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南寧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南寧 530000)
韋立富教授從事中醫針灸臨床50余年,擅長運用緩慢捻進針法及獨特的針刺手法治病,對疾病的治療有著顯著的療效[1-6]。作為上世紀針灸界泰斗——朱璉老師的弟子,韋立富教授在長期跟師應診過程中,熟練掌握繼承并發揚了朱璉老師的針刺手法,在理論和實踐上積累了豐富的針灸臨床經驗,并且頗有深刻的見地,現舉其要者,介紹如下。
韋立富教授在臨床中,擅長使用緩慢捻進針法,并在長期的臨床應用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針刺風格。在韋立富教授參與編寫的朱璉遺著《新針灸學》中寫道:“緩慢捻進針法,主要用于毫針針治,一般適宜慢性病、年老體弱及初診患者。毫針不論長短,針刺方向不論是直刺、斜刺和橫刺,進針時都可以采用緩慢捻進法。它有一個特點,就是會使患者產生皮膚感覺。根據現代神經生理學說,皮膚上的某一點在大腦皮層上都有它相應的代表點。所以,在運用這種進針法操作時,必須要細致并有耐心,急于求成則欲速而不達。”根據這一理論,韋立富教授認為緩慢捻進針法應做到如下手法,用一手的拇、食指或拇、食、中指的指面“指實”(手指緊握針柄)執針(以免消毒過的針掉下來)。執針的姿勢要求平肘、舉腕、抬手,接著將針尖近、輕、穩地落在穴位皮膚上,要注意避開毛孔和痛點。針尖接觸穴位皮膚后,將針在原地“指虛”(執針的手稍微放松地)速捻,幾秒鐘后停留一下。再“指虛”速捻,捻捻留留,留留捻捻,反復數次,給皮膚的末梢神經一種持續的良性刺激,促使患者皮膚產生感覺,又不發生疼痛,在大腦皮層上,起良好的鎮靜、鎮痛作用。然后,“指實”稍加壓力,速捻,將針尖捻進皮下,立即停止捻針,這就完成了緩慢捻進法的進針。為了便于記憶,且能更形象地運用緩慢捻進針法,在《新針灸學》中還編寫了緩慢捻進法的口訣:“指實心清緊執針,針尖刺穴近輕穩;肘平腕舉手抬起,虛實交替指捻入。”
韋立富教授認為,進針后在刺激手法方面必須根據疾病的特點而進行不同的針刺手法。韋立富教授根據朱璉針灸手法,將針刺手法分為“興奮法”與“抑制法”。“抑制法”可以起到鎮靜、緩解、控制和增強正常的抑制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疼痛、痙攣、哮喘發作、高血壓危象發作與精神運動興奮狀態等方面的疾病;而“興奮法”起到促進生活機能,解除過度抑制、喚起正常興奮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休克、虛脫、弛緩性麻痹、感覺減退或喪失、張力不足、反應遲鈍等方面的疾病。韋立富教授認為,這兩種針刺手法在病種上雖然有所差別,但在治療原則上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即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和當時神經機能狀況,以及患者對針灸的反應來靈活運用兩種針刺手法。有的病可以單獨采用某一種手法,但對有些病,也可以同時運用兩種手法操作。例如對小兒遺尿癥的治療,就可以取下肢的足三里或三陰交或陰陵泉穴,用“抑制法”手法;同時又可取下腹部的關元或中極穴,用“興奮法”手法進行治療,收效更佳。
韋立富教授認為,根據《新針灸學》中的內容,針灸治病不但在進針、行針方面要根據疾病的類型而不同,同樣在起針方面,也要因施針工具的長短及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的具體情況等差異使用不同的起針方法。韋立富教授認為,起針的方法分為以下3種,其一,輕捻提出法,這是指用較長的毫針,刺入穴位深部以后的起針法。它不用押手,只需要執針的手指輕微地捻動針柄,邊捻邊提,捻捻提提,提提留留,慢慢地分段把針退出。即在起針的過程中,分深部、淺部和皮膚(古人說分天、地、人)3層退出人體。每退出一段,要留針輕捻幾下,往往可再出現緩慢捻進時,各層曾出現過的針感。其二,平穩拔出法,用于較長毫針刺入深部以后的起針法。可以用押手,即將押手的食、中指夾著針體,壓在穴位處的皮膚上,另一執針的手輕巧敏捷地將針體垂直拔出。也可以不用押手,要毅然、果斷、輕巧、敏捷地將針拔出。一般用于以下2種情況,一種是針刺治療到一定時間,患者覺得全身很輕松,針刺局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起針時可以不必把針捻動,就可平穩垂直拔出,以防止不恰當的捻針起針而引起局部沉重感覺;另一種是針治某些疾病,為了提高療效,起針前要用直搗或斜搗,有意識地給患者的局部造成沉重感覺,然后適時地將針平穩拔出,讓其保持一種持續性的沉重感覺。其三,迅速抖出法,適用于短針速剌淺刺的起針法。起針時,操作的動作要輕巧敏捷,在針刺入0.4~0.6 cm后,隨即迅速地進行直搗或混合搗,趁著搗動時,把針拔出,給神經以一種強烈的刺激。這種方法進針快,起針也快,刺入淺,針孔出血的現象也很少。
患者,女,61歲,退休人員,2012年2月27日就診。自訴于2009年6月出現頭暈、視物旋轉、惡心嘔吐、四肢乏力,曾經在某醫院就診,行頭顱CT排除腦血管意外疾病,并診斷為眩暈癥,予改善循環、止眩暈等對癥治療后,癥狀好轉,無明顯惡心嘔吐、四肢乏力,但仍有頭暈等。近3年來上述癥狀反復發作,現癥狀再次發作并加重,患者不敢睜開眼睛,否則視物旋轉、惡心嘔吐加劇,臥床時亦不敢輕易翻身,特在家人的攙扶下來針灸治療。韋立富教授詳細詢問病史并體格檢查后,診斷為眩暈,當即予針刺治療。取印堂、足三里(雙)穴,用緩慢捻進法進針,患者出現線條樣舒松感向前額、足背、足趾擴散后,患者眩暈癥狀漸止,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針1次,起針后癥狀明顯減輕。第2天,取風池、太沖(右)穴,使用緩慢捻進針法及“抑制法Ⅰ型手法”(即取穴少,留針時間長,緩慢捻轉,快慢配合的一種針刺手法),使風池的針感向頭顳部、前額擴散,太沖穴的針感向足尖及腳踝部擴散。起針后,眩暈已消失。第3天為鞏固已有療效,取左側風池、太沖,進針及操作手法同上,出現良好的針感后留針30 min。經過3次針刺治療后,患者病愈。
患者,男,45歲,在職人員,2012年5月就診。自訴于2010年出現腰部疼痛,疼痛放射至右側臀部、右下肢,曾在某醫院行腰椎MRI示L3/L4、L4/L5腰椎間盤突出,并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近2年來上癥反復發作,口服止痛藥癥狀緩解。10 d前因彎腰搬重物不慎“閃腰”,引起右側腰腿牽扯樣疼痛復發,且逐日加重,行動不便,遂來韋立富教授診室就診。韋立富教授做了必要的檢查后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韋立富教授囑患者取左側臥位,患側腰腿部在上,雙下肢屈曲成90°,選環跳,右手持長75 mm毫針針柄,緩慢捻進法進針,進針后不斷捻針,當針體深入到一定肌層,使患者產生針感從臀部向下肢、足背、足趾放射閃電樣感覺,當患者出現2~3次閃電樣感覺后,留針30 min,留針中每隔10 min行針1次。配合氣海俞拔罐,留罐10 min。治療1次后,患者右側腰腿放射樣疼痛減輕。次日針秩邊(右),用緩慢捻進針法,得氣后留針,大腸俞拔罐10 min。連續針灸8次,患者癥狀已經基本消失,行動較自如。
[1]岳進,潘小霞,韋立富.韋立富主任醫師針灸臨床經驗摭拾[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3):42-43.
[2]潘小霞,岳進,韋立富.韋立富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經驗[J].中國民間療法,2005,13(10):5-6.
[3]岳進,韋立富.針刺興奮法治療暈厥 48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3):25.
[4]潘小霞,韋立富.韋立富針灸治療痙攣性斜頸經驗[J].中國民間療法,2006,14(9):3-4.
[5]岳進,黃婕.韋立富針刺手法總結[J].四川中醫,2008,26(7):3-4.
[6]潘小霞,韋立富,岳進.朱璉針灸興奮法在中風病偏癱中的運用[J].上海針灸雜志,2009, 2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