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亞起,王昌慧,趙洪國,趙 懿,張 帆,徐能忠
2013年04 月,第八批赴蘇丹(達爾富爾)維和部隊進駐聯非達團(UNAMID)南達爾富爾超級營地,執行為期8個月的營房搭建、防護施工、道路修建、機場維護、排雷排爆等維和任務。9月份由于任務需要進行分點部署,分別在聯非達團南達戰區(尼亞拉)和東達戰區(阿爾代因)。兩地的氣候、環境、傳染病特點及安全形勢均不相同。整個戰區醫療條件落后,加之施工地點分散,醫療保障任務十分艱巨。維和部隊一級醫院編制11人,院長1名,全科醫師5名(含兼職心理醫師1名),衛生員5名(含兼職駕駛員2名)。其中,副高職稱1名,中級職稱1名,初級職稱4名,本科學歷3名,大專學歷4名,中專及以下學歷4名,醫院人員平均年齡32.5歲。分點部署時成立2個醫療小分隊 (以南達戰區營地為主),立足現有裝備和技術力量,牢固樹立為兵服務意識,充分調動大家積極性,主動作為,履職盡責。通過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在8個月的任務期中,未發生一例重大疾病和心理問題,無人感染瘧疾及其他傳染病,為順利完成維和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點做法和體會。
面向基層,預防為主,是部隊衛生工作的基本方針,只有抓好防疫工作,才能夯實部隊衛生防病工作基礎。
1.1 落實防蚊抗瘧措施,有效杜絕瘧疾發生 瘧疾是蘇丹常見傳染病,對維和官兵身體健康威脅較大,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必須積極防范。通過對官兵進行預防瘧疾教育,提高防瘧意識;組織官兵清理營區雜草,填平坑洼,去除積水,消滅蚊子滋生環境;保持房間紗窗完好,就寢時室內點燃蚊香,懸掛蚊帳;堅持定期口服抗瘧藥,做到深入班排,送藥到手,看藥入口,咽下再走,確保人人服藥,不留隱患[1]。
1.2 積極預防毒蛇咬傷,扎實做好防范措施 任務區當地毒蛇多,毒性強,常在夜晚出沒營區。為防止毒蛇咬傷人,一級醫院對官兵進行了預防毒蛇咬傷教育,普及毒蛇咬傷急救知識;在營區四周挖防蛇壕,撒布雄磺粉,防止蛇類進入營區;清理營區雜草亂石,消除蛇類藏身處所;增加營區內道路照明設施,在哨位配備防毒蛇咬傷急救盒等,有效預防了蛇害發生。
1.3 做好消、殺、滅工作,加強營區衛生監督 根據任務區季節氣候變化,定期對營區環境進行消、殺、滅,減少蚊蠅滋生,杜絕鼠害;防疫軍醫加強對食堂、廁所和垃圾池的衛生巡查,按規定處理污物、糞便和垃圾,保持公共環境衛生整潔;把檢查食品烹飪加工、炊具餐具消毒及炊事人員個人衛生情況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嚴防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發生。
1.4 加強耐熱訓練,提高防暑能力 任務區氣候炎熱干燥,旱季無雨,如果工作和訓練安排不科學,官兵很容易發生中暑。醫務人員指導官兵進行耐熱訓練,選擇晨間和傍晚進行體能鍛煉,比如進行跑步和球類活動等,時間 0.5~1.0 h,以提高機體耐熱能力。并加強軍醫對哨位、施工點的巡診,宣講防暑知識,提出建議,加強勞動保護,有效地預防了中暑的發生。
一級醫院作為醫療保障單位,工作人員端正服務態度,以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為己任,努力解除戰友疾苦。
2.1 “三化”為兵服務,暖兵心固戰力 在任務區,衛生工作應堅持為兵服務方向,并不斷延伸它的服務內涵。廣大官兵不遠萬里,為了世界和平而工作在異國他鄉,為此衛生機構提出并踐行“三化”為兵服務,即:診療過程“精細化”,為官兵提供診斷準確、治療精細的醫療服務;臨床護理“人文化”,護理細致周到,充滿親情關愛;跟蹤回訪“全程化”,動態關注傷病員康復情況,延伸服務。以“三化”服務為牽引,每周組織醫務人員進行理論學習和急救衛生裝備操作訓練。急救知識重點學,常見病多發病系統學,區分軍醫和衛生員兩個層次實施。軍醫重點學習急救藥品使用,氣管插管、環甲膜穿刺、氣管切開等急救技術,衛生員重點學習護理知識,靜脈穿刺、輸液泵操作和吸氧技術等訓練,五大技術(通氣、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心肺復蘇術、呼吸機和除顫儀的操作作為全體醫務人員基礎訓練科目,人人掌握。同時兼職駕駛員熟悉救護車車況,定期進行保養維護。通過理論學習和訓練使大家都能勝任本職崗位,做到一職多能,隨時應對突發情況。通過“三化”服務筆者體會到:服務是根本,業務是枝葉,只有根深葉茂,為兵服務這棵“大樹”才能屹立長青。
2.2 加大巡診力度,醫療力量全面覆蓋 根據任務區環境和施工特點,一級醫院加大巡診力度,拓寬巡診內容。檢查食堂飲食和飲水衛生,定期對飲用水和生活用水進行檢驗,把住“病從口入”關;加大對營區及哨所防暑藥品配置使用及防蚊、防蛇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力度;加強對營區和各任務施工點的巡診工作,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合理建議,避免施工作業外傷的發生,把巡診工作落到實處。
2.3 培訓衛生戰士,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組織部分文化素質較高、責任心強的士官進行五大技術、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的培訓,使其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術,為突發傷害繼續治療爭取時間和創造條件。同時,結合當地氣候變化和施工作業進度情況,定期進行健康教育和組織自救互救技能訓練,提高官兵自我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2.4 加強橫向聯系,掌握任務區疫情動態 南達和東達戰區經濟落后,醫療條件差,瘧疾、黑熱病等傳染病流行。為準確掌握和了解任務區疫情信息,做好防范,醫務人員積極與聯非達團和各出兵國醫療部門密切聯系,采取多種方式,如面談,電話交流和電子郵件溝通等,實現信息共享,取得業務上的指導和幫助,有效提高了衛生防病的工作效率。同時邀請聯非達團南達戰區醫務官來中國營區授課和指導工作,結合任務區特點,傳授衛生防病知識和精神壓力處置技能,并把講課內容做成課件傳至東達戰區部隊學習。東達戰區醫療分隊,加強與戰區航空部門溝通和聯系,以便在出現危重傷病員時能夠迅速通過空中運輸方式轉送南達戰區三級醫院治療,確保官兵身體健康。
大多數官兵是第一次出國執行維和任務,遠離親人,生活單調加上當地時有戰事發生,種種因素都會使其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如焦慮、恐懼、憤怒、抑郁等危害官兵的身心健康,影響工作任務的完成。為此,一級醫院著重做好以下兩點工作:
3.1 開展維和心理健康教育 著重進行了心理健康常識教育、適應性教育、自信心教育和耐挫能力的培養,通過心理衛生宣傳教育,使官兵了解維和心理應激的基本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自覺維護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3.2 強化心理訓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人的承受能力與心理準備的程度成正比,對同等程度的刺激,心理準備程度越高,所感受心理壓力越小。在任務區組織官兵進行情緒穩定性訓練、意志力訓練、協作訓練和戰場應激情景的應對訓練等,使大家掌握放松訓練的常用技術,幫助自己和他人緩解緊張、抑郁等情緒,減輕不適癥狀,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沉著、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1]梁之祥.赴蘇丹維和部隊衛生防病方法探討[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9,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