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軍/ 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
羊梭菌病的診斷與防治
陳世軍/ 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
羊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 of sheep)是由梭菌屬(Clostridium)中的病原菌引起的羊傳染病的總稱,包括羔羊痢疾、羊猝狙、羊腸毒血癥、羊快疫、羊黑疫等。這類疾病的共同臨床特點是急性死亡(指無明顯臨床癥狀,突然死亡,或指發病癥狀出現到死亡不超過1 d時間)、病死率高。這些傳染病在病原學、流行病學、臨診表現等方面頗易混淆。梭菌是一類革蘭氏陽性粗大桿菌,大小(0.6~2.5)×(4~20)μm,為厭氧菌。
羊快疫:綿羊最敏感,山羊和鹿也可感染發病。6~18月齡羊發病。多發于秋、冬、早春氣候劇變時。
羊腸毒血癥:散發,以2~12月齡綿羊羔羊最易感,山羊較少發病。多發于春夏或秋冬換季。
羊猝狙:散發或地方性流行,6~24月齡綿羊易感,山羊亦感染。多見于早春和秋冬的低洼、沼澤牧場。
羊黑疫:綿、山羊均發病,以2~4歲綿羊最易感。主要發生于春夏季節肝片吸蟲流行的低洼牧場。
羔羊痢疾:1周齡內的綿羊羔發病。母羊營養不良、產羔季節嚴寒或氣候炎熱時多發。
羊快疫:常見病羊放牧時死在牧場上或清晨發現死于圈內;有的病羊死前發生疝痛、臌氣、眼結膜發紅、磨牙呻吟、痙攣;口內流出帶血泡沫;排便困難,糞便中混有黏液、脫落的黏膜,有時排黑色稀糞,間帶血液。發病羊往往是營養狀況較好的。
羊腸毒血癥:突然死亡,或發現癥狀后在2~4 h內死亡;病羊死前步態不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全身肌肉震顫,倒地抽搐,角弓反張,鼻流白沫,眼結膜和口黏膜蒼白,四肢和耳尖發冷,發出哀鳴;體溫一般不高,病死率很高。
羊猝狙:突然發病,常在3~6 h內死亡;早期癥狀不明顯;有時可見突然沉郁,劇烈痙攣,倒地咬牙,眼球突出,驚厥死亡。
羊黑疫:病程極短,多數未見癥狀突然死亡,少數可延長1~2 d。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反芻停止,離群或呆立不動,呼吸急促,體溫可升至4l℃~42℃,臥地昏迷死亡。
羔羊痢疾: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經過。體溫40℃,發病羔羊精神沉郁、低頭弓背,進而拒食、喜臥,發生持續性腹瀉,排黃色稀便或帶血色;后期病羔大便失禁,脫水、虛弱、臥地不起。
腸毒血癥:多發于春夏或秋冬換季。2~12月齡綿羊突然死亡,或倒斃前四肢出現強烈的劃動。剖檢見腎臟質軟如泥,觸壓即朽爛,故俗稱“軟腎病”。
羔羊痢疾:1周齡內的綿羊羔發病,腹瀉初為灰黃色,后棕色,惡臭。尸體脫水嚴重。小腸尤其回腸呈出血性腸炎變化,腸內充滿血樣物,俗稱“紅腸子病”。
羊快疫:多發于秋、冬、早春氣候劇變時。突然死亡,多為6~18月齡肥胖羊只,尸體迅速膨脹,真胃胃底及幽門處黏膜出血或壞死性炎癥。肝觸片鏡檢見腐敗梭菌。
羊猝狙:突然發病,劇烈痙攣,驚厥死亡。死亡8 h后尸檢可見骨骼肌中氣腫疽樣病變。6~24月齡綿羊易感,多見于早春和秋冬的低洼、沼澤牧場。
羊黑疫:春夏肝片吸蟲流行的低洼牧場中2~4歲綿羊發病,體溫升高,突然死亡,皮膚發黑,肝臟發現黃綠色彎曲似蟲的帶狀病痕或特殊壞死灶中可查到片形吸蟲。
應與下列急性死亡羊病相鑒別。
炭疽:死后尸僵不全、迅速腹脹,天然孔出血,血色黑,血凝不全。
肉毒梭菌中毒癥:進行性骨骼肌麻痹,呼吸、吞咽困難,流涎。
破傷風:肌肉僵硬,牙關緊閉,兩耳直豎,木馬樣姿勢,有原發創傷。
惡性水腫:去勢、分娩等外傷相關,局部發生急劇炎癥,氣性水腫,并伴發熱和全身性毒血癥。
巴氏桿菌病:高熱,呼吸困難,腹瀉,大葉性肺炎,見黃豆或胡桃大小化膿灶。脾不大。
羔羊雙球菌性肺炎:高熱,呼吸困難,腹瀉,肺炎。腕、跗關節發炎腫大,跛行。脾腫大。
羊支原體肺炎:鐵銹色鼻液,呼吸困難,口腔糜爛。肺切面大理石樣,纖維素性炎癥,多單側。胸腔內積液量大,遇空氣凝固。
羔羊大腸桿菌病:流黏性鼻液,體溫高,呼吸困難,纖維素化膿性關節炎。7日齡內羔羊發病,羔羊白痢。
有機磷農藥中毒:瞳孔縮小。肌纖維震顫。阿托品和解磷定治療有效。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中毒:可視黏膜發紺。血液醬油色,凝固不全。
毒鼠強中毒:攝入數分鐘后突然發病。興奮跳躍。強直性抽搐反復發作。
有機氟中毒:突然倒地,劇烈抽搐,心律失常,迅速死亡。尸僵迅速。
磷化鋅中毒:食入后15 min發病,窒息死亡。胃內容物有大蒜臭味,暗處呈現磷光。
氫氰酸中毒:呼吸困難,呼出氣體有苦杏仁味。可視黏膜呈櫻桃紅色。采食富含氰甙類的植物。
食鹽中毒:動物表現煩渴,流涎,體溫不高。興奮不安,盲目行走和轉圈運動,窒息死亡。
尿素中毒:尿素補飼不當或偷食。呼吸困難,強直性痙攣反復發作,胃內容物有氨味。
磺胺類藥物中毒:過量的磺胺藥可引起共濟失調、痙攣性麻痹。病程稍長的出現結晶尿、血尿、蛋白尿。
羊沙門氏菌病:母羊腹瀉后流產。病羊產下的羔羊多在1~7 d內死亡。病原為沙門氏菌。
羊大腸桿菌病:新生羔羊劇烈腹瀉,排黃、灰白色、帶氣泡或血液稀便,常在1~2 d內死亡;4~6周齡羔羊高熱,神經癥狀,急性死亡。病原為大腸桿菌。
小反芻獸疫: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可達60%以上。病羊體溫升高,流膿性鼻液和淚液,拉棕色或黑色稀便,母羊流產。剖檢見口鼻黏膜淺表性糜爛,盲腸、結腸近端和直腸黏膜斑馬紋狀出血。
口蹄疫:流行為秋開始,冬加重,春減輕,夏平息。羔羊死亡率達70%以上,主因出血性胃腸炎和心肌炎。以在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膚發生水皰和糜爛為特征。剖檢可見“虎斑心”
羔羊消化不良:發病原因多為母乳營養不足,饑餓,缺水或斷乳過早等。臨床表現為病羔精神差,腹瀉。病羔體溫多正常,剖檢僅見胃腸卡他性炎癥,心、肝、脾、肺及腎等實質臟器多無可見異常。
寄生蟲病:如雙腔吸蟲、消化道線蟲或絳蟲等感染,剖檢可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發現相應的寄生蟲。
羊梭菌病死亡很快,常常來不及治療,應以預防為主。
1.降低動物的易感性。⑴提高特異性免疫力:春秋兩季定期注射羊梭菌三聯四防蜂膠滅活濃縮疫苗或羊梭菌三聯四防濃縮疫苗。⑵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如注意補充微量元素,定期驅蟲等措施。
2.消除誘因: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羊只受寒。有霜期避免羊只采食霜凍牧草,在干燥的地方放牧。
3.消除傳染源:圈舍和用具消毒,如使用三氯異氰尿酸或二氯異氰尿酸鈉和復合酚類消毒劑,交替使用。及時隔離病羊,無害化處理病死羊的尸體。
對于出現癥狀的病羊可采取治療措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羊梭菌病的抗菌治療用藥基本相同,有效藥物主要有青霉素類、四環素類、林可胺類、硝咪唑類和磺胺類。對發病羊場的預防性抗菌給藥非常重要,可選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鹽酸多西環素、甲硝唑+硫酸新霉素/硫酸慶大霉素、利高霉素(鹽酸林可霉素+鹽酸大觀霉素)等藥物。
除了抗菌用藥外還需考慮:
1.針對梭菌毒素:可注射相應的抗血清,適當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
2.降低胃腸內的酸度:灌服10%石灰乳、碳酸鈉。
3.強心保肝補液:如5%葡萄糖、生理鹽水、VC、肌苷、CoA、ATP等。
4.收斂止瀉助消化:乳酶生、胃蛋白酶、鞣酸蛋白、次硝酸鉍、乳酸鈣等。
5.止血:可選用VK、安絡血、酚磺乙胺等。
6.治療或預防其他感染,如腸道菌和片形吸蟲等。
羊腸毒血癥或羊快疫病羊,體重40 kg。灌服10%石灰乳200 ml,qd×1~2 d。①0.9%氯化鈉100 ml+青霉素鈉160萬U+地塞米松2.5 mg。②5%葡萄糖100 ml+VK110 mg+酚磺乙胺250 mg。③5%葡萄糖100 ml+肌苷100 mg+VB6100 mg+維生素C,500 mg+三磷酸腺苷20 mg。④0.9%氯化鈉100 ml+硫酸慶大霉素8萬U。⑤5%葡萄糖200 ml+10%安鈉咖5 ml。⑥0.9%氯化鈉100 ml+青霉素鈉160萬U。qd×2~3 d。靜滴完畢后灌服磺胺脒10 g(或磺胺嘧啶5g),次硝酸鉍10 g,鞣酸蛋白5g,涼開水100 ml,混勻一次灌服,qd×2~3 d。(本文根據會議錄音及資料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