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杞,王詩惠,劉清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北京 100029)
經絡切診是指醫生在經絡理論指導下,運用手指指腹以適當的力度對相應的經絡循行之體表部位和腧穴所在處進行觸摸、循按、推運,以感覺患者的異常變化,如皮膚的溫度和濕度變化或者隆起、凹陷,皮下結節、條索等陽性反應物,軟組織的軟硬度、拘攣、壓痛等,進而確定疾病的病位、病性的辨證方法[1]。
經絡切診是醫生了解患者經、穴狀況最直接的手段,具有較大的深入研究價值和改進空間,現對其作簡單梳理如下。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九竅通過經絡聯屬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當機體內部發生病變時,可在相應的經絡上出現各種異常反應[2]。反之,醫生可通過診察體表相關經絡、腧穴的異常變化對機體內部的疾病進行診斷。正如《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
針灸是直接刺激經脈腧穴的治療方法,病邪的多少,氣血的盛衰,臟腑經脈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各人秉賦的不同,使得疾病在經脈穴位上的反應不盡相同,因此對相應經絡、腧穴的診察必不可少。就切診而言,“獨取寸口”對于針灸臨床顯然遠遠不夠,必須運用《黃帝內經》所強調的“全身遍診”進行診斷。
對經絡切診論述最多、最早的是《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3]:“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素問·繆刺論》[4]:“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靈樞·官能》:“查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靈樞·刺節真邪》:“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之而下之。”《靈樞·經水》:“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黃帝內經》通過反復論述,高度強調了經絡切診在針灸治療中不容忽視的地位,認為經絡切診是審查邪正盛衰、辨別疾病性質、明確病位以及疾病與臟腑間關系的基本方法,是進行針刺前必不可少的前提。《黃帝內經》所載審、切、循、按、捫等主要診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5]。
此后歷代醫家在《黃帝內經》基礎上,對經絡切診提出自己的認識,對經絡切診的診察思路和方法有不同程度的補充和發揮。
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九·灸例》[6]:“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可見,阿是穴是疾病的反應點,當人體生病時,醫生用切壓的方法進行診察,患者感到疼痛或舒適的部位就是阿是穴。而“阿是之法”就是指運用經絡切診等方法尋找特異性敏感穴位,從而指導選穴的方法[7]。“阿是穴”及“阿是之法”的提出是對《內經》經絡切診理論的繼承與發揮,至今仍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認為經絡切診可診查“周身之病”,《類經》[8]:“臟腑在內,經絡在外,臟腑為里,經絡為表……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汪機在《針灸問對》[9]中說:“《素》、《難》所論針灸,必須察脈以審其在經在絡,又須候氣以察其邪之已至未來。”“察脈盛衰,以知病在何經,乃可隨病以施針刺也。”對經絡切診的高度重視,可見一斑。他還對當時人們不重視經絡切診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世之專針科者,既不識脈,又不察形,但問何病,便針何穴,以致誤針成病疾者有也。”
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學者廣泛探討了內臟疾病時在表出現的特異性反應,經過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提出了經穴-臟腑相關理論[10]。該理論認為經脈穴位與臟腑間存在雙向聯系,即臟腑生理病理改變可通過多種形式反映到體表相應經絡、穴位上,而診查、刺激體表經絡和穴位又可診治相應臟腑的疾病。劉澄中[11]對循經性疼痛和異樣感現象作了大量研究,以證實古人論述的循經癥候群客觀存在。張軍等[12]認為各種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通過麻感或痛敏的形式反映在體表經線上。經穴-臟腑相關理論從實驗研究的層面為經絡切診提供了理論支持和科學依據。
某些體表經、穴的異常反應往往對相應的疾病有診斷意義。有學者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運用經絡切診尋找異常反應點診斷內臟疾病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和可靠性。對于某些癥狀不明顯的早期患者,其診斷價值更顯重大。
蓋國才[13]依據經絡理論,探索了現代病與中醫穴位的對應關系,總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定位穴”和“定性穴”,經過篩查和驗證,在人體穴位中確定了195種常見病的配穴,創立了“穴位診斷法”。并且運用這一方法,經過大量臨床試驗發現,新大郄穴(承扶、委中中點向外5分,再下5分)和新內郄穴(承扶、委中中點向內5分,再下5分)壓痛明顯時,提示患有腫瘤[14]。曲生健等[15]對183例以腹部病痛為主癥的患者以足三里、條口、上巨虛、下巨虛、陰谷、陽陵泉、委陽、三陰交等為基礎穴位,循經尋找并記錄壓痛敏感點。結果,診斷符合率為95.1%。吳秀錦[16]通過經絡切診發現,疾病的輕重與相關穴位的壓痛和穴位下面出現的陽性反應物有平行關系。朱豫人[17]在臨床診療神經衰弱時發現,四診八綱辨證結合壓痛點進行診斷并靈活辨證治療其效果是特別令人滿意的。毛品恕[18]利用經穴壓痛診斷法對急性上頜竇炎進行診斷,發現28個病例的壓痛點均能被檢查出來。孫國杰等[19]報道,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其中脘、右梁門和右胃倉旁開2寸處均有明顯壓痛,觀察109例,有107例與X線診斷相符。鄒賢德等[20]對120例患者進行了按壓膽俞穴對膽道疾病的臨床診斷觀察,得出凡屬膽道疾病,膽俞穴都有明顯壓痛的結論。奔卉等[21]觀察了22例胃潰瘍、21例胃炎患者相關體表反射區敏感點與疾病的關系,結果胃潰瘍組患者壓痛點及敏感點主要集中在腹部足陽明胃經的不容、梁門、滑肉門段,及背部的脾俞、胃俞、胃倉區域。陳文光等[22]報道在足陽明胃經上發現冠心病敏感點。并對臨床70例心絞痛患者對照心電圖進行沖陽下穴對冠心病診斷和治療的觀察。結果發現,對于癥狀不明顯的早期冠心病患者,沖陽下穴的診斷率明顯高于心電圖且比其他穴位具有特異性,對冠心病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不僅如此,經絡異常反應的不同表現,對疾病性質、病情輕重亦有一定提示作用。例如肝陽上亢的頭痛,常在太陽、頭維、率谷等穴處出現血絡怒張、隆起、跳動加強的現象,這是實則必現的反應,而久瀉久痢的患者,不但寸口脈沉伏細微,按之難及,甚至全身絡脈都不易尋找,這是虛則必下的結果[23]。姚軍等[24]在對癭病經絡診察的臨床研究中發現,結節、條索物柔軟不痛為虛,結節、條索物硬脹壓痛為實;酸脹麻木多為虛;郄穴反應多為實,原穴反應多為虛。閻冬梅[25]對變形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壓痛點觀察分析發現,變形性膝關節炎的壓痛點具有遠離病灶的特征,壓痛點的數量、閾值與病變輕重程度有關。祝總驤等[26]報道對475例胃、肝、肺、腸、心及腎病的患者進行了穴位檢查,穴位反應隨病情的轉化而變化,病愈時則反應消失。
經絡切診中出現的異常反應點往往是治療的關鍵點,有時運用常規取穴療效甚微時通過經絡切診尋找異常反應點,對其或按壓、或針刺、或艾灸通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黃聰陽[27]治療緊張性頭暈頭痛癥,在頭部循經按壓、循摩,以指下的筋結、條索狀物或產生的麻痛感為陽性反應點進行針刺治療,總有效率為96.1%。曲衍海在治療肩痹以肩部最敏感的痛點或索狀攣急反應物作為針刺部位,收到良效[28]。楊光福等[29]對70例中風患者采取辨病中何經而選穴,觀癥所在而配穴,突破固守某經某穴的方法,在降低病殘率方面取得良效,總有效率為95.7%。戴文軍等[30]治療肩周炎局部選穴可在肩背部尋找壓痛點或肩關節周圍阿是穴,或是在上臂活動時尋找最痛點,均具有非常好的療效。郭長青等[31]大致總結了經筋病中“阿是穴”多分布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應力集中點,人體功能活動的應力集中點等處,對這些點進行相應治療,每取得滿意療效。陳子富[32]曾于常規取穴治療牙痛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運用經穴壓痛診斷手法,按得患者厥陰俞痛點,刺之立刻見效,乃知此心主代神明之府而行令所致也。
通過切診可以確切知道病變組織在骨、在筋、在肉或在皮,而在針刺時能夠深淺適宜,防止針刺意外的發生,做到“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筋,刺筋無傷骨”。
通過循經診查找到的非穴反應點若經過大量臨床驗證確有實效則成為實用的經驗穴,在一定意義上拓寬了選穴范圍,豐富了治療手段。如陳文光等總結的治療冠心病的經驗穴“沖陽下穴”,蓋國才總結的對腫瘤有特異性診斷作用的“新大郄穴”、“新內郄穴”等。
綜觀經絡切診的研究現狀,可以看出目前經絡切診的發展主要受以下 3方面因素的束縛。首先,檢測指標沒有客觀量化依據,不夠科學、客觀[33],如蓋國才的“穴位壓痛診斷法”對壓痛點疼痛級別的量化標準為,一般壓痛“﹢”,明顯壓痛“﹢﹢”,有皺眉、呼痛“﹢﹢﹢”,疼痛拒按者“﹢﹢﹢﹢”,這種量化標準受醫生的判別經驗及感覺,患者的體質、敏感程度等諸多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缺乏信度。并且由于判別標準的模糊性和主觀性,往往造成疾病辨證方面的分歧,同時給中醫學的教學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34];其次,研究過程中干擾因素(如職業等)的控制不夠好、樣本量不夠大等,數據及結論的說服力不足,如奔卉等對胃潰瘍和胃炎患者皮膚壓痛閾及體表敏感點的觀察。最后,不容忽視的是,如今臨床醫生及科學工作者對經絡切診的重視程度日顯淡化的趨勢。臨床方面,有的針灸醫生重治療、輕診斷,將中醫診斷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有針灸治療簡單化的傾向[35]。理論研究方面,檢索文獻不難發現,對于穴位診斷法的報道只有十余篇,近10年來的文獻僅8篇。本法研究力量之薄弱顯而易見,現狀不容樂觀。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改進。第一,改進測試方法,建立客觀的量化標準。借助現代科學相關概念、技術、儀器(如壓痛閾[36]、信息熵、溫度測試儀[37]等),進行系統化、大樣本的臨床現象觀察研究,提高傳統經絡切診的信度和效度,對經典著作中的論述在驗證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第二,經絡切診主要用于針灸臨床對疾病的初步診察,對于進一步確定該疾病性質類別,仍需借助現代診察方法。第三,本法可與其他診斷手法共同使用,在拓寬其臨床運用范圍的同時,使得其信度也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經絡系統構成復雜網絡[38],經絡切診是將傳統經絡理論運用于針灸臨床的重要體現,也是聯系現代解剖知識與中醫傳統經絡理論的重要橋梁。長期的針灸臨床實踐證明,經絡切診有著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然而挑戰與機遇同在,由于缺乏客觀評價標準及大樣本研究,其臨床普及嚴重受制,若能結合現代科學的相關概念和方法開展大樣本系統化的深入研究,相信經絡切診將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1]田麗芳,田陽春.經絡切診在針灸臨床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5):87-封3.
[2]黃建軍.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18.
[3]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
[4]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4.
[5]徐振華,符文彬,劉建華.《內經》經絡診察體系及臨床應用[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2):46-48.
[6]孫思邈撰,高文柱,沈澎農校注.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32.
[7]田麗芳,田陽春.論阿是穴與阿是之法[J].中國針灸,2003,23(12):756.
[8]張介賓.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43..
[9]汪機.針灸問對[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6.
[10]張露芬.實驗針灸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45.
[11]劉澄中.循經性疼痛與循經性異感[C].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79:243.
[12]張軍,李定忠.論體表-內臟相關性與經絡的聯系[J].中國針灸,1995,15(2):27.
[13]蓋國才.穴位診斷法發展概況[C].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84:175.
[14]蓋國才.中國穴位診斷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52-55.
[15]曲生健,呂美珍,王秋月,等.對曲衍海經絡腧穴診斷經驗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7):75-77.
[16]吳秀錦.內臟體表聯系的觀察——136例胃、肝疾病的穴位反應[J].廣東醫藥資料,1979,17(2):46-49.
[17]朱豫人.經穴壓痛點對神經衰弱的診斷與治療[J].黑龍江醫刊,1959,2(7):60-62.
[18]毛品恕.經穴壓痛法診斷急性上頜竇炎[J].山東醫刊,1958,2(8):27-31.
[19]孫國杰,盛燦若,嚴潔.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6.
[20]鄒賢德,周世珍,周興祥.壓膽俞穴對膽道病的臨床診斷觀察[J].四川中醫,1995,14(9):53.
[21]賁卉,榮培晶,李亮,等.胃潰瘍和胃炎患者皮膚壓痛閾及體表敏感點的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2):128-130.
[22]陳文光,王端義,張鑫華.冠心病與足陽明胃[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11(4):17-19.
[23]李敏,賴新生,徐國峰.論切診與針灸療法[J].中國針灸,2004,24(6):443.
[24]姚軍,王居易,楊會道.中醫癭病經絡診察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0,20(10):607-613.
[25]閻冬梅.針灸壓痛點治療變形性膝關節炎[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3,25(5):286-287.
[26]祝總驤,郝金凱.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189.
[27]黃聰陽.經絡切診與針刺治療緊張性頭暈頭痛癥 26例[J].中國針灸,1998,18(11):674.
[28]解樂業.曲衍海針刺治療肩痹的經驗[J].山東中醫雜志,1993,12(3):51-52.
[29]楊光福,盧智,魏風菊,等.辨經論治治療中風 70例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1997,17(7):437.
[30]戴文軍,葉小雯,李蘭錚.穴位注射結合溫針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6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2,34(5):45-46.
[31]郭長青,劉乃剛.經筋病阿是穴分布特點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8):899-900.
[32]陳子富.經絡切診驗例五則[J].北京中醫雜志,1985,4(1):51-52.
[33]施誠.現代化、系統化、客觀化、規范化是中醫與針灸走向世界的基石[J].甘肅中醫,1994,7(4):16-20.
[34]劉保延.關于建立針灸臨床診斷及療效評價體系的思考[J].中國針灸,2004,24(4):223-225.
[35]沙巖.提高針灸臨床診斷水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的思考[J].中國針灸,2007,27(9):691-694.
[36]王寧華,張傳漢,南登崑.實驗痛評測方法之一:壓痛閾[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4,24(3):97-98,105.
[37]佘延芬,宋佳杉,朱江.穴位體表溫度研究進展評述[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0):73-76.
[38]Zhang C, Yang L, Yang WB, et al. Preliminary properties of meridian system as a complex network[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5):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