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俊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鄉畜牧獸醫站,甘肅武威 733000)
淺談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蘇文俊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鄉畜牧獸醫站,甘肅武威 733000)
奶牛胎衣不下,又名胎衣滯留、息胞。引起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很多,主要與奶牛子宮收縮無力、懷孕期間胎盤炎癥及母牛胎盤結構有關,可引起患病牛產奶量下降,還可以引起子宮內膜炎和子宮復舊延遲,從而導致不孕,被迫提前淘汰。因此本病給奶牛業的發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為了減少此病的發生,平時應該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產前、產后的預防工作,對患病奶牛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
奶牛;胎衣不下;病因;防治措施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正常分娩或者非正常分娩后12h內胎衣不能自然脫落,它是奶牛常見的一種產科疾病,尤其是在當前人工受精如此發達的時期,此病多發,危害比較嚴重,若不及時的治療或者處理,滯留在子宮內的胎衣發生腐敗分解,引起奶牛的慢性或者急性子宮內膜炎,或者繼發卵巢等其他生殖器官的疾病,輕者影響奶牛產奶量和產后受孕,重者當腐敗物和細菌感染產生的毒素經子宮吸收后可引發奶牛全身性敗血癥而導致死亡。
奶牛的胎衣不下分為兩種情況,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全部胎衣不下病例(有一部分胎衣露出掛在陰門外面),這種情況比較容易作出診斷;第二種情況是部分胎衣不下,因未排出的這一部分胎衣殘留在子宮內,從外部不易發現,較難診斷。如果產后未見奶牛在正常時間內排出整個胎衣,惡露排出時間延長,就可能是發生了部分胎衣不下。超過了24h,沒有下來的胎衣就逐漸腐敗變為惡臭而污穢的液狀物由陰道排出,奶牛拱腰、舉尾努責表現甚強。一般在產后1~3d左右(夏天比較快),細菌就會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自體中毒,如果腐敗產物被吸收,產后的奶牛即要出現全身中毒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與反芻減退以至廢絕,產奶量下降、瘤胃弛緩或腹瀉等,還往往伴有卡他性膿性子宮內膜炎。
2.1 生理因素
胎衣不下具有遺傳性,即此胎發生的,下胎發病的概率會增加,隨著胎次增加以及年齡增高,奶牛的生殖機能逐漸減退,子宮彈力逐漸下降,產犢后子宮收縮無力,致使奶牛胎衣不下。
犢牛性別和雙胞胎都可能引起奶牛胎衣不下,比如所產公犢使母體分泌雌激素量受到限制,子宮肌對催產素的敏感性降低,子宮收縮減弱;雙胎牛會造成奶牛子宮過度擴張,子宮收縮無力,引起奶牛胎衣不下,根據有關資料顯示,產雙胎時發病率達68.48%。
2.2 病理性因素
牛的胎盤屬于上皮絨毛膜與結締組織絨毛膜的混合型。收縮無力可能造成胎盤不易脫落。子宮收縮乏力、弛緩的牛只會增加發病率。
早產、難產及其它一些不正常分娩情況(如子宮扭轉、積水等)會增加胎衣不下。
子宮炎癥也是引起胎盤粘連的主要因素:如引起子宮內膜以及胎盤發炎,繼而引發結締組織增生的子宮感染,可導致胎兒的胎盤和母體胎盤發生粘連,致使胎衣不下。
或者因為不熟練的人工授精,引起損傷感染粘連和巨型官阜等,也會致使胎衣不易脫離。
母牛產后如果馬上起立,會引起臍帶過早斷裂,斷裂臍帶的血管內有較多胎兒血液,胎兒和母體的分離不充分,致使胎衣不下。
2.3 管理性因素
各種應激(特別是熱應激)會影響奶牛代謝,使奶牛體弱,造成胎衣不下,增加發病率,即夏季發病率最高。另外產犢過程中由于外界環境的干擾刺激(如噪聲、不熟練的助產等)使神經及內分泌活動產生應激反應,抑制了子宮肌的正常收縮。
沒有專門的產房,牛只分娩環境差和不適當的助產均會增加發病率。
栓系飼養,牛只在產前產后運動少。
干乳期運動量不足,光照時間短。
影響奶牛胎衣不下的最主要因素,主要是奶牛產前的最后6—8周(即干奶期)的飼養日糧,在當前部分農村地區,長期使用單一或品質很差的飼料原料,如玉米面、豆餅粉、麥麩、被老百姓稱為“老三樣”的這幾種物質會導致的日糧中礦物質、維生素缺乏與不足。
3.1 加強懷孕母牛的飼養管理
(1)科學合理搭配日糧
根據當地的飼草資源合理的配置日糧,既要滿足懷孕母牛的營養需求,又要考慮其適口性,是母牛在臨產前期健壯而不過胖胖,要特別重視補給與奶牛胎衣不下的維生素(A、D、E)等和微量元素(硒、碘、納等)。
(2)加強運動
加強運動需要注意的是在奶牛場應該要有適當的活動場所,讓妊娠母牛有適當的運動,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而且有利于妊娠母牛的健康,減少和預防難產和胎衣不下的同時又增加了光照時間,增強了維生素D的合成量,促進了鈣的吸收,懷孕8~9個月時,活動量要適當的大一些,每天在舍外活動量最好不少于4h。
(3)保證奶牛的的營養平衡
干奶期間奶牛飼養日糧中應當提高蛋白質水平,保證奶牛營養平衡,如鈣的吸收能力、維生素E、硒等的補充,尤其是對飼養管理水平低的奶牛場,在冬季直接可以添加魚肝油膠丸等,比較簡單而且適用,可以滿足奶牛不同時期營養需求,保證營養穩定高效。
3.2 積極預防奶牛的胎衣不下
加強妊娠奶牛生殖衛生保健,在進行人工授精,陰道檢查,子宮檢查,助產分娩時,要按操作規程嚴格消毒,預防奶牛陰道炎、子宮內膜炎,同時對奶牛進行定期定時的進行防疫,檢疫預防布氏桿菌,結核桿菌,可引起胎盤炎癥的傳染病,另外在配種前積極治療子宮內膜炎。
3.3 做好預防工作
(1)根據牛胎衣不下病史和體質差,可以在產前一周對胎次高的牛只進行肌肉注射一次維生素D3;距離預產期前的45d和15d,分別肌肉注射一次5ml的亞硒酸鈉VE;而對經產的奶牛,產前應立即補鈣、補糖;對產后2~3h胎衣排出不多的牛應注射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等,這些措施可更據條件而定,一般都可以有效的減少胎衣不下的發生。
(2)一是在臨產前補硒和維生素E 對防治胎衣不下,改善產后繁殖性能有明顯效果,在奶牛產前24h一次肌肉注射亞硒酸鈉和維生素E注射液。二是母牛產后可以灌服新鮮自體羊水1000~2000ml,也可以向子宮注入10%的高滲鹽水1000~2000ml。三是取清潔自體乳30~50ml兩側頸部肌肉注射。
(3)為了減少和避免奶牛胎衣不下的發生,平時要加強奶牛的飼養管理,要注意供應平衡的日糧,干奶期不僅要注意精、粗飼料的比例,更應注意礦物質、維生素的供應,要飼喂含鈣和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飼料,分娩前的一周要減少精料的飼喂,對舍飼的奶牛要適當的加強運動,強全身的張力,同時還要注意飼養環境的光照和衛生,防治病原體的感染。避免有毒,有害物質對飼料和水源的污染。將臨床分娩的牛置于安靜、衛生、清潔、寬敞的圈舍內,使其自然分娩,避免各種應激[9]。
(4)更換當地的飼料,讓其有一個時期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