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鑫童,劉琪,彭唯娜
?
透刺溫針灸法治療原發性手足多汗癥1例
蘇鑫童,劉琪,彭唯娜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
針灸療法;溫針療法;透針;多汗癥;醫案
患者,女,22歲,于2012年11月8日以“自幼手足多汗,加重8年”來我科就診。患者訴自幼手足汗出過多,8年前受驚嚇后手足汗出異常加重,表現為明顯的手足汗出增多,手掌及腳掌可分泌出肉眼可見的汗珠,汗出同時手腳冰冷,情緒緊張時尤甚,因手掌常年持續潮濕狀態,影響手操作靈活性,干擾手工操作,冬季常需頻繁更換鞋襪。8年來諸癥常年發作,患者及家屬多方求醫,口服維生素、谷維素,并服湯藥及外涂藥物治療(具體不詳),療效不佳。曾有醫生建議行胸段交感神經離斷術,患者及家屬為求保守治療,明確表示拒絕。患者因此病平素心情低落,寡言少語,不喜與人交際。患者手足部皮膚潮濕,可見綠豆大小汗珠滲出,皮溫低,膚色蒼白,手掌蛻皮明顯,足趾端可見紅色凍瘡,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脈弦細。四診合參,中醫辨證為汗癥,證屬心腎不足,肝郁脾虛。治療以補益心腎,疏肝健脾為法,采用0.35 mm×40 mm毫針,予仰臥位取雙側合谷透勞宮、太沖透涌泉,得氣后于太沖穴上施以艾炷溫針灸2壯,配穴取雙側神門、內關、三陰交、復溜,行常規針刺,留針30 min,每星期治療3次。治療3次后,患者手足汗出明顯減少,僅手腳掌心有少量粟米樣汗珠,觸之有潮濕感。治療6次后,患者手足無明顯潮濕感,皮溫改善。治療9次后,患者手足可保持干燥溫暖,無明顯汗液滲出,心情轉佳,患者及家屬對療效滿意,暫停治療。3個月后隨訪,患者已如常人,未見手足汗出過多,對正常生活已無任何影響。
按 原發性手足多汗癥是一種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汗腺分泌功能亢進性疾病,其汗出在緊張、興奮、受熱或進食刺激性食物后更為顯著[1]。有報道稱通過胸腔鏡在星狀神經節下緣切斷交感鏈治療原發性多汗癥有效,但手術治療易出現一定的并發癥,如身體其他部位出現代償性多汗、心臟的去交感效應(術中出現心臟驟停或術后出現心動過緩)等[2-3]。目前中西醫治療此病均較為棘手。
該患者先天性手足汗出異常,且在遭受精神刺激后病情加重,符合原發性手足多汗癥診斷。中醫學認為,該患者自幼發病,異于常人,故當屬先天腎氣不足而汗出異常。《素問·宣明五氣》:“五臟化液,心為汗。”汗出過多則耗傷心血,兼之久病情志不舒,肝郁犯脾,脾氣乃傷,心脾氣血兩虛,汗液失固,故汗出更甚。患者病及心、腎、肝、脾四臟,故當以辨證取穴為法,以此四經穴位為主,局部取穴與遠端取穴相結合。腎經發于涌泉,涌泉即為腎經之根源,取之可以益腎氣。神門為心經原穴,取之可以養心血。涌泉配神門可補益心腎;神門配內關則可養心安神;太沖疏肝解郁,同合谷為開四關之法,氣血平調以止汗;三陰交為肝、脾、腎三陰經交會穴,取之可三經偕調,健脾生血,益氣斂汗。涌泉、勞宮正當病位中央,采用透刺法既可一穴透兩經,直達病所,又可避免直刺涌泉、勞宮可能給患者造成的疼痛,患者易于接受。《針灸甲乙經》:“汗出不休,復溜主之。”合谷配合復溜為針灸調汗要穴;肝腎為子母之經,于太沖施溫針灸可溫補肝腎,滋水涵木。患者自幼而病,素體不足,兼之病久耗傷,故灸量宜足。
手術療法雖對手掌多汗效佳,而對足底多汗則無能為力,且術后患者局部完全喪失泌汗功能,可能導致干燥皸裂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例患者經9次治療而愈,且手足仍能保持正常的泌汗功能,發揮臨床療效的同時副反應少,且隨訪3個月仍有明顯療效。此病例充分說明了依據整體理念,采用辨證施治,選用合適的針灸方法,可對植物神經系統產生雙向調節作用,對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致局部汗出異常可起到抑制作用,且此方法操作簡便,可為大多數患者接受。筆者希望能夠藉此為臨床治療本病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無副反應的針灸方法。
[1] 王偉志,趙亮.“盤龍刺”治療自發性多汗癥[J].四川中醫,2006,24 (3):104.
[2] 劉曉輝,翟德華,宋玉平.交感神經節附近取穴治療多汗癥[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6):1286-1287
[3] 王俊,劉彥國,劉軍,等.頭面多汗癥的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10):631-634.
2013-10-08
蘇鑫童(1989 - ),男,2007級7年制學生
彭唯娜(1975 - ),女,副主任醫師
1005-0957(2014)03-0265-01
R246.6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3.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