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娟 張 夏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300)
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和防制措施
吳美娟 張 夏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畜牧獸醫站,江蘇南通 226300)
仔豬腹瀉是目前最為嚴重的仔豬疾病之一,具有發病急、治愈率低等特點,給養豬戶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本文通過對我區21個發病豬場的統計、調查、分析,弄清了病因,總結出了對該病行之有效的綜合防制措施,對全面控制本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仔豬腹瀉;流行特征;病毒;防制措施
仔豬腹瀉自養豬以來一直存在,也一直是影響仔豬生長發育和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仔豬由于受到疾病感染、環境衛生、飼養管理等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好多豬場和養殖戶發生不同程度的仔豬腹瀉現象。過去在獸醫工作者和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其發病率、死亡率和經濟損失始終控制在人們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但是從2009年以來,仔豬腹瀉似“瘟疫”一樣席卷全國,發病率、死亡率之高,遠超人們心理可以承受的底線,有多個豬場新生仔豬死亡率在90%以上,損失慘重!對養豬生產的健康發展形成強烈的沖擊,生豬飼養量下降明顯,生產態勢嚴重滑坡,嚴重挫傷了養殖戶的養豬積極性。
我區是生豬飼養大區,年飼養生豬80多萬頭,年出欄生豬50多萬頭,生豬生產已成為我區畜牧業的支柱產業。2010年仔豬腹瀉病波及我區時,生豬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據我們對21個發病豬場的統計,仔豬腹瀉發生率38%。死亡率24%。許多養殖戶因此而遭受嚴重虧損,有的豬場本來有多余苗豬出售,因腹瀉仔豬死亡過多,不得不外購補圈,有的豬場干脆改養其它畜禽或者空置不養。面對這一嚴重的局勢,作為養殖業的保護神,我們立即開展防治技術研究,經過近兩年的研究、應用、實踐,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
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全面了解本次疫情的特點,為分析病因作好鋪墊。本次疫病流行有以下特征:
1.1 流行范圍廣
據報道,本次腹瀉疫情在我國周邊國家也有發生,我國自北方起一直向南推進,已經有多個省份發生,我區只是其中的一個點而已。
1.2 傳播速度快
一個養殖場或戶,只要有一窩豬發病,很快就波及全場。
1.3 發病日齡早
才產下2~3d的仔豬發病比較普遍。
1.4 病情發展迅速
一旦發病,仔豬即表現為急性水樣腹瀉,迅速脫水消瘦,并且拒絕吮奶,很快死亡。
1.5 初生仔豬死亡嚴重
據我們對21個豬場的調查統計,0~7日齡死亡率為81.45%,8~14日齡死亡率為11.69%,15~28日齡死亡率為3.58%,29~45日齡死亡率為3.28%,以7日齡內仔豬死亡率最高。
1.6 治療效果差
豬場及基層獸醫人員對仔豬腹瀉采取多種治療措施,但療效不理想。
眾所周知,仔豬腹瀉原因眾多,有病毒性腹瀉,有細菌性腹瀉、有寄生蟲性腹瀉,有營養性腹瀉,有消化不良性腹瀉,有中毒性腹瀉,有應激性腹瀉和管理不良性腹瀉等等。
本次流行為哪種原因引起,我們依據發病特點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分析。
2.1 從流行病學角度分析
(1)從流行范圍和傳播速度看,不符合營養性、中毒性、應激性、管理不善等病的發病規律,應該是傳染性疾病,且是病毒性或細菌性疫病。
(2)從發病日齡看,這次腹瀉的日齡主要在一周內,滿足條件的,可能是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及仔豬紅痢等疾病。
(3)從癥狀和病變角度看:可以排除梭菌病。
因此,我們疑為豬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疾病。
2.2 現場快速檢測,查到流行性腹瀉病。
我們采集了多份發病仔豬的糞便,分別用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抗原快速診斷試劑盒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抗原快速診斷試劑盒進行檢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陽性,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陰性。
2.3 取料送檢:證實是流行性腹瀉病毒
我們取病料送某高校實驗室檢測,結果分離到流行性腹瀉病毒。
由此可以確定,引起本次仔豬腹瀉的罪魁禍首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這個病毒過去就有,為什么近幾年危害這么大?是毒株返強、變異、或是新的毒株?有報道,隨著養豬業的快速發展,養殖規模逐漸擴大,養殖量快速上升,近年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流行毒株基因有所變異,毒力有所增強。
病因確定后,我們采取了多種治療措施。
3.1 抗病毒治療
我們使用了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黃芪多糖等進行肌肉注射。
3.2 補液治療
對有飲食欲的發病仔豬讓其飲用口服補液鹽,沒有飲食欲的發病仔豬進行人工灌服。視脫水輕重程度,按照60~120 ml/kg的量口服或灌服。嚴重病例采用腹腔補液,即在恥骨前方3~6cm腹白中線的側方剪毛消毒,用普通注射針頭(12~18號,長4~7cm)垂直刺入腹腔2~3cm,回抽活塞無氣體和液體時即可緩慢注入接近體溫的藥液。每天補液1次,連用2d。
3.3 抗繼發感染
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或慶大霉素,每天2次,連用3d。
3.4 根據病情需要適時止瀉
由于發病急,腹瀉急劇,仔豬脫水嚴重,仔豬的生理機能迅速下降,治療效果不大,周齡內死亡率很高。
由于治療效果不理想,我們把控制仔豬腹瀉的重點放在事前的防控工作上。
從兩個方面控制:
4.1 消滅病毒和阻止病毒進入豬場
我們分析認為,仔豬感染病毒的來源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母豬帶毒;二是產房消毒不嚴;三是外界傳入。
4.1.1 做好母豬滅毒工作:對母豬所處的環境和圈舍定期清洗消毒,在母豬的飲水和日糧中添加抗病毒藥物,如多糖類物質等。母豬移入產房前體表徹底清洗和消毒,以確保母豬不帶病毒入產房。
4.1.2 產房消毒:徹底清掃產床上下和糞溝里的糞便等雜物,用高壓水槍沖洗地面產床,再用2%的燒堿潑灑。1~2h后再次用高壓水槍徹底沖洗產房。沖洗完畢后,把產房門窗緊閉,用高錳酸鉀加福爾馬林熏蒸消毒24h以上,消毒時間充足之后,才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徹底消毒后才將待產母豬移入。
4.1.3 強化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從外入。無疑,規模豬場和新建豬場,生物安全措施實行得較好。一些小型豬場和散戶,在我們的全力敦促下,生物安全的觀念有了提高,設施得到加強。豬舍和外界有了隔離墻,入口處增加了消毒池,無關人員一般進不了豬場。因此,近年來發病率明顯下降。
4.2 保證仔豬具有抵抗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堅強能力
眾所周知,仔豬一旦發生本病,死多活少。其一,本病的治療效果不好,且本病發生一般急劇,往往來不及治療就死亡;其二,按照發生病毒性疫病實行緊急免疫的理論,對初生仔豬實行緊急免疫也行不通。排除免疫應答反應差外,往往尚未產生抗體就已死亡。因此,已病再治,實是下下策。只有對母豬免疫,讓仔豬通過吮奶獲得至關重要的母源抗體,以抵御本病毒的侵襲,才是控制本病,提高仔豬成活率的正道。
因此,在做好豬瘟、豬藍耳病、口蹄疫、豬鏈球菌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工作的前提下,我們向養豬戶推行了孕豬流行性腹瀉病的免疫。其免疫程序為產前45d、20d在后海穴各注射一次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或者豬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疫苗③。同時對孕豬還進行了大腸桿菌和梭菌疫苗的免疫。
另外,加強仔豬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對剛出生的仔豬做好保溫工作,仔豬初生時產房或仔豬保溫箱要保持30℃。仔豬出生后2h內,要讓其吃上初乳,對體弱仔豬要人工輔助喂乳。
仔豬流行性腹瀉病是當前困擾養豬業發展的難題之一,控制本病的發生與流行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第一,要從源頭上防止病毒侵入豬場,因此要落實好各項生物安全措施。
第二,要做好孕豬舍和產房的消毒滅源工作,保證不留死角。
第三,要確保孕豬的免疫工作落實到實處并常態化。
第四,要搞好母豬和仔豬的飼養管理。
只有防控工作做在前頭,仔豬腹瀉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區兩年的實踐就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
[1] 萬遂如.仔豬腹瀉性疾病的防控技術[J].養豬,2008,(1):73-76.
[2] 李 志,杜淑清.新編動物疫病免疫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吳美娟,女,漢族,畜牧獸醫大專學歷,從事業務工作近20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是單位主要技術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