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京 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理論與方法學重點研究室,北京,100700)
針灸理論體系概念范疇初探
趙 京 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理論與方法學重點研究室,北京,100700)
概念范疇是針灸理論體系的基礎,研究針灸理論框架結構需要首先研究和明確基本范疇及其層級范圍。本文分析了該方面研究的認識基礎、研究范圍、有關方法和依據等,指出把握本學科特點及自身發展規律的意義、針灸學及其教材與針灸理論體系的關系與區別,探討了基本范疇的完善方面及其層級的界定。
概念范疇;針灸理論體系;針灸理論框架;針灸學;統編教材
概念范疇是理論體系的基礎,研究針灸理論體系及其框架結構,首要的是確定概念范疇。“概念是事物的本質的反映”,“是對于客觀事物的類型和規律的反映”。所謂范疇,“是基本概念,是關于世界事物的基本類型的概念”[1]。構成理論體系的基本范疇,也就是最高層級的類概念。在此基礎上,研究和確定其下的不同層級范疇。范疇問題的研究目的,在于明確針灸理論體系框架的基本內容范圍,從而把握、統攝整個針灸理論概念群及其關系[2]。
范疇研究關系理論體系的整體與特性,研究針灸理論體系的范疇,需要正確認識針灸學科的本質特征。概括針灸學科的突出特點,主要有四。
1)涵蓋基礎理論、技術方法、診查治療等全面的醫學內容,雖屬中醫整體的一部分,卻具有相對獨立的醫學學科性質。
2)理論概念本身的獨特內容、疑難問題較為集中;方法范疇的經驗成分偏重,認識主要在感性層面;理論概念主要出自經典,技術方法為后世發展的主要方面。
3)以體表物理刺激為治療手段的方法特征,以及說明其效應規律和治療原理的理論學說,與基于人體形質認識的西方醫學更易于關聯,因而其近現代發展與現代醫學科學技術關系緊密,技術方法上有不少結合,在理論認識上有明顯的科學化轉向。
4)針灸理法的應用廣泛,尤其是較早時期,因而文獻載述分散而量大,不僅止于針灸專著。
這些特點提示,針灸理論體系范疇研究包括從基礎到臨床的廣泛內容,難度頗大,具有一定挑戰性。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程度,也就決定著針灸理論框架研究的基礎和水平。充分分析認識針灸學科內容的特性,才能正確、合理地確定本研究的內容、重點和方法,也是使研究結果符合針灸學科理論建設所需的基本前提。
根據這些特點,針灸理論體系研究需要以歸真為基礎,以經典理論和概念范疇詮釋與結構關系的研究為重點。通過對源頭文獻概念本義的理解,理論規律的認識,把握和評判后世的演化與發展,使概念范疇的界定及結構關系符合、體現其理論自身的邏輯。對前人有關針灸理論認識的考察,還需要梳理和分析針灸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主要醫家及學術流派,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及其演化,針藥不同療法的理論中對共有概念范疇的運用;考查的文獻,除針灸專著外,還須包括中醫綜合論著、重要中醫臨床著作及專科著作、代表性方藥書,以及主要的經典注本和出土醫學文獻等。這些方面的研究,為確定針灸理論體系范疇提供認識基礎。
“針灸學”為針灸學科的核心內容,包含針灸療法的基礎理論、技法、應用等多個方面。屬于理論性質的內容,基礎理論部分自不必說,技法和應用部分多為技術方法內容,其中有關性質、作用、原理、法則等認識,以及重要因素及其關系的歸納、概括等為應用理論。針灸理論體系是針灸的作用基礎、原理、觀念、法則、規律等理論認識,包括“針灸學”的基礎理論,以及技法和應用部分的相應內容,是經過歸納提煉、抽象概括的反映針灸療法本質與特征的系統的理性認識,對針灸療法起著理論說明和應用指導的重要作用。“針灸學”與針灸理論體系,二者并不等同,前者涵蓋后者。
針灸理論體系是逐漸形成的,這個過程有古今兩個階段[3],其體系結構古代較為簡單、松散,現代則具有較強內在邏輯性,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與現今高校統編教材《針灸學》為主要代表。針灸理論奠定于《黃帝內經》《難經》經典著作,經《針灸甲乙經》初步系統化和結構化,后世醫家、注家又有豐富和完善,理論體系逐漸形成。近現代以來,針灸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主要體現于針灸教材,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針灸學》,內容上“肯定中醫傳統理論”[4],體例邏輯上亦有西方科學、醫學的潛在影響[5],自上世紀60年代初至今已編有9版,成為現代針灸理論體系的實際載述形式和代表。
但是,《針灸學》的內容體系并不完全等同針灸理論體系,其原因,除了前述“針灸學”與針灸理論體系的關系與區別外,作為中醫專業本科生教材的《針灸學》,內容是針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且還受限于課程設置決定的與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所以,《針灸學》教材內容,在理論深度和廣度上有限,有的也不屬理論體系的范疇。由于長期以來忽視針灸理論的研究,對這些問題很少探究,認識上多模糊不清或是混淆的。研究和確定現代針灸理論體系的范疇,在基于《針灸學》的同時,還需有所擴展和舍棄,可供參考的如針灸專業本科的針灸分化教材,上海中醫學院編寫的《針灸學》(1974年出版)、《針灸學》教參、程莘農主編的《中國針灸學》,以及一些個人著作等等。
縱觀針灸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過程不難發現,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刺灸方法和診察辨證是理論建設的主要薄弱環節,這兩個范疇內容的規律、原理等總結歸納、理論提升不足,理論解釋力及實踐指導性較弱。經絡和腧穴理論部分,疑難問題最為集中,如果不能正確理解認識,概念表述就難以清晰準確,理論的本義、蘊含的規律認識也就不能揭示出來,勢必影響其臨床指導意義。對完善表達針灸效應基礎和原理所需的一些內容,如陰陽五行、氣血營衛等,也應予以充分研究,合理地納入針灸理論體系的基本范疇。
理論體系基于概念體系,概念體系是根據概念間相互關系建立的結構化的概念集合,概念間關系一般分為層級關系和非層級關系[6]。針灸概念間的關系,以層級關系為多。研究針灸理論框架結構,需要在明確理論體系的基本范疇、搞清概念關系結構基礎上,確定所選概念范疇的層級。
從《針灸學》的概念范疇層級來看,各版不盡相同。除去穴名和病名,第1版只有4級,多是5級,少數達6級。這里需要討論兩方面問題。
其一,《針灸學》中對一些內容的分類分級表達,雖然表示了理論內容的不同性質類別或范圍,但還不是概念術語形式,如“十二經脈在體表分布的規律”“常見病癥治療”等,這種情況在各版、各級內容中都有,第2、3級更多些。其原因,表層的是上文所說的教材性質,乃一般表述方式。此外,“經絡輸穴總論”“經絡輸穴各論”“經絡學說概述”“針灸理論”“針灸技術”“針灸應用”之類的表達,不能算是針灸理論內容本體的概念術語,也就不應作為針灸理論體系的概念范疇及其層級劃分。深層原因是由于概念提煉不夠,理論化不足,反映了針灸理論建設的薄弱,非《針灸學》教材之責。所以,針灸理論體系概念范疇研究的一項任務,是要對一些理論內容進行凝練概括,提煉概念,形成規范的術語表達。
其二,理論框架結構的研究,雖然關涉、基于理論內容的整體,而重點是構成體系之骨架,主要落在核心概念、關鍵結構位置的理論概念,為理論體系的綱目。這個綱目的疏密程度,當然不可能是巨細無遺、詳盡備至地網羅所有理論內容,而應以能完整涵蓋針灸理論的精髓,能夠指導基本臨床應用為宜。也就是說,針灸理論框架概念范疇層級的界定,要體現、滿足、適合理論體系綱目的范圍與要求。根據我們前期對針灸理論關鍵概念術語的初步研究[7],結合對統編教材《針灸學》1~9版、《針灸學》教參及上海《針灸學》等有關概念范疇劃分的初步分析,針灸理論框架的概念范疇層級,應基本至4級,多為3~4級,少數可至5級。
針灸理論體系的概念范疇,涉及面廣,既是針灸理論體系研究的對象,也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就課題研究來說,實際是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需要反復認識的重要基本問題,上述所及僅是對幾方面要點的階段認識思考,我們認為,在有待展開和深化的研究中,需要強調和牢固把握的宗旨,仍然是尊重、遵循、體現針灸學科自身特性及其發展規律。
[1]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四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48-149.
[2]劉虹.醫學哲學范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iii.
[3]趙京生.針灸理論體系構建的早期過程與方法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6):807-810.
[4]李鼎.針道金陵五十年——記1957年南京《針灸學》出書前后[J].中醫藥文化,2007,2(6):30-32.
[5]廖育群.科學對中醫的影響[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2):40-45.
[6]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術語工作概念體系的建立標準(GP/T 19100-200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1-2.
[7]趙京生.針灸關鍵概念術語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11.
(2014-10-13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Exploration on Concept Connotation of Acupuncture Theories
Zhao Jingsheng
(Acupuncture Institut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Concept connot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of acupuncture theoretical system.Studying the theory frame requires clarify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rag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ndation,research rage,methodology and evidence to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law of the subject,tomaster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of acupuncture and its theoretical system,and meanwhile explores the perfection and boundaries of different levels.
Concept connotation;Acupuncture theory system;Acupuncture theory frame;Acupuncture;State compiled textboooks
R245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0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編號:2013CB5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