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書田,喬 琪
(1.山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2.山東理工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諸多漢語國際推廣措施的實施,學習漢語成為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選擇。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的發展,在推動我國高校教學質量與學術發展、加快經濟發展、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以及提升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留學生教育工作的發展也有助于提高高校辦學水平,增強高校競爭力。因此,目前在條件成熟的高校可以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
作為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在急速變革的今天依然散發著無窮魅力。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強的當代世界,正在崛起的東方古國,被視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充滿商機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上影響力顯著提升。近年來“漢語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意識到學習漢語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漢語熱”應運而生,現在全世界有近100個國家的2300余所大學在教授漢語;被稱為中國TOEFL的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現在已經拓展到世界上26個國家,參加HSK考試的外國人總數已經達到40余萬人次。[1]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作為與軍事、經濟等“硬實力”相對應的“軟實力”,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強。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攜帶著我們賴以判斷自己、判斷我們生活的價值體系,擁有一種語言就擁有了這個語言所承載的世界”。[2]203意大利文化學家葛蘭西認為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連,它也包含著世界觀和意識形態部分,語言通過傳播和表達意識形態發揮著領導權的作用。[3]5因此,對外傳播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具有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著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國與國之間的教育聯系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會上把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議題提上日程,并明確提出了當今高等教育的三大使命,即針對性、高質量和國際化。在大會發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中,呼吁世界各國政府都必須正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強調國際化合作與交流是促進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從此,高等教育國際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和推廣。各國也都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發展戰略,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本國教育國際化發展。
我國留學生教育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我國留學生教育發展迅速,來華留學生人數以及招生方式較之以往有明顯進步和改觀,比如通過境外考試的方式招生保證了來華學生的素質,出現自費留學生等。但這一時期我國留學生教育的市場化意識仍然不強,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之后,我國留學生教育才迎來真正繁榮的發展時期。但是,相對于世界發達國家留學生教育的發展及其受重視程度,我國留學生教育的起步及其發展水平明顯滯后。同時,由于之前留學生教育的政治性及計劃性,嚴重挫傷了各高校發展留學生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部分高校對于留學生教育長期以來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看到留學生教育所帶來的機遇,很多高校為了避免“外事無小事”所帶來的麻煩,對留學生教育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因此,除國家有計劃規定的部分高校外,地方院校留學生教育發展普遍滯后。例如山東理工大學作為省屬重點高校,該校留學生教育起步于2003年,當時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名留學生。與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教育相比,我國留學生教育起步的時間晚了至少10年,這對我國留學生教育造成體系建設不健全、各種制度不完善、政策落后等影響,這些都制約著我國留學生教育的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留學生教育發展迅速。1978年來華留學生總數為1 236人,1991年留學生總數首次突破10 000人,2001年來華留學生人數首次與出國人數持平,總數為292 611人,2012年來華留學生總數達到328 330人[注]數據來源: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編《2012年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第4頁。。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近30年來我國留學生數量增長了近30倍;但是作為世界上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留學生教育發展的絕對量偏小,且發展不足。
目前我國留學生教育從單一的本科階段發展到短期語言生、普通進修生、高級進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學者六個層次。[4]但是學歷生、高層次學生的比例明顯偏低。根據相關統計顯示,截止2011年,我國共計有660所高等院校接收學歷留學生,總人數為118 837人,占來華留學生人數的40.61%;同一年,來華進修或短期學習的非學歷生為173 774人,占來華學生總數的59.39%。[4]
同時,就目前狀況來看,來華留學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亞洲及其周邊地區。在專業選擇上,受近年來漢語熱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偏向于漢語言專業。從全國高校的留學生招生狀況來看,也存在地區分布不均的現象,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及東部發達地區留學生人數較多,而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則人數很少。[4]對于地理位置不好的高校來說,難以形成規模化發展的優勢,保持和擴大留學生教育規模就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所謂“文化”,是指在同一環境中的個體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5]因此,文化不是個體所具有的特征,而是具有共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都擁有的共同心理特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并且這種差異性根植于人們的頭腦和生活習慣之中,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其本國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會跟隨留學生進入到另一個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中,并與新的文化環境產生文化沖突。研究者們普遍認為,人從一種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時,會面臨很多變化和沖突,比如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的改變、價值觀的沖突等,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從而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種種不適應。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Oberg)稱之為“文化休克”現象,也稱之為“文化震蕩”、“文化沖擊” 。[5]
我國傳統文化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以集體主義為主,尊崇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如西方文化往往以個人主義為主。當留學生進入中國這個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之后,其自身的文化傳統自然會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產生碰撞。同時,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相互之間也存在文化、宗教,以及信仰方面的差異。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在共同的生活和學習中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文化沖突。可以說,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是留學生教育中最常見也最難解決的問題。
在留學生日常管理中經常會因為中外文化差異的問題產生沖突,比如中國各學校對于宿舍關門時間都有明確規定,學生要在規定的時間以前回到宿舍;管理人員會不定期對宿舍進行安全檢查,在宿舍不能使用大功率電器等。這些做法留學生往往會感到不理解,認為幾點回宿舍是自己的自由,宿舍是自己的私人空間,別人不能隨便進入。另外,留學生對于中國學校嚴格的考勤制度和請假制度也常常感到不適應。早晨上課,經常15分鐘甚至半小時之后,留學生才能全部到教室,干擾了正常教學。受個人主義的影響,留學生上課也比較隨意,曠課情況時有發生,正常的教學秩序很難保證。這些常見的問題大都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成為留學生教育中揮之不去的頑疾。
如果說文化差異問題是留學生學習、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頑疾,那么語言障礙及其所造成的問題就是留學生開始留學生活后面臨的首要難題。初到目的國,語言不通不僅會給交流帶來障礙,更會給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在本國最普通的事情,如出行、購物、生病就醫等,到了語言學習國會變得困難重重,因為語言方面存在障礙不僅難以向留學生宣傳中國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更加重了留學生教育工作的繁重性、復雜性,使得各高校的留學生教育工作淹沒在日常各種瑣事之中,管理老師也在不知不覺的日常工作中淪為了“保姆”。
基于留學生教育中存在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問題,各高校普遍采取了對留學生“特殊”照顧的管理和教學方法:住宿方面,為了尊重留學生的生活習慣、保證其人身安全,建立專門的留學生公寓,實行酒店式管理,有專人負責保潔,所有進出留學生公寓的人員需要出示有效證件并進行詳細的登記;在飲食方面,或者建立專門的留學生食堂,或者在公寓配置設備齊全的廚房;在上課方面,有專門的留學生教室。針對留學生的這種“特殊”管理模式確實有其必要性,但是,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留學生雖然來到中國,但是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卻并沒有真正融入中國的校園環境之中。目前來我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還是以語言進修生為主,語言進修生的學習期限一般在幾個月到一年,由于其在中國停留時間短,無法突破語言障礙等難題,大多數留學生還是局限在留學生朋友的生活圈里。國際化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但是一所高校的國際化程度,不僅僅在于招收到多少留學生,更在于中外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的交流程度。但是在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高校中,留學生更像是一群充滿異國情調的“校園風景線”,缺少更充足的中外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
學校不僅是知識傳播的殿堂,更應是充滿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樂園。教育應該關注到人生存的各個方面,以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現代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是教育本質的集中體現。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曾說過:人類所有的情節中,最強烈的莫過于被人重視。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來自異國他鄉,存在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諸多難題,如果對留學生缺少人文關懷,在陌生的環境中,會加重留學生在留學期間的孤獨感、焦慮感等不適應狀況,不僅不利于他們的留學生活,也不利于留學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留學生教育實踐中,創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能夠有效消除因文化沖突、語言障礙等帶來的問題,也能增加留學生生活的幸福感。
只身來到異國他鄉,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對于新環境的陌生感。陌生感會加劇心理的不適應性以及對周圍環境的警惕性和排斥,因此盡快消除留學生初到新環境的陌生感,是做好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習生活環境往往需要從點滴細微處著手營造。
例如,山東理工大學在留學生教育管理中一直注重人文關懷,積累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經驗。該校所在城市屬于三線城市,由機場到學校公共交通不是特別便利,為幫助留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管理人員會確定接機時間并將詳細的時間安排告知初次到校的留學生,既消除留學生只身一人初到陌生國家的恐懼感,也方便學校在統一確定的時間去機場迎接新生。此外,管理人員還會在每個留學生公寓房間放置一些免費礦泉水和生活用紙。這些細節看似不起眼,但對于旅途勞頓的留學生來講卻可以產生家一般的溫暖。由于國內外生活條件不同,留學生公寓的一些設施與國外存在一些差異,比如熱水器、空調等,管理人員會在第一時間向留學生演示使用方法。同時留學生到校后,學院會安排中國學生帶領留學生熟悉校園環境,也會帶領留學生去銀行換匯,使其盡快融入新的環境。
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他們初到新的學習生活環境時,更需要人性化的關懷和服務。因此,在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中,管理者多投入一分感情和關心,讓留學生在異國他鄉能夠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便會減少一分他們初到新環境后的陌生感和孤獨感,減少心理上對新環境的排斥和敵對情緒,能幫助留學生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
我國制定了來華留學生長期工作發展規劃,爭取到2020年來華留學生總人數達到50萬人次,實現把我國建成國際學生流動的重要目的國的目標。這是留學生教育發展難得的機遇,也是各高校難得的擴大留學生規模、提高留學生教育層次的契機。
首先,要解放思想,堅持開放辦學的理念,多方面、多渠道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例如,山東理工大學在開放辦學理念的指導下不斷加大留學生招生宣傳力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增加海外友好學校數量,先后與美、英、韓、俄、澳等國家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國際交流不斷增多,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持續提升。該校留學生教育始于2003年,到2006年長期進修留學生人數發展到110人,無學歷生;2009年長期進修留學生人數達到180人,學歷生24人;2011年長期進修留學生263人,短期進修生61人,學歷生38人,實現了留學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2011年,該校成為首批省政府外國留學生獎學金接受院校。
其次,要努力提升留學生教育層次。目前我國留學生教育的層次普遍偏低,仍以語言進修為主,學歷留學生數量偏少,如何提升留學生教育的層次、擴大學歷留學生的規模,是我國留學生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山東理工大學留學生教育在學歷教育培養模式上探索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如與海外友好學校之間構建校際學分互認模式、2+2學歷教育模式等。
對于留學生被人為“隔絕”的現狀,學界提出了“趨同化管理”的管理理念,即所謂“校園管理校園化,校外管理社會化”,[6]目的是讓留學生在校園內外享受到與中國學生同樣的待遇,真正融入中國的學習和生活。山東理工大學在留學生教育和管理中嘗試了一些新的做法,以方便留學生盡快融入校園生活,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現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具體做法有:“1+1”中外學生合宿、“1+1”中外學生學習語伴、成立學生國際交流協會社團組織(“SICA”)等。
1.創建語言環境——“1+1”中外學生合宿制度。
母語的學習過程啟示我們,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環境,語言環境對于人類語言能力的獲得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第二語言學習的相關研究中,克拉申認為,成年人學習外語有兩種不同的途徑:一種是通過習得(acquisition),一種是通過學習(learning)。所謂習得就是以一種下意識的方式發展外語能力;而學習是指正式、有意識地熟悉語言規則,通曉這些規則,并能夠論述和使用這些規則。在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中,明確提出了在外語學習中,“習得”比“學習”更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語言環境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對于留學生來講在目的國進行語言學習,其優勢在于自然語言環境的獲得。但是由于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現有管理制度等原因,留學生在目的國的生活常常是被“隔絕”和“孤立”的。為了真正給留學生提供自然的語言環境,山東理工大學在留學生管理中采取了“1+1”中外學生合宿的住宿制度。即在中國學生和留學生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共同入住同一寢室,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同食共寢,為留學生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語言環境;同時,在中國學生的幫助下,也使留學生更快地熟悉校園和周圍環境,對于留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幫助。
2.成立SICA(學生國際交流協會)。
判斷高校國際交流的程度,不僅要看留學生的招生數量,還應該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交流、融合程度。成立SICA(學生國際交流協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因為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留學生在生活、文化、語言等方面存在障礙,留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很難有機會與中國學生接觸,因此,需要有系統地組織和管理才能增加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接觸交流的機會。SICA組織由高校管理老師指導,具體活動由學生操作實施,這既提高了中國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減輕了管理老師的工作壓力。如帶領新生熟悉校園環境,組織中外學生見面交流會,舉辦留學生晚會等工作都可以由SICA組織策劃,管理老師只需進行必要的指導監督即可,這些都大大增加了中外學生的交流與接觸。
3.創造中國學生與留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中外學生組成“1+1”語伴。
由于語言障礙和留學生不同于中國學生的管理制度,留學生進入新的語言環境后,仍然很難與中國學生進行密切的交往。增加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留學生熟悉新環境,消除心理的不適應感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可以考慮在學期之初,由SICA負責在學校范圍內征集有與留學生交流意愿的中國學生信息,舉行中外學生見面交流會,為中外學生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見面會之后很多留學生都會在最短時間內認識很多中國學生并與之交流、溝通,這不但可以幫助留學生順利開始自己的留學生活,更重要的是,短時間內朋友關系的建立能更好地幫助留學生適應留學生活。此外,還可以為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創造更多共同活動的機會,如參加文化體驗,或者與其他學校、學院舉辦聯誼活動等。這些活動開闊了國際化視野,增進了國際化交流的程度,對中外學生都將大有裨益,也有利于構建高水平國際化的和諧校園。
目前,留學生教育在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期,這是我國高校提高自身國際化水平的難得發展機遇;但是,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留學生教育既是一項新興事業也是一項長期事業。因此,要對留學生教育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保持清醒的認識,對于留學生管理工作要有與時俱進的理念,不斷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既實現高校自身國際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實現教育部提出的“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的留學生教育工作發展要求,實現我國留學生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
[參 考 文 獻]
[1]嚴美華.漢語熱興全球[J]. 時事報告,2002,(5).
[2]刑福義.文化語言學[M] .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意]安東尼奧·葛蘭西.實踐哲學[M].徐崇溫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4]欒鳳池,馬萬華.來華留學教育問題與對策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5).
[5] Oberg K. 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PraticalAnthropology.1960,(7).
[6] 胡志平.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提高我國高校國際交流水平[J].中國高教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