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永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沈陽,110032)
王鐘賢,遼寧名醫,中醫臨床家、教育家,中醫血液病的開拓者,遼寧中醫血液科奠基人。他治學勤懇,為人質樸,注重驗方搜集,博采各家之長。處方之道,去冗從簡,配伍精當。對于疑難重病,雖藥味不多,卻起沉疴,充分彰顯中醫簡、便、驗、廉之優勢特色。他發明了“生血片”“止血片”“消白散”“獨角蓮膏”“鉤蟲散”等多個制劑,成為遼寧中醫一代佳話。其中“生血片”作為第一批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成藥,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筆者通過查閱王鐘賢文章及相關文獻,并訪問王鐘賢家人,整理其生平,并簡要概括其學術思想。
王鐘賢(1915.9.6—1986.6.1),生于遼寧省北票縣三寶營鄉。幼習私塾,熟讀四書。后因家境貧寒、母親多病而輟學,在家鄉所設學堂教書。由于母親多病,鄉間少藥,自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等醫學啟蒙讀物,并熟記于心。九一八事變后,鄉間學堂被迫解散,王鐘賢毅然走上學醫之路。1934年,他拜當地名醫張子陽為師,攻讀《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醫宗金鑒》等經典著作,并不斷搜集民間驗方,積累經驗。
1938年起,王鐘賢開始在北票一帶獨立行醫,所治疾病以傷寒、雜病居多,并兼及婦、兒等常見疾病。因其注重醫德,遠近鄉里登門求醫者甚多。王鐘賢刻苦勤奮,日間忙于診務,晚上挑燈夜讀。他自學了《醫林改錯》《瘟疫論》《壽世保元》等著作,后得獲晚清唐宗海《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血證論》,如獲珍寶,精心研讀,倍加推崇。
1951年,經時北票縣衛生部門招聘,王鐘賢從業于北票縣巴圖營子醫藥合作社。1955年,他被縣衛生科派到原熱河省承德衛生學校中醫進修班學習,除中醫課程外,亦系統學習了生理學、病理學、細菌學等西醫課程。1958年,他被選送到剛剛成立的遼寧中醫學院,參加第一期中醫師資培訓班學習。學習期滿后,留遼寧中醫學院任教,并在附屬醫院兒科從事臨床工作。
1970年,遼寧中醫大部分職工被遷往遼陽市峨眉療養院,病房撤除,僅留部分醫生留守門診。在此階段,王鐘賢留守門診兼任內科臨床工作,接診很多再生障礙性貧血(以下簡稱再障)患者。因病房撤除,藥品缺乏,很多再障患者無法得到正常診治。目睹患者疾苦,王鐘賢決心研究再障,希望用簡便的方法解決患者的病苦。
王鐘賢查遍古籍,受《金匱要略》“硝石礬石散”治療“女勞疸”之啟發,開始嘗試應用皂礬治療再障。他以身試藥,確認口服安全后,為患者開處皂礬粉,觀察三月,略見療效。后加入炒紫河車,取其血肉有情、填補腎髓,療效得到提高。但患者貧血雖改善,血小板未見上升,止血不顯,乃加入烏賊骨止血。因思皂礬性涼,恐傷腎陽,又加肉桂助陽斂陰止血,命名為“生血散”,臨床應用后療效顯著。因該藥需求量大,由遼寧中醫學院藥廠批量生產,并加入阿膠賦形,制成片劑,更名為“生血片”,用于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多種繼發性貧血的治療[1-2],沿用至今,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王鐘賢還對白血病[3]、血小板減少性紫癜[4]、血友病[5]等血液疾病有獨到的見解。其研制的“消白散”作為遼寧中醫院內制劑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至今沿用[6]。
家境貧寒、農村出身的王鐘賢對貧困患者倍加憐惜。為解除患者疾苦,他千方百計摸索簡、便、廉的方法治療各種難疾。因早年注重搜集民間驗方,加之多年的臨床經驗,王鐘賢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驗方。由于當時衛生條件差,在血液科門診,他經常遇到鉤蟲病貧血患者。根據《神農本草經》關于貫眾“殺三蟲”的記載,他單用生貫眾粉治療鉤蟲病,收效顯著[7]。很多貧苦婦女罹患崩漏,無錢醫治,他用貫眾炭、海螵蛸二藥制成散劑,名“固經散”,推廣應用,療效顯著[8]。后加入阿膠賦形,制成“止血片”,亦可治療尿血、便血等。骨髓炎、骨結核患者面臨截肢,幾乎無藥可治,他以獨角蓮(白附子)煎熬、樟丹收膏制成“獨角蓮膏”,竟獲奇效[9]。王鐘賢本人患肝硬化、脾大,自用獨角蓮膏外敷,脾大消失。受其啟發,他提取制成獨角蓮注射液(當時醫院允許自制注射液),治療白血病,延長了患者生存期[3,10-11]。
晚年,王鐘賢身患肝硬化、糖尿病等疾,但仍忙于診務,筆耕不輟。因其擅長治療血液病,求醫問藥者,遍及全國,但大多來函求醫。白天他忙碌于醫療、教學工作,晚上則翻閱來信,為遠方患者診病處方,并利用周末及節假日,親自到郵局給患者寄藥。王鐘賢對每一封來信都會仔細閱讀,經書信診治的患者多達千人。患者對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倍加贊揚,稱他為“不見面的醫生”[12]。
2.1 生血片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表現以貧血、出血、發熱等為主。王鐘賢概括為血虛或氣血雙虛、亡血、發熱,但總以陰血虛虧為主。本病涉及心、肝、脾、腎,但以脾、腎關系最為密切。腎精虧損,骨髓不充,陰血不生;脾胃受損,運化失職,化源不足,氣血虧虛。氣血虧虛,臟腑不得溫煦,久而致虛。心虛失其主血之功,肝虛失其藏血之能,脾虛失其統血之力,而致血虛、出血、血瘀等證。因此治療本病應調補先后二天,填補腎精,顧護脾胃,使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1]。
王鐘賢治療再障經驗主要體現在其研發的“生血片”中。生血片由紫河車、皂礬、肉桂、海螵蛸、阿膠組成。紫河車乃血肉有情之品,填補腎精,大補元陰元陽。皂礬氣味酸涼、無毒,有發涌、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本草綱目》記載皂礬治療腸風下血、消積滯、燥脾濕、除脹滿黃腫、婦人血崩、血證黃腫等,王鐘賢認為其有補土益元之功,滋助脾胃、化生氣血。肉桂溫補脾腎,防皂礬之涼性。海螵蛸收斂、止血、制酸,王鐘賢取其預防再障出血,且減少皂礬對胃黏膜的刺激。阿膠補血、止血,為賦形劑。全方通過紫河車填補腎精,皂礬資助脾胃,肉桂溫補脾腎,佐以海螵蛸、阿膠止血,而起到生血、止血之效。
2.2 以瘟毒論治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多發于青壯年,病情發展急劇。王鐘賢根據其臨床壯熱、齒齦腫爛、鼻衄、肌衄,脈象滑數、洪大等特點,主張借鑒溫病理論,以瘟毒論治急性白血病。他認為本病為感受時疫毒邪或瘟毒,瘟毒乘虛而入,竄入營陰,耗傷精血,因病致虛;其證候特點為溫熱證;治療上以攻為主,清熱解毒,佐以扶正;方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白僵蠶、黃藥子、牛蒡子、板藍根、馬勃、牡丹皮、玄參、生地黃、白芍、阿膠、黨參。以中醫藥治療,可使白血病患者熱退、血止,聯合西醫化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3]。在白血病治療中,王鐘賢特別強調注意脈象變化,認為白血病脈多滑數,若脈象轉緩為病向愈;若脈轉浮大為病將惡化;脈浮而數則預示出血[13]。
對于慢性白血病,因其多伴有肝脾腫大,王鐘賢認為當應以癥瘕論治。由于正氣虧虛,邪毒內蘊,氣滯血瘀,結于肋下,而成癥瘕;若經絡痰阻,痰凝氣結,則成痰核瘰疬。治以活血化瘀,解毒扶正之法。方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精、黨參、沙參、馬齒莧、白芍、丹參、黃藥子、蚤休、紫草、阿膠,并研制出“消白散”治療慢性白血病[6]。
2.3 從脾論治血證紫斑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臨床均表現為皮膚及黏膜出血,中醫古籍稱之為“血證”“紫斑”,治療上總以涼血止血為主。對于此類疾病,除涼血止血外,王鐘賢主張益氣養陰、調補脾胃,從脾論治血證紫斑。他說若用一派寒涼之品易傷脾胃之氣,脾胃受傷,氣血生化不足,影響血液成分的生長[4]。因此,王鐘賢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血友病時,均特別強調顧及脾胃,使陽生而陰長,脾氣充足而能攝血。其處方中常以貫眾炭、海螵蛸、墨旱蓮等止血;以白芍、生地黃、玄參等滋陰;以黨參、黃芪、白術、大棗、甘草等補益脾胃;并常佐以焦三仙健胃消食[4-5]。
3.1 生血片 組成與制法:胎盤粉35 g,皂礬50 g,海螵蛸7.5 g,肉桂7.5 g,阿膠(適量)。將上藥粉碎,制成片劑,每片重0.5 g。用法與禁忌:3次/d,2片/次,飯后服。服藥期間忌服茶水及堿性藥物。
3.2 止血片 組成與制法:貫眾炭、海螵蛸,阿膠(適量)。將上藥粉碎,制成片劑,每片重0.5 g。用法與禁忌:3次/d,2片/次,飯后服。服藥期間忌服茶水及堿性藥物。
3.3 消白散 組成與制法:壁虎30條,蜈蚣30條,朱砂15 g,枯礬40 g,皂角15 g,青黛 50 g,漢三七 30 g,烏蛇50 g,白僵蠶25 g。上藥共研細面,制成散劑。用法與禁忌:口服2 g/次,2次/d。服藥期間注意觀察肝腎功。
3.4 獨角蓮膏 組成與制法:新鮮獨角蓮根一份,樟丹一份,香油二份(花生油、豆油均可)。先將新鮮獨角蓮根切成片,放入油中,用火煎,待獨角蓮色焦黑,即將獨角蓮片撈出,繼以微火煉油,至滴水成珠(珠不散為度)。將火移開,慢慢將樟丹倒入油中,邊倒邊攪,充分攪勻,再用微火將油及丹熬成黑色即離火放入冷水中,即成獨角蓮膏。用法與禁忌:將膏藥烤軟攤在布上。用時,將膏藥烤熱后貼在患處。如果患處已破潰,須將膏藥中間剪成一個小孔,使破潰面露在膏藥外面,便于膿汁流出。
3.5 鉤蟲散 組成與制法:生貫眾若干。研成極細粉末。用法與禁忌:口服8~15 g/次。推薦劑量:青少年8 g,成人15 g,老人10 g。飯前空服,2次/d,白開水送下。忌食油膩。5~7 d為1個療程。
(致謝:王鐘賢老先生故去多年,搜集整理其生平及經驗時,得到了其家人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1]王鐘賢,李樹春.“生血片”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一百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1977,1(1):19-24.
[2]王志恒,周蓮云,陶淑春,等.中西醫結合以中醫藥為主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72例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1984,8(4):25-26.
[3]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病研究組.中西醫結合治療18例白血病療效觀察報告[J].遼寧中醫,1977,1(3):10-12.
[4]王鐘賢,郭恩綿.中藥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7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1980,4(7):34.
[5]王仲賢.血友病三例治驗[J].中醫函授通訊,1982,1(2):27.
[6]周蓮云,王志恒,郭恩綿,等.消白散為主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二例報告[J].遼寧中醫雜志,1982,6(2):35.
[7]金霞華,王繼忠.生貫眾粉治療鉤蟲病30例臨床觀察[J].中醫函授通訊,1987,6(6):38.
[8]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計劃生育、婦產科疾病[C].江蘇省鎮江市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科技組翻印,1971,10:36-37.
[9]田蓮英.獨角蓮膏冶療骨髓炎、骨結核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1977,1(S1):28-29.
[10]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血液組.中醫治療一例單核細胞白血病的報告[J].遼寧中醫,1976,(1):33-35.
[11]王志恒,周蓮云,陶淑春,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白血病46例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1987,1(2):75-77.
[12]直理.血液病的探索者——訪老中醫王鐘賢[J].中醫函授通訊,1982,1(6):18.
[13]郭恩綿.中醫老大夫醫話選編——學習老大夫經驗心得[J].遼寧中醫,1977,1(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