、情緒變化有相關性,連續3個月或間斷疼痛3~6個月不緩解;②一側或兩側乳房發生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形態多樣的腫塊,腫塊可分散于整個乳房,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與皮膚或深部組織不粘連,推之可動,可有觸痛,可隨情緒及月經周期的變化而消長,部分患者乳頭可有溢液;③輔助檢查利用鉬靶X線、近紅外線、B超等現代化檢測手段作為輔助診斷,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1.2.2 中醫診斷標準
根據1987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乳腺病專題組修訂的“乳腺增生病”診斷標準擬定。①臨床上有乳腺腫塊,且多伴乳房脹痛,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②排除生理上乳房脹痛、青春期乳痛及乳痛而無腫塊的乳痛癥;③利用鉬靶X線、近紅外線、B超等現代化檢測手段作為輔助診斷,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排除初潮前小兒乳房發育癥、男性乳房發育癥以及乳房良惡性腫瘤。
取T3-5夾脊穴,肝郁氣滯可加肩井、期門;痰濁凝結加豐隆、脾俞;肝腎陰虛和沖任失調加腎俞、足三里;月經不調加關元、三陰交。單側病變取患側,雙側病變取雙側。將0號膠原蛋白鉻制醫用羊腸線,按無菌操作方法剪成1~2 cm線段,浸泡在0.9%生理鹽水中30 min。針具為北京任曉艷穴位埋線醫學研究中心研制的一次性任氏穴位埋線針。施治時,用安爾碘常規消毒穴位皮膚,按穴位深淺及患者胖瘦選取不同程度腸線,先將針芯向外拔出約2 cm,用無菌眼科鑷將已消毒的羊腸線,裝入埋線針前端,后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穴位內到所需深度,有脹感即可,期門穴呈25°向內刺入1.5寸有脹感,背俞穴針尖斜向脊柱方向斜刺,其他穴位可按腧穴一般操作方法進行。有酸脹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腸線不得露出皮膚,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針孔處覆蓋消毒紗布1~2 d。每2星期施治1次,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從月經過后3~7 d開始,到下次月經來潮為1個療程,共觀察3個療程,月經來潮時停止治療。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和腫塊大小、范圍、硬度以及伴隨癥狀。
根據2002年中華中醫外科學會乳腺病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療效評價參考標準。
痊愈:腫塊消失,乳痛消失,停藥后3個月不復發。
顯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乳痛消失。
有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不足1/2,乳痛減輕;或腫塊縮小1/2以上,乳痛不減。
無效:腫塊不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單純乳痛緩解,而腫塊不縮小。
78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13例,顯效47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4%。
乳腺增生病歸屬中醫學“乳癖”范疇,最早記載于《中華中藏經》。中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肝、脾、腎,多因思慮傷脾,惱怒傷肝,而致肝氣不舒,肝郁氣滯;或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濕內蘊,以致肝脾兩傷,痰氣相結,瘀滯而成塊。本病還與沖任以及腎有關系。肝腎不足,沖任失調,亦可形成陽虛痰濕內結而致乳腺增生。肝氣郁結、痰凝血癖為發病之標,沖任失調為發病之本,病性屬本虛標實[6]。穴位埋線作為一門新興的針灸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臨床[7],筆者采用夾脊穴埋線治療乳腺增生病取得滿意療效,其取得療效的主要機理有以下幾個方面。從經脈循行看,足陽明胃經過乳房,足厥陰肝經至乳下,足太陰脾經行乳外側,足少陰腎經行乳內側。《靈樞·五音五味》:“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背浞终f明了沖脈、任脈、脾經、胃經、腎經與督脈及膀胱經的聯系密切。督脈與膀胱經相互連絡別走,夾脊穴位于兩者之間,與兩者關系密切,故針刺夾脊穴可一針連及兩經,使全身氣血流通,陰陽調和,起到督脈與背俞穴相同的治療效果。從神經解剖學來看,夾脊穴恰好是脊神經所在之處。脊神經T2-5外側皮支分布于胸部外側的皮膚,并分出乳房外側支至乳房,在女子二、三、四肋間神經前皮支,有分支到乳房稱為乳房內側支。T3-5夾脊穴是脊神經T3-5后支及伴行的動靜脈分布區,夾脊穴周圍有脊神經后支分布,其深層有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椎旁節及其與脊神經相聯系的灰、白交通支等結構,這是本研究中夾脊穴發揮療效的主要神經生理學基礎。針刺夾脊穴,針刺信息經以上結構進入脊髓,沿內臟上行傳導束到達丘腦,影響下丘腦功能[8];或繼續上行到達大腦皮層,經大腦皮層整合后發出下行指令沖動到下丘腦,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另外,夾脊穴與胸腹腔的相應器官多處于同一脊髓反射區段。針刺T3-5夾脊穴,針感還可通過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到達乳腺,從而在最大范圍內調整乳腺的功能,平衡穩定機體的內環境,對維持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的正常發揮起著重要作用。埋線療法具有長效針刺效應,羊腸線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對穴位產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學刺激可長達20 d或更長,從而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療效難鞏固、易復發等缺點[9]。在整個治療期間,可調整人體的陰陽氣血,促使機體朝著陰平陽秘的正常狀態發育、生長,達到治愈本病的目的。另外,羊腸線作為一種異性蛋白,埋入穴位后使肌肉合成代謝增高,分解代謝降低,肌蛋白、糖類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謝降低,從而提高機體的營養代謝[10]。
綜上所述,埋線治療乳腺增生能夠疏肝理氣、調脾和胃、行氣散結、活血祛瘀,促使增生狀態的乳腺組織恢復正常,疼痛、腫塊消失,改善情緒異常、月經異常等兼癥,具有治療時間短、治療次數少、減輕患者痛苦、維持有效時間長、可反復運用等優點,可減輕經濟負擔,符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易為患者接受。
[1] 林毅,蔡炳勤.外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06.
[2] 王天峰,林本耀.解讀乳腺癌[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89 -108.
[3] 谷俊朝,阮祥燕.乳腺增生怎么辦[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12.
[4] 宋愛莉,葉林,李靜蔚,等.乳復湯對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證結合造模大鼠微循環的影響[J].山東中醫雜志,2003,22(10):622-625.
[5] 張秀梅,李柏林,宋敏,等.磷脂酰肌醇3-激酶在乳腺導管不典型增生癌變過程中的表達和意義[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2004,13(2):231-235.
[6] Zheng FR, Gong DF. Observation on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5): 312-314.
[7] Sun WS. Introduction to micro-invasive thread-embedding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3):196-198.
[8] 田德全.針刺治療特發性高催乳素血癥的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5,19(3):177-180.
[9] 任曉艷.穴位埋線的源流及其機理探討[J].中國醫藥學報,2004, 19(12):757-759.
[10] 劉衛英,鄧元江,彭楚湘,等.穴位埋線抗青霉素致癇大鼠癲癇發作的行為學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4):18-20.
2013-12-04
李潤霞(1972 - ),女,副主任醫師
1005-0957(2014)05-0464-02
R246.3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5.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