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孫忠人,黃瑩
?
腕踝針與董氏奇穴配合治療原發性痛經40例
陳麗,孫忠人,黃瑩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針刺療法;腕踝針;董氏奇穴;痛經
痛經是青春期婦女最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筆者采用腕踝針與董氏奇穴配合治療原發性痛經40例,現報道如下。
4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均為2010年至2013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年齡最小15歲,最大37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4年;月經周期基本正常22例,月經先期6例,月經后期8例,月經先后不定期4例;月經期3~9 d不等,腹痛以行經第1~2 d腹痛較多。
參照《中醫婦科學》關于痛經的診斷。有痛經史,行經時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且其他婦科檢查陰性。
取婦科穴(當大指背第1節之中央線外開3分,距前橫紋1/3處1穴、距該橫紋2/3處1穴,共兩穴)、還巢穴(當無名指外側正中央點是穴)、下1(內踝尖上3寸,靠跟腱內緣)[1]。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常規消毒后,采用0.20 mm×25 mm毫針進行針刺,婦科穴與還巢穴左右交替(即針左婦科配右還巢,針右婦科配左還巢),有酸麻脹痛感即可,期間囑患者多次作自然深呼吸,運針2~3次,每次1~2 min,捻轉速度為200轉/min;下1每次均雙下肢同時針刺,貼于骨旁下針,直刺 8~13 mm,如出現疼痛、脹、麻等癥狀,說明進針過深,需調至不痛不脹為宜,留針30 min。每次月經前1星期開始針刺,月經期間不針刺,月經后針刺1星期,14 d為1個療程,根據患者情況治療2~3個療程。
痊愈: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止治療連續 3 個月經周期未復發,VAS評分為0分。
顯效: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VAS評分為1~3分。
有效: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VAS評分為4~6分。
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未見改善,VAS評分≥7分。
40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25例,顯效7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
痛經的發生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沖任、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故痛經發作。中醫學認為,痛經發病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不同病因,并與素體及經期、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董氏奇穴是有別于十四正經的獨特的針灸體系。還巢穴位于無名指上,與三焦經有關,具有理三焦、疏肝膽作用;婦科穴能調治子宮位置不正之屈傾。
腕踝針的止痛早在多年前已經有研究報道,國內外研究表明[2],通過皮下淺刺法治療各種病癥的腕踝針,止痛效果很顯著。符仲華等[3]報道,腕踝針可提高痛閾,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40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5.0%,提示腕踝針與董氏奇穴配合是一種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有效方法。
[1] 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灸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30.
[2] MacPherson H,Thomas K, Walters S,. A prospective survey of advers seevents and treatmen treactions following 34000 consultations with professional acupuncturists[J]. Acupunct Med, 2001,19(2):93-102.
[3] 符仲華,孫文穎,呂瑞和.腕踝針大鼠實驗方法及其對痛閾的影響[J].江蘇中醫,1997,18(2):29-30.
2014-02-01
R246.3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7.0671
1005-0957(2014)07-0671-01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優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科研項目(2012RCL01)
陳麗(1989 - ),女,碩士生
孫忠人(1960 - ),男,教授,E-mail:szr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