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賽,劉延祥,郭義,張瓊
?
針刺方向研究初探
祁賽,劉延祥,郭義,張瓊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針灸療法;針刺手法;針刺方向
針刺方向,就是在刺入腧穴時針體保持一定的角度,針尖朝向某一方向或部位刺去。目前常用的針刺方向有直刺、斜刺、平刺,選取的針刺方向因腧穴的部位和治療目的而定。針尖為激發經氣的部位,針尖所指的方向及深度對經氣感傳和治療效果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針刺方向是針灸治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掌握好針刺方向對針灸治療療效、擴展針灸治療領域、提高針灸治療安全性具有極大的幫助和意義。
人體上有365個穴位,因穴位所在位置不同,其針刺深度和針刺方向也不同。比如頭面部腧穴多用平刺,頸項、咽喉部腧穴多用橫刺,胸部正中線腧穴多用平刺,側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一般多用直刺等。之所以這么刺,是為了施術的安全,因為人體內有著豐富的血管和重要的臟器,如果針刺方向有偏差,輕則針刺效果不佳,重則有可能會刺傷血管臟器,引起損傷。所以,在針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針刺方向,避開重要的血管和臟器,避免發生不良后果。如睛明穴進針方向要垂直或略朝后外85°進針,如果稍偏上,深度超過18 mm就可刺傷篩前動脈;若緊貼眶下壁,深度超過12 mm,就有刺入眶下血管的危險[1]。
正如《素問·診要經終論》中明確指出:“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素問·刺禁論》則指出刺錯方向帶來的后果:“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有學者、研究者通過對尸體的研究解剖,規定了一些針刺常用穴位的針刺方向和深度。如陳躍等[2]認為缺盆穴針刺方向稍向外斜刺;天突進針方向應朝胸骨柄后方斜刺24~26 mm;針刺肩中俞應向肩胛骨上角外斜刺等。所以針刺方向的不同導致了腧穴的主治不同,對某穴施以特定的針刺方向、針刺深度并配以針刺手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另外,為了提高針刺治療療效,在針刺某些穴位時必須朝向特定的方向刺入。如石學敏[3]取風池、完骨、翳風,3穴均向喉結方向斜刺,進針2.0~2.5寸,并施以捻轉補瀉法治療吞咽困難,效果奇佳。因此,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和提高療效,我們必須掌握好腧穴的解剖及相關周圍組織結構,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針刺方向準確的基礎上施以手法治療疾病。
腧穴的作用必須通過刺或灸才能表現出來,就刺法而言,由于手法不同,同一穴位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完全相反[4]。如針刺環跳穴,向前斜刺,使針感沿下肢向前面傳至足,可治療下肢前面的陽明經病;向后斜刺,使針感沿下肢后側傳至足,可治療下肢外側后太陽經的疾病[5]。因此在同一腧穴上施針,在針刺手法相同的前提下,改變針刺方向,則產生的療效差別很大。
早在《靈樞·九針十二原》就指出:“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金代張壁在《云歧子經絡迎隨補瀉法》中論述:“凡用針,順經而刺之,為之補;逆經而奪之,為之瀉,故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此謂迎隨補瀉之法。”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講到:“得氣以針頭逆其經絡之所來,動而伸之,即是迎;以針頭順其經絡之所在,推而內之,即是隨?!睏罾^洲認為“迎隨”就是候時補瀉及針向結合提插手法之補瀉[6]。從臨床報道和針灸文獻記錄來看,如果在針刺手法的基礎上加以恰當的針刺方向,那么針尖就能將運用手法所產生的氣和補瀉效果向正確的地方傳遞,因而其治療效果比單純運用針刺手法要好得多。如針刺迎香穴治療鼻塞,在提插捻轉的基礎上向上平刺,其療效比單純運用手法效果要好。
在臨床針刺治療中,針刺的方向常根據病情而定。為了快速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針刺的方向常常朝向病位,這樣既可提高針刺的準確性又可加快氣的傳導。以頰車穴為例,若用作治療頷病、頰痛、口噤不開等癥時,針尖朝向顳部斜刺,施以捻轉補瀉,使針感放射至整個頰部;當治療面癱、口眼歪斜時,針尖向口吻橫刺;而治療痄腮時,針尖向腮腺部斜刺;治療牙痛時則用直刺。
針灸治療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須先“得氣”。所謂“得氣”就是針尖刺入皮膚,刺激局部組織使之產生疼、麻、酸、脹,并有向遠處傳導放射的感覺。除運用各種針刺手法外,掌握運用好針刺方向也是提高針感加速氣至病所的有效途徑。在臨床上,為了快速出現針感,往往采用不同的針刺方向,這樣能加強尋氣和行氣的作用,達到氣至病所。誠如《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轉針向上氣自上,轉針向下氣自下,轉針向左氣自左,轉針向右氣自右,徐推其針氣自往,微引其針氣自來?!币虼?對于同一腧穴,治療不同的疾病就應選取不同的針刺方向,以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如針刺足三里,在得氣之后若針尖向上,則氣可向上傳;針尖向下,氣可向下傳,若配以一定的手法則傳導感應更為明顯。
針刺深度是指針身刺入腧穴的深淺,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臨床實際操作時,不僅與患者的年齡、體質、腧穴部位、經脈循行、季節時令、醫者針法經驗等諸多因素有關,而且與針刺方向密切相關。針刺的方向往往決定了針刺的深淺,這里不僅包含針刺的安全性還包含了針刺治療的效果。比如針刺背部督脈腧穴,因胸椎棘突彼此疊掩,呈覆瓦狀,故位于胸椎棘突下的督脈腧穴應向上斜刺,這樣進針深度可以為0.5~1寸,若向下直刺,則有可能傷及脊髓。再如針刺膀胱經背部腧穴,因為背兩側深部有肺臟,故不可直刺、深刺,一般向內側斜刺或平刺0.5~0.8寸為宜,這樣既可避免傷及肺臟又可提高針刺效果。
臨床上為了提高針灸治療效果,常常配以一定的手法,而這些手法的運用與針刺方向密切相關。如迎隨補瀉法,即順其經脈走向而刺為隨,逆其經脈走向而刺為迎。再如恢刺法,《靈樞·官針》:“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這種刺法就是先從傍刺入得氣后,讓患者活動關節,以不斷調整針刺方向,達到疏通經絡、減輕筋痹的目的。又如蒼龜探穴,《金針賦》:“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鉆剔四方?!薄夺t學入門》:“蒼龜探穴針法行針時以兩指扳倒針頭,一退三進,向上鉆剔一下,向下鉆剔一下,向左鉆剔一下,向右鉆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龜?!痹谧錾n龜探穴時先直刺向下,然后提針尖至淺表,向前后左右進行平刺,并運用一定的手法加以治療,推動經氣向病所傳導。
在臨床上,最能體現針刺方向的手法當屬透刺法?!侗怡o神應針灸玉龍歌》:“偏正頭風有兩般,有無痰飲細推觀,著然痰飲風池刺……”許平[7]在患者正坐俯伏位取穴,橫刺進針向風府透刺,當進針至1~1.5寸時,針感除局部酸脹,常擴散至項部。周湘明[8]用風池穴相互透刺治療頸部眩暈時,從一側風池穴進針向對側風池穴刺去,針深1.5~2寸,針感常擴散至枕部及枕下部,此法被認為有祛風止眩、開竅醒神之功。Wan BL等[9]采用透刺頸夾脊穴法起到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祛風散寒之功效。
現代有學者針對針刺方向又提出了新的分類方法,即順經刺、垂經刺、多向刺。所謂順經刺就是針尖與其針刺的經脈相平行一致,包括順經平刺和順經斜刺,在此基礎上又分“迎”、“隨”補瀉法。所謂垂經刺就是針體與被針刺腧穴經脈垂直,包括垂經直刺、垂經斜刺、垂經平刺。所謂多向刺就是針體與被刺腧穴經脈既不平行又不垂直,而是根據具體的病情選定針刺方向。總之,針刺手法與針刺方向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不可分離,如果只有針刺手法而不考慮針刺方向,那么就很容易出危險而且療效也不好;如果只注重針刺方向而不用針刺手法,那么治療效果也不會顯著,所以掌握好針刺方向對提高針灸治療效果有極大的幫助。
筆者在學習實踐中有些許體會,以針刺合谷為例,若治療手指麻木不能伸屈,針尖可向三間方向斜刺;若治療拇指痛和腕關節腫痛、酸痛,針尖可向拇指方向斜刺;若治療痿證、腰痛或因中風導致的手緊握難伸,可進行合谷透后溪;若治療胸悶、胸痛等疾病,針尖則應向勞宮方向斜刺;若治療咳嗽、咽痛等呼吸系統疾病,則應合谷透魚際;若治療牙痛、牙酸等頭面五官疾病,針尖應向上斜刺。
[1] 嚴振國,白娟,邵水金,等.危險穴位針刺深度與角度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4,24(11):769-772.
[2] 陳躍,吳炳煌,謝水財,等.胸膜頂形態與周圍常用穴位關系的臨床解剖研究[J].中國針灸,2006,26(5):346-348.
[3] 石學敏.針刺手法與臨床效果的相關性研究:同一穴位針刺方向、深度、施術與對應癥的關系[J].中醫學報,2012,27(9):1077- 1079.
[4] 賈榮,賈軍.略談進針方向與腧穴效能[J].內蒙古中醫藥,1998, (S1):77-78.
[5] 徐志鳳.針刺角度對臨床效果的影響[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 1995,14(2):28-29,18.
[6] 張少君,駱鈞梵,鮑圣涌,等.針刺方向初探[J].吉林中醫藥,2007, 27(2):5-6.
[7] 許平.風池穴的不同針刺方向運用體會[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0, 16(8):45.
[8] 周湘明.風池穴互相透刺治療頸性眩暈55例[J].上海針灸雜志, 2001,20(3):30.
[9] Wan BJ, Huang W, Zhang YX,.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point-towards-point electroacupuncture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J]. J Acupunct TuinaSci, 2014,12(1):44-48.
2014-01-15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7.0684
1005-0957(2014)07-0684-03
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針灸學示范中心創新項目資助課題(2011001);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HE1011);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改課題2013JYL025;天津市高等學??萍及l展基金計劃項目(20110218)
祁賽(1991 - ),男,2011級學生
劉延祥(1972 - ),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