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華
(四川省蒼溪縣龍王鎮畜牧獸醫站,四川蒼溪 625400)
雞包涵體肝炎的防制
向國華
(四川省蒼溪縣龍王鎮畜牧獸醫站,四川蒼溪 625400)
雞腺病毒屬于腺病毒科的I群禽腺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徑為70~90nm,無囊膜。病毒的核酸為雙股DNA,核內復制,產生嗜堿性包涵體。I群禽腺病毒的血清型較多,已報道從病雞中分離到12個以上血清型。一般認為8,2,3,6,7,5各血清型毒株病原性較強。但用所有不同血清型的毒株接種健康雞,均可侵害其肝臟,并在肝細胞中形成核內包涵體。該病毒對熱穩定,對紫外線、陽光及一般消毒藥品均有一定的抵抗力。甲醛,100%乙醇、酒精和碘的混合劑對其有滅活作用。
該傳染病對3~15周齡的雞危害最大,其中肉仔雞最易感。火雞、鴨等其他家禽也可感染發病。該病病毒抵抗力強,發病特征是肌肉出血,肝臟腫大出血及有黃色壞死灶。本病可發生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在自然感染時,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感染發病。也可通過輸卵管垂直傳播。
經自然感染的病雞潛伏期為1~2d,病雞通常不表現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也有些病雞在死亡前數小時出現精神沉郁、下痢、排水樣稀便、黃疸、冠髯蒼白等癥狀。出現癥狀后,常在24 h內死亡。死亡率突然升高是預示本病發生的重要跡象。本病一旦在雞場發生,頭3~5 d內死亡率急劇上升,然后穩定于一定水平3~5d,接著在3~5d內又下降到發病前的水平,即停止死亡。病程經過約2~3周,死亡率為1%~10%,偶爾達40%。雞群如果有其他傳染源污染時,如傳染性支氣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等,可使死亡率增加至30%。
不滿5周齡的雞群感染時,一般至8周齡即可痊愈。發病率可高達100 %,而死亡率從2%~10%不等,有時可達30%~40%。感染本病的1日齡雛雞呈現嚴重貧血癥狀。4~10周齡的青年病雞,如果雙腳麻痹,臨死前發出嗚叫聲、并出現頭背反弓等神經癥狀,則常常是貧血和精神沉郁的,病程為10~14d。
因本病死亡的雞,一般肌肉豐滿,發育良好。肝臟的病變最具有特征性,幾乎所有病例的肝臟都有病變,肝臟腫大、質脆,呈黃色或棕黃色,表面有多量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出血斑和壞死灶,肝臟呈斑駁狀;腎臟因尿酸鹽沉積而腫大蒼白,包膜下有出血點;心包積液,心外膜有灰白色斑塊;肌肉蒼白,胸肌、腿肌明顯出血,骨髓變黃,血液稀薄。
依據本病的流行特點、主要癥狀和剖檢特征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驗。
鑒別診斷:應注意與傳染性法氏囊炎、弧菌性肝炎和磺胺類藥物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相區別。雞傳染性法氏囊炎病雞的肌肉出血和法氏囊萎縮不易與本病區別開來,診斷時應抓住包涵體肝炎具有肝臟腫大、褪色、出血斑點等特征性病變,雞傳染性法氏囊炎則沒有。是否有磺胺藥物中毒可從用藥史中查出,與本病鑒別。弧菌性肝炎可見肝臟散布有黃色星狀小壞死灶,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區,甚至形成血皰。
(1)因本病可通過蛋傳播,故凡患過該病的種雞群,其蛋不能作種用。
(2)由于腺病毒血清型較多,該病至今沒有有效疫苗可供使用,主要靠加強衛生和消毒,臨床一般采取病死雞的組織研磨后經滅活制成組織苗給種雞免疫可使后代獲得較高的母源抗體以抑制發病。
(3)另外條件因素對本病的發生至關重要。本病主要發生在夏季炎熱天氣,所以本病的發生多是與熱應激有關。因此在夏季,應注意通風降溫、降低飼養密度,多補充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4)腺病毒廣泛存在于雞群中,所以多數雞群污染有雞的腺病毒,但在一般情況下很少發病,只有在免疫抑制時才發生疾病。因此,應注意加強雞舍環境的管理,預防其它傳染源的混合感染,特別注意對傳染性法氏囊病及傳染性貧血病的預防工作。還要注意防止或消除一些應激因素,如寒冷、過熱、飼料配比不合理、斷喙過度等。
(5)此外,不從病雞場引種,不同批次的雛雞分開飼養,加強消毒、減少應激等,可有效防止包涵體肝炎的發生。
(1)一旦發病,給病禽飼喂VC和VK及微量元素鐵、銅、鈷等,有利于增強抵抗力和貧血的恢復,降低死亡率,同時配以丙磺舒和葡醛內酯保肝,效果更好。
(2)慶大霉素、氟苯尼考、頭孢交替應用,防止繼發并發癥。重癥病禽可同時肌肉注射慶大霉素2 mg,早晚各1次。
(3)同時做好隔離、消毒工作,改善飼養條件,消除應激因素。
(4)用中藥配方:大青葉60g,茵陳30g,梔子45g,虎杖30g,大黃20g,車前草35g,每100 kg飼料混0.5~1.0kg,防治繼發感染,以減少死亡。
(5)有人用包涵體肝炎血清干擾素制劑進行預防,亦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