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華 王彩虹 黎 霞 董 紅 紀 軍 成 湘 王新欣 鄭新寶 羅永明
(1.新疆瑞祥農牧工程咨詢設計院有限工司,新疆烏魯木齊 530000; 2.巴州畜牧工作站,新疆庫爾勒 541000; 3.新疆自治區草原總站,新疆烏魯木齊 530049; 4.新疆畜牧科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530000)
母牛產后真胃移位的診治與預防措施
李衛華1王彩虹1黎 霞4董 紅4紀 軍2成 湘3王新欣1鄭新寶4羅永明4
(1.新疆瑞祥農牧工程咨詢設計院有限工司,新疆烏魯木齊 530000; 2.巴州畜牧工作站,新疆庫爾勒 541000; 3.新疆自治區草原總站,新疆烏魯木齊 530049; 4.新疆畜牧科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530000)
針對目前母牛產后真胃移位的發生呈逐漸增多的趨勢,本文闡述了母牛產后真胃移位的詳細診斷和治療方法,分析了發病原因,提出了預防措施,獲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為基層牛場該病的診治提供參考。
母牛產后;真胃移位;診治;預防
正常情況下,母牛的真胃在腹腔右側,瘤胃在左側,當由于某些內在或外在的原因,真胃的正常位置發生移動,處于瘤胃下方,或移至瘤胃左側,則會引起母牛食欲減退甚至廢絕,消化紊亂,排便異常,瘤胃鼓氣,腹部疼痛等癥狀,這稱為真胃移位,真胃移位分為左移位和右移位,左移位是指在某種因素誘發下真胃從正常位置移到腹腔左側,停留在瘤胃和左腹壁之間。右移位也稱為真胃扭轉,是指在腹腔右側向上浮動,超出它的正常位置,然后又施轉90~180度,位于肝臟和右腹壁之間,其特征是真胃轉到瓣胃的后上方位置,呈現亞急性擴張、積液、膨脹、腹痛,酸中毒和脫水等幽門阻塞的綜合癥。真胃移位可發生在犢牛、育成牛、經產母牛和公牛的任何生理階段,但主要常見于產后6周內母牛。
以往由于對本病缺乏認識,故臨床診斷率不高。有些是在病畜死后剖檢時才確診。近年來,對此病的報道較多,目前母牛產后真胃移位的發生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常用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滾轉法、手術療法進行治療[1]。其中滾轉法的優點是母牛不需手術,損傷少,治愈率達到93%,但是此方法治愈后的母牛易復發,并且在翻滾時易刺激母牛乳房,影響生產性能。手術治療采用腹部左側或右側切開,治療成功率為85%,但治療費用較高[2]。
視診:病牛常出現間斷性厭食,有的拒食精料,尚能采食少量青貯料和干草。有的病牛腹瀉,糞便稀軟呈糊狀,有的排糞少而硬,表面附有粘液,眼窩下陷等電解質紊亂現象,因瘤胃被擠于內側,故在左腹壁出現扁平狀隆起。但體溫、呼吸和脈搏多接近正常,體重下降,泌乳性能下降,精神沉郁,病牛呈漸進性衰竭,喜臥而不愿走動,常取臥地姿勢。
聽診:瘤胃蠕動減弱,蠕動次數減少乃至消失,呼吸和脈搏多接近正常,自左側髓關節至肘后連線下方,偶可聽到皺胃內發出的玎玲音和滴水音。
叩診與聽診結合的方法,可在其左側倒數第2~3肋間聽到金屬性回響音(鋼管音)。面積大小不等,右側變位時,病情嚴重,腹圍變大,右腹肋骨下方最后2肋骨處或最后4~5肋骨處有大面積鋼管音,有時有腹疼表現。
1.1 左移位的診斷
病牛采食差,漠視精料,偶爾銜吃幾口長草;精神沉郁,反應遲鈍,表情冷淡,中度脫水;奶量下降30~50%,用酮病試紙條檢測母樣呈強陽性;以左手掌壓擠患牛左膁窩,彈性較強并觸摸不到瘤胃,這是因為發生移位的膨大真胃將瘤胃推擠到了腹腔右側,膨大的真胃如一個圓球夾在瘤胃和左腹壁之間;從患牛正后側望,可發現左胸廓明顯隆起,無糞便排出或偶有稀薄糞便排出;最重要的是在真胃變移到左胸廓和左腹腔的對應區域,用聽診器并伴以手指彈叩,可清晰地聽到如同以金屬輕碰鋼管發出的聲音(鋼管音),或以小木棒輕敲空甕得到的聲音(空甕聲)。
在左胸廓和左腹腔聽到鋼管音或空甕聲多數可初診為左移位,但不一定完全正確,應注意與迷走神經損傷癥、腸梗阻、真胃阻塞、食道損傷或阻塞、瘤胃鼓氣、局部腹膜炎、瘤胃萎陷、氣腹癥等做鑒別診斷,在這些患牛的這些區域也同樣可以聽到鋼管音或空甕聲。
1.2 右移位的診斷
病牛病勢特別危重;自右髖結節延至右第八肋骨的胸腹廓有嘹亮的鋼管音或空甕聲;在上述區域聽到鋼管音或空甕聲多數可初診為右移位,但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應注意與盲腸膨脹、盲腸扭轉、結腸阻塞或膨脹、十二指腸膨脹等做鑒別診斷,在這些患牛的這些區域也同樣可聽到鋼管音或空甕聲。
左移位可采取保守滾轉療法和手術療法,右移位則必須立即施行手術。
2.1 滾轉法治療
滾轉療法的原理是利用病牛在仰臥狀態下搖晃牛體,促使瘤胃內容物向背部沉,緊貼脊椎,并再逐漸貼向左側腹壁,減輕對移位后真胃的壓迫,加之移位后背部積聚有氣體,也伴隨搖晃,上升到仰臥中的腹底上方,最后逐漸移向右側面而復位。
具體做法為:將病牛四肢縛住,使牛右側橫臥lmin,然后轉成仰臥(背部著地,四肢朝天)1min,隨后以背為中心,先向左滾轉45度,回到正中,再向右滾轉45度,再回到正中;如此來回向左右兩側擺動若干次,每次回到正中位置時靜止2~3 min時間,此時真胃往往“懸浮”于腹中線并回到正常位置。再將牛左側橫臥,使瘤胃與腹壁接觸,然后使牛立即站立,以防左方變位復發。也可以采取左右來回擺動3~5min后,突然以迅猛有力的動作擺向右側,使病牛呈橫臥姿勢,完成1次翻滾動作,直至復位為止[3]。
實施本方法前兩天應禁食及限制飲水,使瘤胃體積變小,越小成功率越高。本法多使用于左移位,不需開腹無創傷,成本低,操作簡便快速(10min左右),治愈率高(80%以上),但療效不確實易復發。
2.2 手術治療
切開腹腔,以手整復變位的真胃,然后把真胃幽門部的大網膜固定在右側腹壁上,以防復發。這是一種根治方法。手術復位法有四種路徑,即左側手術路徑:切口位于距肋弓和腰椎橫突約5~10cm,做向下約15cm長的切口;右側手術路徑:剖腹方法與左側相同,僅切口改在右側;兩側手術路徑:即左右兩側切開腹壁,兩人協作復位;腹底部手術路徑:切口在白線左側劍狀軟骨后方10~15cm,與腹中線平行切開20cm。四種手術路徑各有利弊,通常采用左側手術路徑治療,在實際生產中多采用腹底部手術。
用繩索將患牛固定在保定欄內,按0.05~0.15mg/kg注射靜松靈進行全身麻醉,切記過量注射會造成患牛在手術過程中死亡。將手術區剃毛,用肥皂水徹底清洗干凈,再用2%碘酒全面涂搽一遍。使用2%利多卡因做椎旁阻滯和T形皮下浸潤,分別在第一胸椎根部兩側、第二和第三胸椎根部后側四點注射,每點20ml,另外在腰椎橫突下10cm和最后肋骨后5cm水平方向和45度斜下方向各用60ml,注射針頭長度一般為10~12cm,不宜太粗。然后對皮下浸潤區域用75%酒精脫碘。按外科要求嚴格清洗消毒雙手和手臂。
用手術刀在第二腰椎橫突下10cm和最后肋骨后4cm處做一與最后肋骨平行的15cm長切口,需要一刀形成并切透皮膚、皮下組織和脂肪,切口需平整,對切口處皮下腹部的多層肌肉按肌纖維方向用手術刀柄鈍性逐層地分離,發見腹膜層后,用止血鉗輕輕夾提到切口,以鈍頭手術剪剪一小孔容食指和中指進入,再隨后用食指和中指引導鈍頭手術剪將腹膜小孔小心地剪開擴大為10cm長左右。腹膜的切口最好小于皮膚的切口,腹壁切開過程中,如遇大血管。在不可不切的情況下,應先作兩端結扎再行切斷,如遇神經則避免切斷,如實在無法避免則按神經方向劃開[4]。
用0.1%高錳酸鉀水洗手,左手通過切口進入腹腔,將已消毒的手緊貼腹壁向后下滑,進入腹腔,小心而輕緩地尋找真胃,向左腹腔和向上通過大網膜后端,此時可觸摸到回腸下端、降結腸、結腸系膜、左腎周脂肪團。再繼續往前,就可發現膨大的真胃夾在左腹壁和瘤胃之間,摸清真胃扭轉的方向。檢查內部臟器是否與腹壁發生粘連,如粘連,要確定粘連的臟器,并且小心地進行剝離。仔細檢查真胃是否與左腹壁粘連或發生局部腹膜炎。如有則需小心剝離后再矯正。膨大的真胃一般不需放氣,但若膨脹過大,可用一粗針頭插進真胃直接在腹腔內適當放氣。
手掌退回切口處展開,掌面朝下緊貼右后腹壁向左腹壁真胃移位處滑動,設法將手掌滑動至真胃移位處頂端,此時翻轉手掌抓住膨大如圓球樣真胃的上部,并用左手臂用力向上和向前扛抬瘤胃以便為矯正真胃通行創造空間。同時左手掌抓住圓球樣真胃上部緊貼腹壁向下壓和向右滑動,最終將真胃牽拉出切口外。在腹腔內朝真胃相反的方向牽拉網膜,直到十二指腸到達切口處止,檢查真胃是否復位。一旦矯正成功,原先膨大的真胃會馬上恢復至正常大小。
真胃恢復正常位置后,用兩根12#尼龍絲縫合線將真胃體后部(非幽門部)十二指腸處的一小部分網膜永久性地固定于切口處附近的腹腔體壁。完成后從切口處向腹腔灌入100mL油劑普魯卡因青霉素。用可吸收腸線做連續縫合腹膜和肌肉,閉合腹膜腔。每完成一層縫合向創口灑400IU青霉素鈉。使用皮膚縫合針和尼龍絲線對皮膚切口最下端做結節縫合,剪斷尼龍絲線。然后離此結節縫合處上3cm,用連續縫合法閉合皮膚切口。皮膚縫合結束后在傷口上涂擦5%碘酊,用適合創口大小的滅菌紗布蓋住切口,以防傷口污染。術后連續3日肌注抗菌素。 如果左移位手術成功,患牛術后3~5h即可積極采食。
真胃右移位與左移位的手術法不同之處:打開腹腔后應正確判斷真胃扭轉的方向,右扭轉需握抓真胃下部向上抬做反時針方向矯正;左扭轉也需握抓真胃下部向上抬但做順時針方向矯正;正確校正后膨大的真胃會很快恢復原來正常大小。右移位矯正遠比左移位困難,稍有不慎則會造成患牛死亡。
3.1 母牛的保定
用保定繩打個圓圈狀活結,繩子可伸縮,繩子另一端穿過圓圈,把圓圈部分套在牛嘴上,穿過圓圈的那部分套在牛耳朵后,拉緊保定繩,把牛頭拉到柵欄外面,再把保定繩固定在柵欄上。
3.2 胃導管的插入
首先對胃導管進行消毒處理,在牛保定好后,通過鼻孔從鼻腔插入胃導管,待插入到咽喉時根據牛的呼吸狀態,插入食道,最后插入到瘤胃。插入后停留片刻,通過聞胃導管傳出的氣味和聽從胃導管傳出來的聲音判斷胃導管是否插入瘤胃內,正確插入胃導管后可聞到瘤胃發酵物的特殊臭味,聽到瘤胃蠕動的聲音。若感受到有大量氣體從胃導管呼出并且和呼吸同步,則插入了牛的氣管,需要緩慢拔出胃導管,重新插入。若遇到胃導管從鼻腔插不進去時,可停留片刻,待牛精神狀態松弛時,輕微的旋轉一下胃導管便可插入。
3.3 灌服營養液
(用天平稱取NaCl、NaHCO3、CaCO3、酵母粉各100g混合;用500mL燒杯量取丙二醇300mL;將以上稱量的試劑放入43~47℃的50kg溫水中,充分攪勻備用)
在確定胃導管插入正確后,將胃導管的另一端連接在水泵上,進行機械灌服營養液,在抽灌的同時,要不斷地攪拌營養液使桶底未溶解的藥物混勻,促進藥品充分進入到瘤胃內。灌服完后緩緩抽出胃導管,解除保定。
在母牛產犢后即刻灌服自制德爾營養液后,母牛產后沒有發生真胃移位的病例,在發生真胃移位的病例中,有5頭灌服營養液后,真胃恢復正常且未復發;2例腹底部手術治療后母牛3~4d即恢復采食,瘤胃蠕動音恢復正常,達到3次/2min,且聲音是由遠及近的火車轟隆音,最強烈的似打雷的聲音再逐漸遠去,在11~13胸肋間未聽到鋼管音,說明母牛全部恢復正常,且沒復發。
5.1 方案對比
常規治療中滾轉法治療效果雖可達到93%,但對牛體轉動較大,操作較困難,且易造成母牛應激,影響產奶量和帶犢,有些母牛在治療后由于好動真胃移位再次復發。常規手術治療治愈率達85%,手術創口在母牛欠部,在手術過程中腹腔探查不易操作。
對發生真胃右移位的母牛實施腹部底部手術治療,創口在腹中線兩指寬處平行中線,在腹腔探查時,容易探查腹腔內真胃移位的狀況,可直接把真胃拉出創口進行復位,在縫合時皮膚不采用間斷結節縫合,采用連續縫合,主要是因為創口在腹部底部,母牛在解除保定時翻身的力量容易使創口裂開,使用腹底部手術治療的母牛全部恢復正常,沒有復發。
5.2 發病原因分析
母牛真胃移位一般發生于分娩前后的母牛。它與分娩前的營養缺乏、母牛體位的變化等因素有關。由于子宮妊娠期間不斷膨大,從腹腔底部將瘤胃抬高,使真胃向前向左推移于瘤胃左下方,分娩后子宮重力解除,瘤胃突然下沉,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致使胃腸活力下降,平滑肌功能紊亂,瘤胃空虛,導致真胃的正常位置發生變化。母牛產后的真胃移位發病率一般為3%。
產后攝入過多酸性飼料,如玉米青貯和玉米,導致產生揮發性脂肪酸過多;母牛大量飼喂精飼料、高蛋白飼料、玉米青貯、軟化秸桿,運動不足,產后過量飲喂,產后低血鈣癥、酮血癥、胎衣不下、子宮炎、乳房炎、難產、消化不良等各因素都可能造成真胃移位;多年繁育使腹腔容積增大(為能采食更多以滿足更高產量的營養需要),這使產后腹腔內空間相對增大,懸垂游離的真胃極易移位到左側。
此外,任何因素導致產后母牛少食或采食不積極;分娩所致的過度疼痛和極度不舒適;牛床設計或管理失當,使母牛采取右側躺臥姿勢,也是病因。
5.3 預防真胃移位的措施
(1)注意日糧搭配,做到營養均衡,精粗飼料配比恰當。
母牛日糧總干物質量中粗飼料的比重不低于40%,嚴格控制精料喂量,并保證粗飼料的“粗糙度”,精料不要粉碎得太細,更不宜制成顆粒,飼草勿鍘過短,飼喂時要補充一些青綠多汁飼料;保證優質干草的供應;干奶后期,控制母牛鈣的進食量,不得超過干物質的0.4%~0.5%,或每天攝入量為53g,或給母牛飼喂陰離子鹽200g,以減少低血鈣和乳熱癥的發生;嚴格控制谷物類的喂量及喂給易產酸、產氣的優質精料(如酒糟、糖糟、粉渣)等;對于產后母牛,需及時灌服營養液補充能量,防止真胃移位,精飼料應逐漸增加,從干奶期到分娩,精料增加和日糧變換不宜過快,一般要有7~10d的過渡期,不能因催奶而過度加料[5]。
(2)加強飼養管理
特別重視母牛圍產期的管理,保證有充足清潔的飲水;清除飼料泥沙和異物;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和有毒植物;不能突然更換飼料;保證有足夠的運動和干凈衛生的圈舍環境,應經常保持牛槽、牛床、水槽和運動場的衛生,保證母牛有良好的采食、飲水和反芻空間和條件,防止牛群過于擁擠;夏天做好母牛的防暑降溫工作,預防熱應激對母牛的不良影響;經常觀察牛體健康和采食、反芻、排糞、排尿狀況,測量表現異常的牛的體溫、呼吸、脈搏等。
(3)加強犢牛、育成牛的管理
防止培育成腹大下墜的體形。選購母牛時,要選后軀寬大,腹部緊湊的母牛[6,7]。
(4)灌服營養液
通過灌服營養液來預防母牛真胃移位。產后第1d,第2d各機械灌服50kg營養液增加牛的營養,防止真胃移位,減少產后胎衣不下、產后癱瘓和營養代謝病的發生,保持產后牛健康,對產后虛弱的母牛可灌服3次。
本治療方案除了真胃移位嚴重病例采用腹底部手術處理外,癥狀不嚴重的病例均采用灌服自制營養液來治療,治愈率較高且不易復發,對未發生真胃移位的產后母牛灌注營養液也可預防真胃移位的發生,結果表明,該方法效果較好,對基層牛場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1] 張自芳,錢林東.母牛真胃移位發病原因的調查分析[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3,(1):26-27.
[2] 段洪峰.母牛真胃左方移位的診治[J].湖南畜獸醫,2008,(2):25-27.
[3] 魏志杰.母牛真胃移位的診斷與治療[J].畜牧獸醫雜志,2006,(25):65.
[4] 張傳師,邱世華,楊興東,等.119例真胃移位的診治[J].中國母牛,2006,(11):35.
[5] 蘇占江.一例真胃移位的手術治療[J].草食動物,2009,(3):59.
[6] 黃少云,韋加州.母牛真胃移位的手術治療[J].廣西畜牧獸醫,2008,(24):305.
[7] 何海建,余建國,王科健.母牛真胃移位的原因分析與防治對策[J].中國草食動物,2005,(25):52.
項目資助:肉牛國家科技支撐《新疆牛肉安全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編號:2011BAD47B00)的子課題《農區肉用母牛產犢后營養均衡技術》項目編號:2011BAD47B01。
李衛華(1979-),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動物科學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