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爽,王 卓,石學軍
(1.山東理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2.吉林市第十二中學 語文教學研究部,吉林 吉林 132021)
在我國,學術期刊審稿源于出版社的審稿,指的是編輯人員以作者創作的文字、圖像等內容材料為對象所進行的鑒定、評價、完善和修改加工過程。審稿是編輯人員的基本職責,審稿的水平和質量決定著出版物的水平和質量,是整個編輯出版工作的基礎。對于我國學術期刊審稿目前沒有專門的國家法律規定,一般都是將出版社的審稿制度挪用過來。在我國一般書籍和期刊采取的審稿方式是“三審制”。
稿件“三審制”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從蘇聯借鑒過來的編輯審稿制度,其理論依據可以追溯到列寧關于出版工作黨性原則的論述。[1]毛澤東對編輯出版事業一貫高度重視,其編輯思想在1948年5月發表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有較為集中的闡述。1952年10月當時政務院發布的《關于國營出版社編輯機構及工作制度的規定》,可以看作是“三審制”在我國正式實行的標志,其中規定:“每一書稿從采用到印制成書,應經下列基本程序:一、一切采用的書稿應實行編輯初審、編輯主任復審、總編輯終審和社長批準的編審制度。二、書稿經批準采用后,由編輯根據審讀意見進行加工修改;經編輯主任復核,總編輯簽字,然后交文字編輯和資料編輯進行語文的修飾,資料、數字和引文的核對,名詞和譯名的統一等整理工作。”此后國家新聞出版署多次下發通知,要求期刊出版單位認真執行稿件“三審制”,切實做好稿件的初審、復審和終審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三審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稿件審查注重政治把關;第二,稿件自下而上地報送審稿,經編輯初審、編輯主任復審、社長(總編輯)批準,方可進入出版程序。這種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審批,一般在編輯部系統內部進行,具有很強的“內部性”。
目前,國際社會學術期刊普遍采用的是“同行審稿制度”(peer review)。17世紀后,西方各國逐漸把當時僅適用于專利評審的同行評議制度引進到了科研項目的評價和科研論文的評審之中。西方學術界通常認為,同行審稿制度一般是指學術期刊編輯部邀請某一領域或接近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相關論文的學術意義和價值,以及其重要性、創新性等作出獨立判斷和評價的一種方式。西方國家學術期刊一般都嚴格實行同行審稿,其最終目的就是為有價值的學術成果的發表服務。[2]同行審稿制度的意義和重要性目前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無論是編者、讀者還是作者,一般都認同,沒有經過同行審稿的學術論文其準確性、獨創性、研究質量和價值往往是不夠可靠的。
為了提高我國學術期刊質量,必須促使我國學術期刊的審稿機制早日與國際社會接軌。因此,積極學習、借鑒國際社會通行的審稿制度是大勢所趨。
目前實際情況是,我國學術期刊尤其是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真正實行同行審稿制度的還為數不多,更多的是采取融進了同行審稿因素的“三審制”,即在邀請編輯部之外同行專家審稿的基礎上,對稿件進行初審、復審和終審。這實際上是不徹底的“三審制”和不徹底的“同行審稿”。目前這種情況不可避免,但同時這也是向國際上通行審稿方式靠攏的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單純“三審制”的缺陷。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如何利用同行審稿這一方式還存在許多有待充實、完善的地方,本文擬就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同行審稿制度的具體實施和操作流程的優化提出一些建議。
選擇適當的審稿專家是保證同行審稿制度順利高效實現的前提,通常在編輯部對來稿進行政治審核、學術質量考量等初步篩選后確定備選稿件,然后將其發送給兩位同行專家進行平行審稿,如果兩位審稿專家意見產生較大分歧,可以報送第三位專家進行審閱,最終綜合幾位專家意見確定出論文的總體審核修改意見并反饋給作者。
對于同行審稿專家的選擇一般可以采用作者自主推薦與編輯部自主選擇兩種方式。[3]其中第一種方式,通常因為作者本人在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造詣較深,對該領域了解得比較充分、透徹,所以作者推薦的同行專家往往也是在該領域有深入研究和較高學術造詣的學者,能夠較為全面系統地理解論文的學術價值和學術獨創性,能夠對論文給出較為中肯和專業的評判并提出修改意見;但同時,這種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作者在推薦同行專家時任人唯親不唯賢的情況,即論文作者推薦的同行審稿專家可能與作者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稿專家對論文的意義和價值作出獨立評判,進而降低了同行審稿的客觀、公正和真實有效。
第二種方式,編輯部自主選擇審稿專家同樣有利有弊。由于現代科學迅猛發展,學科的劃分進一步細致精密,在傳統學科領域基礎上產生了許多分支學科,大的學科經過發展又衍生出許多小的學科門類,形成各個學科間交錯復雜的“樹狀”、“網狀”結構,由此產生了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三級學科等概念,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隨著學科分級概念的形成,對“同行專家”概念也應該有新的認識。習慣上一般將在一級、二級學科水平上專業相同的研究者稱為“大同行”,而將在三級、四級學科水平上專業相同的研究者稱為“小同行”。[4]目前自然科學在選擇同行審稿專家方面已經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例如一些研究者主張可采用專家的基本情況、修養和工作業績作為選擇同行評議專家的依據,構建審稿專家數據庫。[5]也有一些研究者主張以同行評議專家的職稱、學位、年齡、當年是否申報課題項目等作為主要影響因素,將其參與的科研項目資助度、科研項目綜合評價指標偏差等作為定量評價統計同行專家的遴選因素,[6]這些方法對社科類學術期刊同行審稿專家的遴選都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目前社科類學術期刊編輯部根據文章關鍵詞和具體內容所涉及領域將學術論文歸屬到某一學科大類,尋找到的專家一般屬于專業研究分類上的“大同行”,但也有研究者指出,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選擇“大同行”作為審稿專家,所提出的評審意見有時候不夠到位,給稿件的取舍帶來一定的困難;而請“小同行”的專家審稿,所提出的評審意見一般相對比較中肯,能講到點子上。[4][7]雖然社會科學學科之間未必如自然科學各門、各級之間劃分得那么精細,我國自古以來也有“文史不分家”的觀點,但涉及到探討專業論文學術價值時,則需要對學者的研究專業、研究領域進行更加細致的區分,這就需要編輯部在尋找同行專家,尤其是尋找能夠對論文內容有深入理解和見地的“小同行”專家方面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都給編輯部增加了許多無形的工作。
針對上述現實情況,建議以省為單位,由各省社會科學院或指定高校牽頭,組織編寫省一級的社會科學學術專家名錄庫,將有能力有精力有志于從事學術論文審閱工作的專家學者按照學科門類進行詳細的劃分,同時將各位專家的研究方向、已發表論文、參與課題基金資助項目等情況詳細編寫出來,以便于各個編輯部盡快尋找到與待審論文相契合、匹配的同行專家。此外還需要對該名錄庫進行動態化管理與維護,對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按時完成論文審閱,或者對此項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學者可以適時修改、增減,以保障整個名錄庫的信息內容準確可靠、更新快捷、查詢方便等。
此項工作可以繼續推進一步,建議建設省級統一管理的同行專家網絡審稿系統,該系統對省內各個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和出版單位以及同行專家開放。其中同行專家可以選擇設定自己當前的工作狀態,如果該專家目前接受了某項審稿工作,網絡系統中將自動顯示該專家的狀態為“接受審稿工作中”;否則將顯示“目前未接受審稿工作”;當然審稿專家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將自己的狀態修改為“休整中,暫時不方便接受審稿工作”,等等。這樣的一個以省為單位的同行專家網絡動態審稿系統,既可對同行專家審稿工作進行量化統計,對于審稿專家本身也是一種榮譽和肯定,有利于激發審稿專家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又為各高校學報和出版單位發現合適的審稿專家提供了便利。同時公開的網絡審稿系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審稿工作的監督,減少審稿過程中的人情化因素。
目前同行審稿制度的一般流程是在確定審稿專家后,由編輯部向同行專家發送待審稿件,并提出具體的審稿和時間要求。對此,有研究者建議可以在給同行專家發送的審稿函中,將待審論文的題名和摘要作為審稿函的一部分放在最后,而不是直接作為附件內容出現。[8]雖然在審稿函中內容和字數有限,未必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出論文的核心內容,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待審論文的主要研究領域,使同行專家在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具體閱讀文章的情況下,就明確自己當前的研究范圍是否與待審論文相契合,從而大致判斷出自己是否適合作為同行專家對該論文進行審閱。如果待審論文與該審稿專家當前的研究領域不相契合,審稿專家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向編輯部進行反饋,從而為盡量縮短審稿周期提供方便。
對于具體審稿單的設計,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進行了有益嘗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比如有的研究者主張設計審稿單首先必須具備引導作用,即給審稿人評審論文提供思路,特別是為那些不熟悉和不經常從事審稿工作的人盡快掌握評審方法提供幫助。[8]也有學者主張對于每篇退稿應附有詳盡的退稿意見,說明該文的不足及退稿原因,從而保障稿件雖被退回,但作者仍能從中獲益。[9]
由于不同學科的限制,以及各家學術期刊特點的不同,想要設計出統一規范的審稿單往往是比較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認為可以在建設同行專家網絡審稿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稿件審閱流程,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首先,在編輯部通過同行專家網絡審稿系統發現適合的審稿專家,并確定該專家有時間有興趣審閱該篇學術論文后,要求審稿專家填寫詳細規范的審稿單。
其次,各個編輯部可以根據自己學報的實際情況在同行專家網絡審稿系統上進行相關設置,比如要求同行專家自收到并點擊開待審稿件起,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稿工作,填寫好審稿單并通過系統反饋給編輯部。如果該專家沒能在要求的時間內完成審稿及審稿單反饋工作,系統將自動進行記錄并保留對該審稿專家一次“未按時完成審稿工作”的評價信息,以后其他編輯部再需要該專家從事類似審稿工作時,將會看到系統中的記錄,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審稿專家珍視自己所從事審稿工作的榮譽和信譽,對保質保量完成審稿工作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再次,充分開發和利用同行專家網絡審稿系統的功能,比如通過程序設計使編輯部可同時將待審論文發送給2~3位同行專家,當一位同行專家在完成了個人仔細審讀、填好審稿單,并提交給同行專家網絡審稿系統后,這位同行專家提供的審稿單將被保存在網絡系統中。該專家此時將無法再對審稿單內容進行修改,但是系統可以設置為提交審稿單后,該專家即可獲得閱讀其他專家審稿單內容的權限。如果該專家在充分閱讀其他審稿專家的評價、重新審閱該篇論文后,對自己已經給出的審稿意見又有了新的闡發和補充,那么系統可以設置為允許該專家對自己已經形成的審稿意見進行增添和補充(但不可更換已經形成的審稿單)。
這樣的系統設計,一方面有利于促使每一位審稿專家真正用心地從事論文審閱工作,以認真、科學、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待每一篇學術論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平臺實現同一研究領域內同行專家對同一篇論文進行不同視角、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解讀和評價,使同時審閱該論文的同行專家以及專家與作者、編輯之間,完成一次不見面的學術交流和爭鳴。
眾所周知,學術研究需要的是“大膽懷疑,小心求證”,需要的是不同觀點的爭鳴,借助同行專家網絡審稿系統這一平臺,實質上可以把審稿工作看成是針對每一篇待審的有學術分量、學術價值的論文,在身處不同地域的同行審稿專家之間、專家與作者之間發起的一場場小型的學術研討,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術思想的“多向互動式”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沒有面對面的接觸,但是網絡的方便快捷高效,以及多位同行專家的認真參與,使審稿專家和論文作者們能夠從對論文的審閱、分析、評價中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從而不斷積累,不斷堅定自己從事學術研究的信心和動力,不斷提升個人的學術修養與水平。
綜上所述,同行專家審稿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不容置疑,但在同行專家審稿的具體操作和實施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希望我國的學術期刊尤其是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盡快完善這一系統,盡快提高我國學術期刊的整體水平,為我國學術期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貢獻力量。
[參 考 文 獻]
[1]李慶.稿件“三審制”的理論依據與相關規定[J].出版史料,2010,(2).
[2]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3]任勝利,王久麗.同行評議中審稿人遴選方式對審稿結果的影響——以《自然科學進展》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5).
[4]施才能.選準審稿專家是確保審稿質量的關鍵[J].編輯學報,1995,(3).
[5]王志強.關于完善同行評議制度的若干問題和思考——同行評議調研綜述[J].中國科學基金,2002,(5).
[6]王國彪,彭芳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結果評價方法與專家遴選因素分析[J].中國科學基金,2008,(6).
[7]劉倫剛.進一步提高我國網絡平臺同行評議的質量與效率[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4).
[8]張向誼.應引導審稿人進行有效的同行評議[J].編輯學報,2013,(6).
[9]宋雙明,劉陽娥.對現行審稿模式的思考與建議[J].編輯學報,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