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醫“氣化”概念詮釋

2014-04-06 01:19:28
世界中醫藥 2014年11期

陳 曦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100007)

中醫“氣化”概念詮釋

陳 曦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100007)

基于對中醫學“氣”與“氣化”概念的深入梳理和解讀,認為“氣化”概念的內涵是指無形之“氣”的自然演化,其外延用于表述宇宙元氣的自然生化作用、生命氣化層次、以及臟腑、氣血津液等的化生過程等。厘清和把握“氣化”概念,有利于回歸中醫理論的原創性思維,是當前中醫理論繼承與發展過程中的迫切問題。

氣化;概念詮釋;中醫基礎理論

中國哲學認為,天地萬物由一氣所派生,一氣相連,宇宙就是一個無限的氣場,萬物沉浮于一氣之中。如東漢王充認為:“凡天地之間,陰陽所生,蚑蟯之類,蜫蠕之屬,含氣而生。”[1]北宋張載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2]“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2]可以說,“氣化”的概念,源于古人對自然萬物生成與演化過程的探究。氣化,也決定了人的本質屬性。人得氣而生,因氣而存,與萬物處于一氣浮沉之中。如“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水凝為冰,氣凝為人。”“陰陽之氣,凝而為人,年終壽盡,死還為氣。”[1]人的生命也是一個氣化過程的展開。因此,“氣化”成為中醫學研究的核心范疇。

筆者就在學習和研究中的體會,談一談對中醫“氣化”概念的認識,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氣化”。

1 “氣”的概念梳理

“氣”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十分關鍵的范疇。在中醫學中,“氣”同樣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與西方醫學相比較,它是中醫學獨有的、普遍的范疇。

1.1 自然界的氣態物質 氣態物質,是“氣”概念的初始意義。《說文解字》解釋:“氣,云氣也。”[3]云氣是指能流動,層次重疊的氣。在傳統文化中,也常常指自然界的大氣、環境中的濕氣,以及流動的風氣等。人們對于氣態物質的觀察,大都是起于其聚集之形態和現象。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人的呼吸之氣,能夠被直接察覺到,特別是在冬天呼出的氣,遇冷凝結成水蒸氣,色白可見。氣息是生命的象征,《管子·樞言》“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4]的認識,便是指示生命與呼吸之氣的關系。

1.2 原始生化無形之氣 原始生化的無形之氣,也是氣之本義的一種延伸,用于表示宇宙發生的基元。如《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5]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宇宙生成系統。其中,“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包含著天地之氣相合而化生萬物深邃思想。如果說“二生三”就是天地之氣相合,那么“一生二”的“一”便可解為天地為分之前的混沌元氣。《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5]《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5]《淮南子·天文訓》:“氣有崖垠,清陽者薄彌為天,重濁者凝滯為地”[6],可為此注解。再如《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7]實際蘊含著天地起源生化的含義。何為“太極”?鄭玄以“太極”為“淳和未分之氣”,孔穎達也贊同,他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

中醫文獻也有類似的記載。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8]“元”即為元氣,又可稱為真靈之氣,布散于天地六合,化生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張介賓在《類經·攝生類》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營運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風云得以施,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何非氣之所為?人之有生,全賴此氣……”[9]指明了原始生化無形之氣的特性“細無內,大無外”,是化生自然萬物,包括人類的根本和動力。

1.3 人體之氣 從中國哲學“氣”的宇宙觀來看,人體之氣與原始生化的無形之氣,屬于一氣而異名。人是無形之氣生化的產物,人之生命存在和演化即氣的運動變化。在中醫理論中,“氣”大體可以劃分為平人之氣和病人之氣兩類。

平人之氣,主要是指能夠承擔和推動人體正常生化作用的氣。主要有臟腑之氣(肝氣、心氣、脾氣、肺氣、腎氣;膽氣、小腸之氣、胃氣、大腸之氣、膀胱之氣、三焦之氣等)、氣血之氣(元氣、真氣、人氣、精氣、陽氣、陰氣、正氣、神氣、大氣、宗氣、中氣、血氣、營氣、衛氣、血脈之氣等)、水谷之氣(清氣、濁氣、谷氣等)、局部之氣(頭角之氣、耳目之氣、口齒之氣、胸氣、腹氣、肌肉之氣、骨氣、筋膜之氣、脛氣、經氣、絡氣、俞氣等)等。

病人之氣,主要是指能夠破壞人體健康狀態,或疾病狀態下產生的異常之氣。主要有疫氣、淫氣、伏氣、郁氣、逆氣、亂氣、肥氣、瘧氣、痹氣、惡氣、暴氣、痞氣、厥氣、毒氣等。

2 “氣化”概念

氣化的概念始終滲透在中醫理論與實踐之中。人體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均與氣化作用相維系。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和健病轉化,均能夠以氣化正常與否進行解釋。以下從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對氣化的概念進行詮釋。

2.1 內涵 “氣化”,是指無形之“氣”的自然演化。無形之氣是虛體而永遠存在,是具有永續活力之氣。“氣”自然而然的特性,就是永無歇止的化生。《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5]意為有形的萬物,生于無形無名的存在。萬物胎始的基元為無形之氣,因而才有可能產生出無窮的生化作用。《莊子·至樂》:“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死,是相與春夏秋冬四時行也。”[10]萬物的初始和終歸,都是源于氣的生化。張載說:“由氣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2]程顥、程頤則說得更為明白,“萬物之始皆氣化”(《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第五卷》)[11],“氣化之在人與天,一也”(《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二·天地篇》)[11]。

“氣”同時兼具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特征,即“細無內,大無外”。氣本身就是一個無限連通的虛體。氣不僅覆蓋了所有事物,而又滲透在其中。因此,“氣化”概念的內涵,還應當包括氣參與和推動“物”的“成住壞空”過程。這就決定了“氣化”的作用無處不在,實現和承擔了世間萬物之間的廣泛聯系,顯示了事物間自然整體的特性。作為有生命的人來講,“氣化”實現和推動了所有的生命活動;這些生命活動,又是“氣”彌漫宇宙、滲透人身,顯示宇宙與人內在關聯,以及人體內外表里整體聯系、臟腑氣血協調統一的反映。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8]等等。張介賓注:“風者天地之陽氣,東者日升之陽方,故陽生于春,春王于東,而東方生風。”[9]風動則木榮,故風生木;木之子實多為酸味,故木生酸;酸味又能夠滋養肝,故酸先入肝;筋象草木之屬,肝之精氣能夠生養筋;筋內合于五臟之肝,木生火,故生心。從物質實體的角度來講,很難想像東方的環境位置,如何能夠產生大氣的流通,大氣的流通又是如何生根發芽產生樹木的。上述諸多事物關聯的重要機制就是一氣之化。

2.2 外延 如果說前文論述的“氣化”概念的內涵較為抽象,那么在中醫文獻中,“氣化”表述的涵義則較為具體,主要有三個層面。

第一,氣化是自然之氣,包括天地之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等自然之氣的生化與演變作用,是古人在對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進行觀察和規律總結基礎上的宏觀概括,能夠通過意象思維進行分析和判斷。第二,氣化是指無形之氣促使人體演化出形、氣、神不同層面,三者之間互相發生作用,推進人體生命活動。第三,氣化是在氣的推動和實施下,臟腑發生的功能活動,經絡引發功能信息傳導,飲食化生精神,及氣、血、津、液的形成與輸布運行等方面的作用與機制,是對人體生命活動整個過程的具體概括。

2.2.1 宇宙元氣的自然生化作用 宇宙元氣的自然生化作用,主要是指無形之氣化生宇宙萬物。中醫學認為,“氣”是宇宙萬物化生的執行者和推動者。其主要過程是,太虛生元氣→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8]。中醫學將宇宙元氣的自然生化過程分為三個層級:“在天為玄”“在地為化”和“在人為道”。

2.2.1.1 在天為玄 《素問·天元紀大論》:“在天為玄……玄生神。”“玄”,幽遠也。王冰注:“天道玄遠,變化無窮。”[8]“玄生神”,王冰注:“玄遠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為用,觸遇玄通,契物化成,無不應也。”[8]太虛之中發生的無限變化,神妙莫測,萬物的發生都與“神”所內蘊的氣化作用有關。這種作用,張介賓解為“天地陰陽之道”,他說:“陰陽者,變化之體;變化者,陰陽之用。”[9]張志聰解釋道:“言陰陽不測之變化,在天地之間,生成萬物,功用最大。”[12]質言之,即是闡明氣化的無限生化萬物的作用。

2.2.1.2 在地為化 《素問·天元紀大論》:“在地為化……化生五味。”[8]意即在地則化生有形之器物,如木火土金水等。凡有形之器物皆有味,王冰說:“金石草木,根葉華實,酸苦甘淡辛咸,皆化氣所生,隨時而有。”[8]此處“五味”,實為代指萬物而言。張志聰注:“五味,五行之所生也。萬物之有性有情者,莫不具五行之氣味。”[14]無形之氣與地面有形之物結合而產生生化作用,也屬于自然氣化過程。因為,從氣化的視角來看,物質實體只是氣之生化過程中極為短暫的一個瞬間狀態呈現,而其必將會復歸于無限的自然氣化洪流之中。

2.2.1.3 在人為道 《素問·天元紀大論》:“在人為道……道生智。”[8]“道”,王冰247頁注:“謂妙用之道也。經術政化,非道不成”。張介賓注:“眾妙之稱,惟人能用之。”[9]張志聰注:“凡日用事物之間,莫不有天地自然之理。”[2]“道生智”意即自然無形之氣的生化,產生了人類智能。張介賓認為:“有道則有為,有為則有智,故道生智,存乎人也。”[9]這種智能,表現為人能動地認識自然和順應自然,并能融入自然,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此外,《管子·內業》已經認識到氣化對人神識靈機的調控作用,“凡物之精……藏于胸中,謂之圣人。”[4]就是說自然界的生化之氣,能夠與心靈相通,形成人類的卓越智慧。《靈樞·天年》也有這樣的記載:“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13]只有當這種“神氣”最終蘊藏于人的心中,人之靈性才會顯現,精神意識才能夠發生,臟腑、形體才真正有了活力。

2.2.2 “形、氣、神”生命構成的演化 《素問·五常政大論》:“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8]氣直接實施與推動了萬物的存在與消亡。天地是萬物生化之宇,人生于天地之氣交,故人之生命整個過程都是有自然之氣參與和其主導作用的。清·石壽棠說:“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于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合。”(《醫原·人身一小天地論》)[14]可見,自然與人之間存在功能信息層面的密切關聯。通過前面總結的宇宙元氣的自然生化作用,可以認為,中醫學將宇宙結構與層次,大體分為形(在地為化)—氣(在天為玄)—神(在人為道)三個層面。人稟天地氣化而生,其生命結構也必然與之有同構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8]味、形、精屬于有形,在生命過程中,是屬于不同時間階段和層級的生命資源。它們與臟腑、經絡之氣血以及神明之氣相互發生作用。心神統攝一身之氣,氣作用和影響全身之形,形(精)又反過來滋養氣與神,由此構成了中醫學獨特的、系統關聯的生命層次結構。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攜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8]張介賓注:“呼接于天,故通乎氣。吸接于地,故通乎精。有道獨存,故能獨立。神不外馳,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故先天之氣,氣化為精,后天之氣,精化為氣,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足,神自王矣。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9]張氏將精(形)、氣、神生命結構模型說得十分透徹。

2.3 人體生命活動的氣化展開 人之生命過程,就是氣化的過程。氣化是生命活力,在形、氣、神不同層面均有顯示。最集中體現人身氣化過程的,是反映臟腑聯系和系統功能的氣化過程,以及氣血津液等生成和流通輸布的氣化過程。

2.3.1 臟腑氣化 《靈樞·本臟》:“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13]中醫學認識臟腑功能和聯系時,總是以整個自然作為背景的。臟腑氣化的過程,實際上是自然氣化陰陽、四時、五行規律的映射。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是四時五行氣化作用的效果,節氣的變更直接影響了萬物的生長壯老已。中醫學認為,人體臟腑之氣自身就具有升降出入的能動性,使得人體內氣化活動能夠自發進行,肝氣升發、肺氣肅降,心腎水火相交,脾氣斡旋于中焦,構成了四時五臟氣化的模型。清季名醫唐宗海說:“欲知人身之陰陽,須先知五臟之氣化。”[15]

2.3.1.1 肝氣升發、肺氣肅降 源于“圣人南面而立”,太陽左升右降的情景。《素問·刺禁論》:“肝生于左,肺藏于右。”[8]葉天士說:“人身氣機合乎天地自然,肺氣從右而降,肝氣由左而升。”(《臨證指南醫案·卷一·肝風》)[16]左為東方對應肝木升發,右為西方對應肺金肅降。肺與肝的關聯性,主要表現在氣機的升降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調,對于全身氣化活動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素問·五常政大論》:“金曰審平……審平之紀……其用散落,其化堅斂,其類金,其政勁肅,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臟肺”[8],是肺氣肅降概念的肇端。《素問·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8],也指出了肺氣肅降的作用。《臨證指南醫案·卷四·肺痹》說:“肺為呼吸之橐龠,位居最高,受臟腑上朝之清氣,稟清肅之體,性主乎降。”(華云岫按語)[16]“肅”指肺有清除廢濁的作用。如肺失清肅,影響了肺的功能,則可見呼吸不利、痰飲內阻、氣逆、咳嗽、水腫、小便不利等癥狀;肺與大腸相表里,若影響到大腸,則可見便秘或矢氣頻頻等。“降”即斂降,指肺氣具有斂收衛表,降下氣機的作用。如果肺失斂降,影響到人體肌表,就會出現外感營衛失于開闔的癥狀;若肺氣上逆,就會出現咳嗽、氣急、胸悶、喘息等;若影響到通調津液的功能,就會出現小便不利、痰涎壅盛的癥狀。

肝木升發概念的來源,《素問·五常政大論》:“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散,其候溫和,其令風,其臟肝”[8]。肝的敷和作用,主要是依賴于其氣主升的作用完成的。《素問·刺禁論》:“肝生于左。”[8]王冰認為:“肝象木,旺于春,春陽發生,故生于左。”[8]指明了肝氣具有從左升發的特性。肝應東方春木,內藏生升之機,其氣沖和條達能夠敷和全身血氣運布,啟發諸臟萌生陽氣,促進臟腑功能的正常發揮。《內經博議·病胎部·足厥陰肝臟病論》說:“(肝)以木為德,其體柔和而升,以象春,以條達為性。”[17]若肝氣升發無力,條達失暢,就會出現憂郁不歡、精神萎靡、悲觀消極的肝郁表現;影響到中焦脾胃氣機,就會出現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腹脹、泄瀉,久則脫肛,甚至臟器下垂的癥狀;肝氣升發太過,則橫逆沖竄,表現為胸脅脹滿、急躁易怒等肝氣郁結癥狀。

2.3.1.2 心腎水火相交 心腎水火相交的思想,來源于《易經》“水火既濟”的理念,以及道家修煉“取坎填離”的實踐。

心居上焦屬陽位,五行配屬火氣;腎居下焦陰位,五行配屬水氣。由于氣化作用發生感應,升降相因,上下相引。心火下降交于腎水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于心火而心火不亢。元·朱丹溪《格致余論·房中補益論》:“人之有生,心為之火居上,腎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18]這種人體內“水火既濟”的狀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環不已,保持了臟腑間氣化作用的穩定性。《慎齋遺書·卷一·陰陽臟腑》提出了“心腎相交”一詞,指出:“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于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由心氣之降……欲補心者需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19]明末傅山評價了這一氣化過程的積極作用,他在《傅青主男科·心腎不交》中說:“心腎相克而實相需。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20]

2.3.1.3 脾氣斡旋于中焦 脾氣斡旋于中焦的概念,來源于《素問·五常政大論》:“土曰備化……備化之紀,氣協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齊休,其氣平,其性順,其用高下,其化豐滿,其類土,其政安靜,其候溽蒸,其令濕,其臟脾”[8]。脾在中焦發揮著運化的重要作用,對于人體精微的生成與輸布至為關鍵。

脾氣功能的發揮,得益于胃氣的配合。脾與胃的關系,如《素問·刺禁論》說:“脾為之使,胃為之市。”[8]《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8]說明了人身臟腑、四肢官竅所受的胃氣滋養,是以脾氣散精作為必經途徑。“脾為之使”,王冰注:“營動不已,糟粕水谷,故使者也”,意為脾氣主運化和輸布;“胃為之市”[8],王冰注:“水谷所歸,五味皆入,如市雜,故為市也”[8]。意為胃主受納。

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和。水谷攝入后,由脾氣升清而至心肺,滋養灌溉臟腑,營濡全身;胃氣降濁受納水谷,腐熟消化,糟粕下傳,排出體外,完成了水谷運化的過程。脾胃不僅運化水谷,還能夠運化水濕,脾升胃降,坐鎮中焦,形成全身氣化的樞紐,肝氣升發,肺氣肅降,心火下交,腎水上濟,皆有賴于脾胃升降的斡旋。運化水濕,實質上就是升清降濁。通過脾胃氣化作用,精微之氣成為清陽而散布全身;重濁之氣成為濁陰,如水濕、痰飲等也能夠隨氣化而消解。李東垣對此氣化過程描述得十分形象,他說:“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而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脾胃論·卷下·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21]脾升胃降對于全身氣化的積極作用,黃元御做了全面的說明,他在《四圣心源》中說:“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胃戊土,以陽明而主降……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脾升則肝腎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四圣心源·卷四·勞傷解·中氣》)[22]。

若脾胃氣化樞機不利,常表現腸胃癥狀,如“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8]等;也可表現為水濕、痰飲、腫脹等水液代謝失常的癥狀。

2.3.1.4 命門為生命之源 “命門”一詞在《靈樞·根結》《靈樞·衛氣》《素問·陰陽離合論》中均指為睛明穴。本文“命門”是后世腎命學說所指,源于《難經》。“三十六難”“三十九難”明確指出右腎命門,為人體精神所舍,原氣所附。“八難”已經隱約提出命門為“生氣之原……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23],實開后世腎命學說的肇端。明代以后,溫補學派興起,命門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如明·虞摶《醫學正傳·醫學或問》:“夫人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號曰命門,元氣之所司,性命之所系也……當以兩腎總號為命門,其命門穴正象門中之棖闑,司開闔之象也。惟其靜而闔,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24]。其他,李梴、彭用光等人對命門的部位以及功用認識,在《難經》基礎上也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其中,堪稱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下三種:

命門為太極本體,此說源于《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7]的哲學思想。明·孫一奎認為,命門居兩腎中間,為人身之太極,其中非水非火,僅為原氣發動之機,原氣為太極之體,動氣為太極之用。如《醫旨續余·命門圖說》:“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腎,如豆子果實,出土時兩瓣分開,而中間所生之根蒂,內含一點真氣,以為生生不息之機,命曰動氣,又曰原氣,稟于有生之初,從無而有。此原氣者,即太極之本體也。名動氣者,蓋動則生,亦陽之動也,此太極之用所以行也。兩腎,靜物也,靜則化,亦陰之靜也。此太極之體所以立也。動靜無間,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門之謂歟……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25]所謂“太極”,是指原始混沌之氣,為陰陽之根本。命門原氣動靜無間,陽變陰合而化生其他臟腑。

命門為人身“真君真主”,為明·趙獻可提出。他認為,命門的功能位于十二官之上,為“主宰先天之體”,具備“流行后天之用”。兩腎有形屬水,左為陰水,右為陽水;命門無形屬火,位于兩腎中間,水中有陽氣蒸騰才能化氣產生生命,所謂“一陽陷于二陰之中”。腎無命門氣化則無以作強,技巧不出;膀胱無此則水液不能代謝,水道不行;脾胃無此則不能腐熟水谷,輸布精微;肝無此則將軍無斷,謀慮不出;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二便秘閉;心無此則神明昏蒙,萬事不應。這種氣化作用,在指導臨床實踐中,如《醫貫·先天要論上·水火論》所說:“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常而可久者也。是為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濟矣。”[26]此說也即成為其臨床常用六味丸和八味丸的理論依據。

命門為生命本源,為明張介賓提出。張氏將《素問·天元紀大論》中“太虛”一詞,解釋為“太極”,認為“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萬物所生之化原……是為造物之初,因虛以化氣,因氣以造形,而為先天一氣之祖也。”(《類經附翼·醫易》)[27]。張氏提出,命門為人身太極,是生命之本源;由太極一氣,化生出先天無形之陰陽,繼而再生成后天有形之陰陽;同時,命門兼具水火,陰陽本同一氣,水火在于人身就是陰陽精氣,從而基于氣的化生過程,將人體陰陽、精氣和水火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精中生氣,氣中生精的思想,始終貫穿于命門本源論的始終。《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說:“五液皆歸乎精,而五精皆統乎腎,腎有精室,是曰命門,為天一所居,即真陰之腑。精藏于此,精即陰中之水也;氣化于此,氣即陰中之火也。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五氣治,則營衛賴以和調。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27]在指導方藥運用方面,《景岳全書·傳忠錄·陽不足再辯》說:“故有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28]。

2.3.2 氣血津液生成與輸布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系人之生命活動的基質,其生成與輸布同人體氣化功能密不可分。

2.3.2.1 津液的生成與輸布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臟腑中的內在和分泌的水液。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過程,均體現了氣化的作用。其生成源于飲食水谷,經脾胃、大小腸等作用化生為津;經過脾氣升清、肺氣宣發肅降、腎氣蒸騰、肝氣疏泄,三焦通調等氣化過程,輸布于各臟腑、形體表里、官竅,發揮著濡養滋潤作用。同時,化血入脈,載氣運行周身。津液經人體利用后,經過諸臟腑氣化調節作用,排泄出體外。如《醫宗必讀·卷之七·水腫脹滿》說:“脾土主運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于腎;五液所化之氣,悉屬于肺;轉輸之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于脾。”[29]氣化功能失常,津液生成不足或消耗過多,可致人體失于津液滋養,而見干燥枯澀或陰虛火旺癥狀;若津液輸布、排泄障礙,則易導致水液內停、水腫、痰飲等不同病證。

2.3.2.2 血液的生成與輸布 血液由營氣和津液相合而化生,運行于脈中,環周不休,一方面能夠營養臟腑、機體,另一方面為神智活動的重要基礎。《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說:“津液至中宮,變化為血也。脈者血之府也,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皆從此中變來也。”[21]血之運行需要五臟氣化功能的支持,在肺氣的宣降作用下,行氣于府,流于四臟,輸精于皮毛,散布于全身;脾氣統攝,具有約束血行的作用;肝氣疏泄和藏血,與脾氣協調保證血循常道。血液循行到身體的不同部位,能夠產生各種生化作用。如《醫學真傳·氣血》說:“夫人周身毛竅,乃大氣之環繞于外,而毛竅之內則有孫絡,孫絡之內則有橫絡,橫絡之內則有經焉。絡與經,皆有血也。孫絡、橫絡之血,起于包中之血海,乃沖脈、任脈所主,其血則熱肉充膚,澹滲皮毛。皮毛而外,肺氣主之;皮毛之內,肝血主之。蓋沖任之血,肝所主也。其經脈之血,則手厥陰心包主之,乃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之血也。血海之血,行于絡脈,男子絡唇口而生髭須,女子月事以時下,皆此血也。心包之血,行于經隧,內養其筋,外榮于脈,皆奉心化赤之血也。血海之血,出多不死;心包之血,出多便死。是又絡脈之血為輕,而經脈之血為重也。”[30]

2.3.2.3 氣的生成與輸布 《靈樞·決氣》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31]氣與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與轉化,體現了生命活動中,形化為氣,氣化為形,形氣相互轉化的氣化過程。總的來講,人體之氣是由腎中精氣、脾胃化生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通過、肺、脾胃、腎等臟的氣化作用生成的,充沛全身無處不到。其中,飲食水谷是由自然之氣所化生,結合肺吸入的清氣,可以將自然之氣所蘊含的能量和信息帶入人體,營氣、衛氣與宗氣等人體之氣的形成,即有賴于此。《靈樞·邪客》說:“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其入于陰也,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臟六腑。”[31]氣的生成與輸布,主要以肺吸清呼濁,吐故納新為主,還要靠腎之納氣、肝之疏泄,并依賴三焦,流布于經脈。實際上,人身結構各層次之間,需要氣進行聯系和溝通,才能保證整體的協調統一。如《醫學真傳·氣血》說:“肺主氣,乃周身毛皮之大氣,如天之無不覆也。經云:宗氣上出于肺,以司呼吸,一呼一吸,內通于臟,故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又三焦出氣,以溫肌肉,膀胱津液隨氣化出于皮毛,故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又六臟六腑為十二經脈,榮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由此觀之,則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上下內外,游行環繞,無非一氣周流,而健行不息,此人之所以生也。”[30]

3 結語

應該看到,“氣化”概念不獨屬于一家一派,不限于一定的歷史階段,也不是停留在中醫學的某一理論范疇,而是賦予整個中醫學術一體化的核心要素。氣化,是一種不同于現代科學認識路線的另一種看待生命的原創性理論,它關注和調整的對象是人體生命狀態和活力。《素問·病能論》載上古醫學源流,其中有一本《上經》,是言“氣之通天”,可能就是講明氣化道理的。著名中醫學家方藥中先生講:“氣化論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它涉及到中醫學的各個方面。”[32]

當前,重新理解和審視中醫“氣化”概念,其意義在于引導中醫研究回歸其自身的認知視角,免于其從屬于現代醫學側重探討生命物質實體,而是轉向更多地關注生命自然而然的特性。中醫學基于“氣化”概念,構建了一種不同于解剖的身體結構,造就了一種氣化層次的生命個體;生命個體呈現的不是組織器官的結構合成,而是生命活力的綜合呈現,以及生命個體在蕓蕓萬物中的自我獨立性與價值彰顯。中醫理論中有關疾病、診斷、治療、養生的理論認識,其目的不僅僅指向具體的疾病痊愈和防治手段的革新,而是從生命層面關注順生贊化的人體氣化調整與功能自愈的機制與過程。

[1]漢·王充著.論衡[M]//諸子集成(七)[M].北京:中華書局,2006:162,202.

[2]宋·張載撰.清·王夫之注.張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7,94,233.

[3]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20.

[4]陳鼓應著.管子四篇詮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89-90,276.

[5]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7:98,169,226,233.

[6]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04.

[7]陳鼓應,趙建偉注譯.周易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0:627.

[8]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22,24,95,122-123,188,247-248,284-288,305.

[9]明·張介賓編著.類經(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29-30,49,533.

[10]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7:524.

[11]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79,1226.

[12]清·張志聰著.黃帝內經素問集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538.

[13]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85,97.

[14]清·石壽棠.醫原[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

[15]清·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M].//張立光點校.唐容川中西匯通醫學文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6.

[16]清·葉天士撰.臨證指南醫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1,190.

[17]清·羅東逸著.內經博議[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124.

[18]元·朱丹溪著.格致余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2.

[19]明·周子干著.慎齋遺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9.

[20]清·傅山著.傅青主男女科[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138.

[21]金·李東垣撰.脾胃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2,67.

[22]清·黃元御撰.四圣心源[M].//黃元御醫書十一種(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61.

[23]凌耀星主編.難經語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10-11.

[24]明·虞摶編撰.醫學正傳[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9-10.

[25]明·孫一奎著輯.醫旨緒余[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6-7.

[26]明·趙獻可著.醫貫[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4.

[27]明·張介賓著.類經圖翼(附:類經附翼)[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392,446.

[28]明·張介賓著.景岳全書(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53.

[29]明·李中梓著.醫宗必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66.

[30]清·高士宗.醫學真傳[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8-9.

[31]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67,118-119.

[32]方藥中,許家松.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9.

(2014-10-21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Concept Annotation of the TCM Term Q i T ransformation

Chen Xi
(TCM Basic Theory Institut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700,China)

On the basis of reorgani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conceptions of the TCM term Qiand Qi Transformation deeply,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Qi refers to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Qiwithout substance,while the extension of Qi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natural biochemical effect of the primordial qi of the universe,including the qi transformation level of life,the metaplastic process of the viscera,qi,blood and body fluid.In favor of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thinking of the TCM theory,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clarify and grasp the conception of the TCM term qi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TCM theory at present.

Qi Transformation;Concept annotation;TCM basic theory

R22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0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編號:2013CB53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一级毛片| 久久男人视频| 欧美精品啪啪|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视频四区| 韩日免费小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99成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欧美a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另类|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亚洲三级a| h视频在线播放|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日本在线国产|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欧美天堂久久|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久久女人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在线亚洲天堂|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亚洲成人精品| 操操操综合网|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欧美高清三区|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