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技成果的文獻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盧 紅 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100700)
冠心病中醫病因病機學說分析
——基于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技成果的文獻分析
盧 紅 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100700)
作者為總結現代以來中醫診治冠心病的基本規律和各家特點,提煉和闡明中醫診治冠心病的基本理論框架,開展中醫診治冠心病的學術調研。作為調研內容之一,首先就2012年以前,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診治冠心病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或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的科技成果進行文獻調研。文獻調研的初步結果表明:有相關科技成果33項,期刊論文149篇。關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機,代表性學說有血瘀說、瘀毒從化說、痰瘀互結說、心脾痰瘀相關說、脾胃相關說、絡病說等。其中,血瘀說又有氣虛血瘀、陽虛血瘀、氣滯血瘀、痰阻血瘀等不同類型。上述病機學說,有側重正虛、邪實的差異,共同點是均強調冠心病為本虛標實之證,并據此開展了不同角度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科技成果;冠心病;病因病機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的基礎上,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暫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冠心病包括無癥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猝死5種臨床類型。根據其臨床表現,中醫多將其歸屬于“胸痹”“真心痛”的范疇。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已成為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
現代以來,中醫藥診治冠心病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體現出中醫藥在診治冠心病方面的優勢和特色。筆者為總結中醫診治冠心病的基本規律和各家特點,提煉和闡明中醫診治冠心病的基本理論框架,開展中醫診治冠心病的學術調研。作為調研內容之一,首先就2012年以前,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診治冠心病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或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的科技成果,進行文獻調研。
依據“國家科技成果網獎勵成果庫”、《中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獲獎項目匯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建國40年中醫藥科技成果》《中國中醫藥年鑒(光盤)》,收集近60年國家級一、二、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發明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省部級一、二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衛生部科技成果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中華醫學科技獎、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省自然科學獎、省成果推廣獎、省技術發明獎)相關中醫藥科技成果。
以獲獎成果名稱的主題詞、完成人、完成單位、支持基金編號等作為關鍵詞、主題詞,檢索中國知網(CNKI)“成果庫”“文獻庫”獲取相關文獻。
文獻調研的初步結果表明:有關冠心病臨床診治的科研成果共33項,其中國家級8項,期刊論文65篇;省部級一等獎、二等獎成果共25項,期刊論文84篇。筆者依據以上33項成果發表的149篇期刊論文及相關資料,分析并提取其中具有中醫理論特色和代表性的冠心病中醫病因病機學說如下。
最早可查閱的中醫藥診治冠心病的獲獎成果見于1978年,共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如:“中醫活血化瘀治則原理的研究”“冠心二號方治療心腦血管病及其作用原理的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梗塞的研究”等。
80年代,中醫藥診治冠心病相關獎項,共有省部級二等獎以上成果5項,如:“中西醫結合益氣活血注射液治療急性心肌梗塞臨床及實驗研究”“中醫氣血理論指導冠心病治療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氣血相關理論及其在冠心病治療中的作用”等。
90年代,相關獲獎成果共3項:“心痛口服液臨床和實驗研究”“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經驗的繼承整理研究”“中藥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研究”。
2000年以后,中醫藥診治冠心病研究共有科研成果2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17項省部級獎。如:“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芎芍膠囊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再狹窄的研究”“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等。
綜合1978—2012年33項獲獎成果,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病機學說如下。
2.1 血瘀學說 血瘀證及活血化瘀法,是近30年中醫界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在臨床各科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應用。在33項研究成果中,認為冠心病與血瘀相關的有28項,且認為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機,并據此確立治法方藥。
“中醫活血化瘀治則原理的研究”,較早提出冠心病的基本病機為血脈瘀滯,并開展血瘀證的宏觀辨證和微觀辨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血瘀證不僅包括胸前刺痛、痛處固定、舌有瘀斑、舌下脈絡迂曲等臨床表現,還包括微觀病理改變:以循環障礙為主,包括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微循環障礙,動脈內膜增厚,脂質沉積,血管狹窄、血液理化性狀改變、炎癥、免疫等多方面的病理、生理變化等,并指出治療冠心病當活血化瘀。此外,還在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論與臨床研究的基礎上,創制了復方冠心II號,廣泛運用于臨床[1-2]。2003年“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創立了血瘀證診斷標準和冠心病心絞痛診斷及療效評價標準,并成功研制了活血化瘀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多種新藥,如芎芍膠囊,愈梗通瘀湯等[3]。
隨著臨床治療手段的發展,出現了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冠脈再狹窄的問題,不少學者對冠心病介入術后的病機變化及證候演變進行研究。相關成果有3項。
“芎芍膠囊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再狹窄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藥干預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再狹窄的多中心臨床及機理研究”,提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再狹窄屬于血瘀證范疇,其病因病機為血管內膜損傷,導致瘀血阻滯,血脈不通。雖然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再狹窄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數認為其主要始動因素包括球囊擴張對血管壁的直接損傷、血管壁的彈性回縮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上述因素可進一步導致某些細胞生長因子的釋放,促進原癌基因的異常表達和調節細胞生長周期的蛋白質合成等,其結果可啟動血栓形成、血管壁炎癥、細胞增生和基質堆積等再狹窄的形成過程。這一病理過程與中醫的“心脈痹阻”“心脈不通”有類同之處。芎芍膠囊可明顯降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冠脈造影再狹窄的發生,減少心絞痛復發并改善患者的血瘀狀態[4-5]。
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機,并且貫穿于冠心病發生發展的始終,此觀點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同。臨床上,冠心病可見有氣虛血瘀、氣滯血瘀、陽虛血瘀、痰阻血瘀等不同類型。
2.1.1 氣虛血瘀說 從氣血關系上講,血與氣,一陰一陽,相互依存,關系密切;血液在脈中環流不息,濡養全身,有賴于氣的推動;氣的病變,會導致血液運行失常。在核心病機為血瘀的相關21項成果中,論述冠心病氣虛血瘀以及治療的有15項。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降低死亡率研究”,提出急性心梗的病因病機屬于虛證,以氣虛為主。氣虛為本,血瘀為標[6]。“中醫氣血理論指導冠心病治療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以“心主血脈”“氣為血之帥,血為之而運行”的氣血相關理論為指導,于1980—1984年就益氣、益氣活血治則及其方藥在冠心病治療中的作用,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同樣提出冠心病的基本病機是氣虛血瘀,益氣活血是治療冠心病最常見的治則之一。并證實應用益氣活血治則組成的“氣血注射液”(由人參、黃芪、當歸等組成),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確有顯著療效[7]。“氣血相關理論及其在冠心病治療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無論是急性心肌梗死或伴有心力衰竭,辨證多屬氣虛血瘀型。分別與聯合應用活血藥丹參和補氣藥黃芪治療氣虛血痰型心力衰竭,通過氣囊飄浮導管測定血流動力學以及測定心臟收縮時間間期、血液流變學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發現丹參與黃芪有其個別作用及協同作用,能明顯改善心功能、異常血液流變學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8-9]。
“氣虛血瘀型冠心病中醫證候學特征研究”,進行氣虛血瘀型冠心病證候學調查,進一步證實氣虛血瘀型冠心病的證素為氣虛和血瘀。氣虛的內涵為氣短、神疲乏力、自汗;血瘀的內涵為胸痛、胸悶、心悸、面色紫暗[10]。“芪參益氣滴丸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臨床試驗”,發現芪參益氣滴丸對于心肌梗死二級預防具有與腸溶阿司匹林相似的療效,主要成分為黃芪、丹參、降香、三七,具有益氣活血的功效,符合心梗后心室重構的病機特點,具有一定的抗心室重構作用[11]。“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證候動態演變規律的研究”,對冠脈介入前后證候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發現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后,虛實證候處于復雜的動態演變之中,各時點氣虛血瘀證分布最多,益氣活血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介入術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2]。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梗塞的研究”,采用益氣活血法組方,制成抗心梗合劑(黨參、黃芪、黃精、丹參、赤芍、郁金),結合西醫常規治療,進行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抗心梗合劑結合西藥常規治療,可明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發癥,減少住院病死率。保護其心肌收縮舒張功能,維持動脈血壓,減少心律失常[13]。“中西醫結合益氣活血注射液治療急性心肌梗塞臨床及實驗研究”,根據中醫辨證結果,制定了標本兼治治療冠心病的益氣養陰活血方劑,并研制成益氣注射液(黃芪、黨參、黃精)與活血注射液(赤芍、郁金、丹參)用于冠心病治療。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和對照組,都以氣虛血瘀為最多(占54%),其次是陰虛血瘀及血瘀型。以上三型共占84.4%。中西醫結合組的病死率為6.7%,對照組的病死率為13.5%,2組間差別有顯著意義。中西醫結合組的三大并發癥,亦明顯低于對照組[14]。“復方丹參滴丸”,主要藥物由丹參、三七、冰片等組成,其功能為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對心氣不足,胸陽不振,心血瘀滯,心脈不通引起的胸痹心痛有較好療效[15-16]。
2.1.2 痰阻血瘀說 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產物;瘀是血運不暢或離經之血著而不去的病理表現。津液和血都來源于飲食之精氣,從痰、瘀生成來源講,痰、瘀同源而異物,同為陰邪,可相互促進、相互滋生。因而,二者容易相互摶結,相互影響。從痰瘀角度論治冠心病的成果有2項。
“痰瘀學說防治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的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提出冠心病“臟氣虛于內、痰瘀痹于中”的病機學說,五臟諸虛皆可為病。臟氣不足,氣化失調,津血營運不暢,以致津液凝聚成痰,血液澀滯成瘀,痰瘀閉阻,心脈不通,遂發為冠心病。根據痰瘀學說創制的復方中藥益心脈顆粒,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總有效率為88.1%~93.3%,心電圖改善有效率為46.2%~56.7%。并有降低血脂、血液黏度、同型半胱氨酸及炎性反應細胞因子等作用[17-18]。
“痰瘀論治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系列研究”,提出動脈粥樣硬化與痰瘀相關,冠心病當以痰瘀立論,“祛痰化瘀”防治冠心病的理論。認為冠心病發展過程可分為三期,血脂異常期——濁脂期,動脈粥樣硬化期——痰瘀相兼期,冠心病及其并發癥期——痰瘀互結期。冠心病主要涉及的臟腑為心、脾,其次是肝、腎,再次是肺。臨證中治以祛痰化瘀,同時根據五臟相關理論,調節其他臟腑功能;以“祛痰化瘀”為總的治則,運用“祛痰化瘀”三法:祛痰化瘀法、益氣健脾法;祛痰化瘀、益氣活血法;祛痰化瘀,疏肝健脾法[19]。
2.1.3 陽虛血瘀說 冠心病的發生,血瘀是標,正虛為本;除心氣虛外,心陽虛亦是冠心病發生的重要病機;心陽不足,則溫熙失職,陰寒內生,心脈拘攣。基于陽虛血瘀觀點論治冠心病的成果1項。
“冠心病中醫證候及治法研究”,認為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寒、痰、氣、瘀、虛等。特別強調陽虛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指出冠心病發病的基本病機為陽虛血瘀。認為心發生病變,首先是陽氣虧虛,其次才是血脈有所損害。胸為清陽所聚部位,諸陽皆受氣于胸中,而心為陽中之陽。血液之所以能在脈中循環不休,全賴心陽推動和溫煦。心陽不足,無力推動血行,則血運遲緩而致瘀血內阻心脈;心陽不足,不能下溫腎水,則氣化失職,水氣內停;火不溫土則脾陽衰微,運化失職;其上焦陽虛,肺失溫煦,不能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下輸于膀胱,則水液內停,濕聚成痰,導致痰濁停聚心脈;陽氣不足則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邪凝滯氣機,收引血脈,致心脈拘縮攣急而突發劇痛。對冠心病陽虛血瘀者,以溫陽活血立法[20]。經實驗證實,溫陽活血中藥復方不僅可調控冠心病血小板內受體、信號轉導,還具有降血脂、改善心功能、保護心肌的作用[21]。
2.2 寒凝心脈說 寒凝是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外界風冷寒邪干犯人體,結于胸中;或脾腎陽虛,陰寒內生,上乘心位,心脈凝滯而發病。從寒凝心脈論治的獲獎成果有3項。
“寬胸氣霧劑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認為,冠心病心絞痛多屬本虛標實,與氣滯,或血瘀,或痰濁,或寒凝相關。部分患者以胸悶、發憋為主,甚則咽喉似呃作梗,呼吸不暢,心絞痛發作時伴肢涼、畏冷、苔白質暗、脈象沉遲。遇寒則發或得冷加劇,屬于陽氣不足、寒邪凝陽所致。“寒凝脈泣”,寒則收引,經脈攣縮,血行凝滯而發為心痛。故運用芳香溫通治則,組成寬胸氣霧劑(細辛、高良姜、蓽茇、檀香,冰片等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22]。
“心痛氣霧劑的臨床運用與實驗研究”,開展臨床對照實驗,凡苔白、舌質淡者,給予寒證心痛氣霧劑(以川芎、肉桂為主),以溫通心陽,散寒宣痹止痛;凡苔黃、舌質紅者,給予熱證心痛氣霧劑(以川芎、牡丹皮為主)。經臨床540例851例次冠心病心絞痛驗證,3 min內止痛,寒證心痛氣霧劑占50.55%,熱證心痛氣霧劑占54.02%;總有效率分別為72.41%和73.81%。經60例與美國硝酸甘油自身對照,療效相仿,無統計學意義[23]。
“麝香保心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應用”,對15例不穩定心絞痛患者進行24 h動態心電圖監護,發現該藥可明顯縮短心電圖缺血性ST段下移的持續時間,與對照藥相比P<0.01,并能對抗因進餐引起的心肌缺血[24]。
2.3 瘀毒說 近年來對冠心病“毒”的病機多有關注,認為發病暴烈、病情頑固持久、多發、具有內損性、有強烈傳染性者都稱之為毒。相關獲獎成果有2項。
“動脈粥樣硬化藥理評價技術平臺及活血中藥干預作用的系列研究”,提出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病過程中的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傳統中醫藥學多將其病因病機歸于“血脈瘀阻”的范疇;但組織壞死、過氧化應激損傷、炎癥反應等病理改變,遠非單一“血瘀”病因所能概括。根據傳統中醫“毒”邪病因的認識,指出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病,當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從化互結致病的病因病機[25]。瘀久化熱、釀生毒邪,或從化為毒,可致瘀毒內蘊,“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生互結,如遷延日久、失治誤治,則正消邪長;一旦外因引動、蘊毒驟發,則蝕肌傷肉,進而毒瘀搏結、痹阻心脈,導致病情突變,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危重癥。這是穩定期冠心病發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和關鍵病理機轉,治療應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加清熱解毒藥如黃連解毒、四妙勇安湯等[26-27]。“滋陰活血解毒法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臨床與機制研究”,以四妙勇安湯為代表方的滋陰活血、清熱解毒法為其治則之一,發現四妙勇安湯可通過拮抗炎癥反應、抑制基質降解和脂肪沉積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從而抑制斑塊脫落釀成急性心血管病變[28]。
2.4 心脾相關,痰瘀相關說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濡養臟腑諸竅。脾胃損傷,氣血津液生化乏源,從而導致心之氣血虧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司,痰濁內生,從而與冠心病的發生有關。從心脾痰瘀相關論治的獲獎成果有3項。
“冠心病心脾證治研究”,基于鄧鐵濤教授心脾相關理論,對冠心病進行了從證候到治法、臨床及新藥開發的系列研究。該項成果,結合具體臨床實際和嶺南地域特色,提出冠心病病機為“心脾相關”“痰瘀相關”。認為廣東人體質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冠心病以氣虛痰濁型多見。脾氣虛在前,而后生痰致瘀;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脾胃運化失司,脾蘊生濕,聚濕成痰,痰濁上犯,阻滯胸陽,閉澀心脈則胸痹疼痛乃生。痰為先導,由痰致瘀,以痰為主。治療應當健脾化痰為主,佐以化瘀;化痰為先,祛瘀為輔[29]。在臟腑相關、臟腑辨證論治層面,對冠心病心絞痛的病機及證治進行了研究,明確了廣州地區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以心脾氣虛、痰瘀阻絡證為主的證型規律。將益氣健脾、化痰活血的調脾護心法,作為冠心病心絞痛的主要治法[30]。
“冠心病介入術患者證候規律及辨證治療的研究”,“通冠膠囊對冠心病介入術后作用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在“血瘀證”理論和“心脾相關”學術思想指導下,提出冠心病介入術后病機特點“本虛為主,兼有邪實”,以氣虛血瘀為主要病機;提出冠心病介入術后的治療,應以“益氣活血、祛瘀通脈”法為主[31]。通冠膠囊,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結合鄧鐵濤教授多年臨床經驗擬方而成。該藥由黃芪、丹參等藥物組成,方中藥簡而力宏,共收益氣活血、祛瘀通脈之功效,是“血瘀癥”理論和“心脾相關”學術思想的有機結合和具體體現[32-33]。
2.5 脾胃受損、痰濕阻滯說 脾主運化,若脾虛健運失職,則水濕停滯,聚而成痰,脾為生痰之源,脾胃與冠心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以調理脾胃為主治療冠心病的獲獎成果有2項。
“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經驗的繼承整理研究”,“調理脾胃法診療冠心病心絞痛方案的挖掘與應用”,這兩項成果對路志正教授調理脾胃治療冠心病的思想進行了挖掘與整理。路志正教授基于整體觀念,提出調理脾胃治療胸痹的理論。主要基于膳食結構、生活條件、生活節律等變化的原因,闡述了飲食失調損傷脾胃,發生胸痹的冠心病病因病機學說。認為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是胸痹發病的關鍵因素。其對胸痹的辨證,以虛實為綱,以虛為本,由虛致實,虛證辨其在氣在血,實證辨其屬濕屬痰。一般由虛而生痰蘊濕,痰濕阻滯血運不暢而化生瘀血。治療胸痹,要抓住根本。調理脾胃法是胸痹的治本之道。脾胃健旺則氣血化生,脾運一行則痰濕自化,瘀血消,脈道暢,胸陽展而痹窒除。其調理脾胃,主要運用健運中氣法、健脾滌痰法、醒脾化濕法,突出了中醫整體觀念,治病求本,辨證論治,調理后天之本以治療冠心病,療效較好[34-37]。
2.6 絡病說 冠心病與絡病學說相關成果2項。“中藥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研究”,“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的研究”,根據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規律及病機特點,創造性地將絡病理論引入冠心病心絞痛治療。提出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病機為:心氣虛乏,絡脈瘀血,絀急而痛。心絞痛不僅由于心之絡脈瘀滯不通而引起,還可因心之絡脈攣急、絀急而造成卒然不通而痛。這與現代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不僅因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引起,而且與近年正引起醫學界重視的冠脈痙攣學說(CAS)相吻合。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具有心痛陣作、久痛不止的特點,當屬中醫絡病[38]。通心絡膠囊選用益氣藥與蟲類通絡藥相配伍,益氣活血,通絡止痛,針對胸痹心痛心氣虛乏,血瘀絡阻證病機而設。在明顯緩解心絞痛,減少發作頻率,縮短發作持續時間,改善臨床癥狀的同時,心電圖亦有改善[39-40]。
《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指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心痛。”提示胸痹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陽微陰弦。現代中醫對冠心病的相關研究,基本沿用了古代胸痹的病因病機理論,但基于現代診治冠心病的臨床實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豐富和完善。近幾十年冠心病中醫臨床診療所取得的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關于冠心病的不同病因病機學說,闡發的角度各有側重,有強調正虛、邪實的差異,但本質認識上是基本一致的。
強調正虛者,突出了正氣在冠心病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如氣虛血瘀說、陽虛血瘀說。認為心之氣血陰陽虧虛,是冠心病發病的先決條件。冠心病病位在心,心主血脈,心氣血陰陽虧虛,則出現心脈瘀阻,癥見胸痹心痛。如陽虛血瘀說,強調心陽的作用,指出心陽虛衰,溫煦不足,影響肺、脾、腎等臟腑,導致脾陽虛衰,脾失運化;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腎陽不足,氣化無力,而水濕內停生痰;心陽不足,寒自內生,寒凝心脈而拘攣,寒邪痰濁瘀血上乘心位而發為胸痛。氣虛血瘀說,則從氣血關系出發,指出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而為瘀,瘀阻心脈而為胸痛。
另一方面,心之氣血陰陽盛衰可影響其他臟腑,其他臟腑的氣血陰陽盛衰也可影響及心而導致心之氣血陰陽的變化。鄧鐵濤教授的冠心病心脾痰瘀相關說,路志正教授對冠心病重視從脾胃論治,闡發了心與脾胃在冠心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冠心病病機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均認為冠心病發生應責之中焦脾胃,痰濁或瘀血都是因脾胃虛弱而產生的次級病因。
脾胃與心關系密切。在經脈關系上,脾胃與心經氣相通,脾胃的經脈別支、大絡、經筋聯系二臟;五行關系上,心屬火,脾胃屬土,二者為母子關系;氣化關系上,脾胃居于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全憑脾胃后天之本滋潤和濡養,心臟血脈中氣血之盈虧,實由脾之盛衰決定。因此,心肺雖居上焦,實賴脾胃之健運,脾胃為宗氣之源。若肥甘無度,饑飽不調,情志過極,勞逸過度,致使脾胃損傷,脾主運化,脾虛不運則濕濁中阻,積久生痰,濕濁上蘊胸中,則胸陽不展,痰濁上逆,阻滯血脈,則痹而不通。痰濁內阻,血行不暢而為瘀,此外,脾虛導致氣虛,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郁滯,均可導致血行不暢而為瘀。
鄧鐵濤、路志正教授關于冠心病病機觀點,均認為痰濁、瘀血并非胸痹之肇端,脾胃虛弱才是冠心病發病的根本。痰濁、瘀血本不自生,因正虛邪犯,然后才生痰成瘀。故治療冠心病,祛痰化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治病求本,治痰濕、瘀血形成之因,則應調理脾胃,治病求本,以防微杜漸。
血瘀學說、痰瘀互結說、瘀毒從化說、脈絡學說,側重從病因角度強調了瘀、痰、毒在冠心病發病中的作用。仔細分析這些觀點,其實也均從虛、實二端入手,指出心氣虛、心陽虛、心陰虛、心血虛是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內因,其他臟腑也可通過臟腑相互關系,與心臟相互影響,在冠心病發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均非單一強調邪實的一面,之所以強調血瘀、痰濁、瘀毒等邪盛因素,旨在引起臨床對其足夠重視。絡病學說,也從虛、實兩方面著眼,心氣虛,瘀血阻絡或脈絡虛滯,脈絡失養而攣急,均未拘執一端。
此外,關于冠心病病位,一說冠心病病位在心、心脈。所謂病位在心,既言實體解剖之心,同時也包含了中醫心之功能。另一說法是冠心病病位在心之絡脈,這是近年來沿用較多的一種說法。心之絡脈,即心之血脈,而不是心之經絡。心之血脈、心之絡脈即相當于現代醫學中冠狀動脈血管,二者并沒有本質不同或深淺部位上的差異,二者是不同理論構建中的不同說法,認為病位在心者,注重臟腑;認為病位在心之絡脈者,注重脈絡。
綜上所述,冠心病為本虛標實之證,病位在心、心脈,心之氣血陰陽虧虛為本,痰濁、血瘀、熱毒為標。痰濁、血瘀、熱毒致心脈不通或心脈失榮,則胸部疼痛。心與其他臟腑密切相關,相互影響,互生互克;肺、脾、腎、肝四臟氣血陰陽盛衰,可通過五臟五行關系影響心之氣血陰陽;同樣,心之氣血陰陽變化也可通過五行五臟作用于其他四臟;冠心病病位雖在心,但與五臟均有關。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標本互為因果,因虛可致實,因實可致虛。
[1]王階,何慶勇,馬長生,等.基于冠脈造影的冠心病冠脈病變與血瘀證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2):1074-1077.
[2]北京地區防治冠心病協作組.冠心2號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的初步報告[J].新醫藥學雜志,1972(1):29-32.
[3]陳可冀.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治療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5,3(1):9-12.
[4]徐浩,史大卓,陳可冀,等.芎芍膠囊預防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再狹窄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7):494-497.
[5]鹿小燕,史大卓,徐浩,等.芎芍膠囊干預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再狹窄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1):13-17.
[6]錢立平,曾雅儒,吳大文.益氣活血方藥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雜志,1989,30(6):25-26.
[7]廖家禎,劉嫻芳,宋崇順,等.中醫氣血理論指導冠心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86,1(1):40.
[8]朱伯卿,戴瑞鴻,查娟娟,等.氣血相關理論的研究補氣藥治療氣虛血瘀型心力衰竭[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6(2):75-78.
[9]朱伯卿,戴瑞鴻,王受益,等.補氣活血藥治療氣虛血瘀型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7(10):591-593.
[10]張軍平,趙廣榮,李欲來,等.氣虛血瘀型冠心病中醫證候學特征研究[J].天津中醫藥,2007,24(3):180.
[11]杜武勛,朱明丹,馮利民,等.芪參益氣滴丸干預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室重構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0,21(11):17.
[12]褚福永,王階,劉紅旭,等.不穩定型心絞痛冠脈介入期間中醫證候動態演變規律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3):627-630.
[13]翁心植,趙荔雍,陳鼎祺.抗心梗合劑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療效總結(摘要)[J].心肺血管病雜志,1982(1):5.
[14]陳鼎祺,翁心植,趙荔雍,等.益氣活血合劑結合西藥與單純西藥對急性心肌梗塞430例療效對比及實驗研究[J].醫學研究通訊,1984(9):20-21.
[15]梁軍.治療冠心病新藥復方丹參滴丸問世[J].解放軍醫學情報,1994,8(4):51.
[16]吳乃峰,閆希軍,梁軍.復方丹參滴丸的速效作用[J].中國藥房,1994,5(5):35.
[17]方顯明.益氣化痰通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4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研究,1995,11(4):11-12.
[18]方顯明.論五臟虛損與冠心病[J].廣西中醫藥,2010,33(3):28-29.
[19]杜蕊,楊關林.楊關林教授痰瘀論治冠心病經驗探析[A].//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次中醫藥防治老年病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中華中醫藥學會,2012:4.
[20]張明雪,曹洪欣,吳東寧,等.論“心陽虛”在冠心病發病中的作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12):2082-2086.
[21]張明雪,曹洪欣,吳東寧,等.論“心陽虛”在冠心病發病中的作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12):2082-2086.
[22]張問渠,陳可冀.芳香溫通治則與寬胸氣霧劑[J].福建中醫藥,1982,13(1):39-41.
[23]沈紹功.心痛氣霧劑治療胸痹心痛臨床速效觀察[J].中醫雜志,1986,27(3):27-29.
[24]呂國慶,戴瑞鴻,顧嘉韻,等.麝香保心丸在不穩定心絞痛治療中的作用[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7(7):405-406.
[25]史大卓,徐浩,殷惠軍,等.“瘀”、“毒”從化——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病機[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11):1105-1108.
[26]徐浩,史大卓,殷惠軍,等.“瘀毒致變”與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說的提出與臨床意義[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0):934-938.
[27]徐浩,曲丹,鄭峰,等.冠心病穩定期“瘀毒”臨床表征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2):125-129.
[28]彭立,許穎智,張光銀,等.四妙勇安湯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機制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2):287-292.
[29]趙益業,林曉忠,張敏州,等.鄧鐵濤教授以心脾相關學說診治冠心病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7,39(4):5-6.
[30]吳煥林,林曉忠,鄒旭.鄧鐵濤治療冠心病臨床經驗探析[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7(4):312-313.
[31]張敏州,王磊.鄧鐵濤教授論治冠心病介入術后病證的學術思想探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1):32-33.
[32]李健,張敏州,陳伯鈞,等.通冠膠囊對冠心病介入術后氣虛血瘀證患者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32-35.
[33]張敏州,王磊.鄧鐵濤教授論治冠心病介入術后病證的學術思想探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1):32-33.
[34]路志正.調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療中的運用[J].北京中醫,1988(2):5-7.
[35]高榮林,李連成,路志正.路志正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300例臨床觀察報告[J].中醫雜志,1996,37(10):606-607.
[36]武颯,李平,高榮林,等.路志正從脾胃論治胸痹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3):340-343.
[37]宋軍,路志正.路志正教授調理脾胃法治療胸痹的經驗[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8):1648-1650.
[38]吳以嶺.從絡病學說論治冠心病心絞痛[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4):71-74.
[39]徐貴成,高榮林,吳以嶺,等.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7):414-416.
[40]吳以嶺.中藥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實驗與臨床研究[A].//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建會20周年學術年會專輯(下)[C].中華中醫藥學會,1999:4.
(2014-10-21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Analysis on Pathogenesis The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 odern Chinese M ed icine——Literatures Based on National and M inisterial and Provincial Scientific Researches above Second Prize
Lu Hongrong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ories inmodern Chinesemedicine,the author researched the literatures o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winning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bove the second priz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efore2012.The results showed 33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149 related papers.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ory had a bigger development with representative views of blood stasis,blood stasis and toxin,phlegm and blood stasis,phlegm and blood stasis of sp leen,spleen and stomach relation,collateral disease,blood stasis included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Yang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phlegm and stasis of different types.Pathogenesis of various theories had different focus on asthenia of healthy qi,or asthenia of pathogenic factors,but their essence were consistent,and stress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asthenia healthy qiand asthenia pathogenic factor syndrom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Coronary heart disease;Pathogenesis theory;Study
R25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06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現代中醫學術創新的理論分析與總結(編號:2013CB5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