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齊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沿革與解析
鄭 齊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1)奠基:從《黃帝內經》成書到唐以前,中醫學對眼的解剖、生理、眼與臟腑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為診療理論框架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臨床實踐,積累了對眼病病因病機的認識與針灸、藥物治療的經驗。2)呈現:從唐至元末,《外臺秘要》以病統方的編寫體例,初具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雛形,宋代醫著的眼科部分多仿此例,在內容上不斷充實。3)豐富:元末至明代,出現了多種特色鮮明的診療理論框架,有內外障七十二證體系與七十二證體系之外的診療理論框架兩類,互有爭鳴。4)完善:清代,重在調整與充實元、明以來出現的理論框架,同時加強對于指導眼科診療一般性規律的提煉。
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沿革
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在眼病診治的臨床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是對眼科疾病因、機、證、治規律的理論闡述,是指導眼科診療實踐的法則。從某種程度上說,歷代眼科專著與綜合性醫著中的眼科專篇,皆是在整合之前眼科學術成就的基礎上,基于作者本身的學術理念對眼科診療理論的再次闡述。因此,解析代表性著作的理論框架與內涵,梳理眼科學術發展的脈絡,對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整體框架的研究與闡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討論如下。
從《黃帝內經》成書到唐以前,中醫眼科診療理論尚未成形,但對眼的解剖結構、眼與臟腑經絡的關系等已有不少相關認識,并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
1.1 基本理論的起源 集先秦醫學之大成的《黃帝內經》中,有關眼與眼病方面的基礎知識,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眼的解剖名稱方面。許多篇章提到了內眥、外眥、液道、白眼、黑眼、瞳子、目系、約束等解剖名稱,對眼的基本解剖結構有了初步認識。其二,眼的生理功能方面。《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靈樞·脈度》也說:“目和能辨五色矣”。另外,《靈樞·口問》還記載了淚道具有排泄淚液,潤滑眼球的功能。其三,在基礎理論方面,最重要的是,基于整體觀念,闡明眼目及眼內各個解剖部位與全身臟腑的關系。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靈樞·大惑論》的經典論述,可謂中醫眼科診療理論建構的基石。這些關系一旦明確,將臟腑辨證的規律和方法引入眼病的辨證治療領域,就成為可能。同時也為將五行生克規律引入眼科學領域奠定了基礎。就眼與臟腑的關系而言,《黃帝內經》主要認為肝開竅于目,并據此得出“肝受血而能視”“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等重要論斷。同時,《黃帝內經》中亦有“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的觀點。
1.2 診療實踐的積累 這一時期經過漫長的臨床實踐,在診療經驗方面有了一定積累,但理論提煉還不充分,尚停留在經驗總結層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病癥方面:《黃帝內經》各篇總共涉及了近40種病癥的記載,如目盲、目無所見、目不識人、目瞇、目不明、目妄見等等。又如,《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記載了38種眼目候,另有婦人、小兒眼目候的專門記載。
病因病機方面: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是首次以專篇討論眼病病候及病因病機的著作。在病因方面,指出眼病以風熱為先;在病機方面,基于《黃帝內經》肝開竅于目的相關理論,認為臟腑失和可致眼病,但以肝臟病機為主。這些論點為后世祛風清熱、清肝瀉火的治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開創了以病癥為構架,論述病因病機的體例,這對其后理論框架的表述方式有重要影響。
治療方面:這一時期,針刺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針灸甲乙經》中有30余穴在主治中提到眼病,包括今天常用于臨床的穴位,如攢竹、睛明、承泣、四白等,說明在針灸領域對眼病治療有一定探索。
藥物方面:《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以前所積累的藥學成就,在所載365種藥物中,涉及治療眼疾的達80余種,如決明子,“主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1]。這與當今對該藥的認識和使用亦較為接近。
從唐至元末這段歷史時期,是中醫眼科學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外臺秘要》在前人成就基礎上,開創了以病統方的編寫體例;有關眼科疾病的診治內容,已呈現出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雛形,宋代醫著的眼科部分多仿此例并予以完善。
2.1 《外臺秘要》的眼科診療理論框架雛形 《千金要方》記載的眼科病癥數目已達100余個,涵蓋了目赤類、目痛類、目癢類、目淚類、翳膜類、視昏類等多個類別,并提出了著名的眼病十九因。其收載的內服、外治方藥已達80余首,但該書未對病癥與方劑進行分類。而王燾則借鑒了《諸病源候論》以病統論的體例,開創了以病統方的編寫體例。他在《外臺秘要·卷二十一》中,將眼科病癥分為出血、眼暴腫痛、目赤痛、胎赤久赤、目暴卒赤、目癢、目中風腫、眼熱磣痛赤腫、眼暗、失明、青盲、雀目、目膚翳、暈翳、生膚息肉、目風淚出、瞇目、肝氣不足、肝實目痛等19類,其中的10類來自于《諸病源候論》,新增了眼暴赤腫、目暴卒赤等9種,但將《諸病源候論》中很有價值的目赤爛眥、目偏視等病癥刪去了,說明對眼病的認識還不夠全面與深入。
就每類病癥而言,如《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有相關病機論述,則引述之,然后再列出治療方劑,初步形成了“病癥——病機——方劑”的診療模式,可算歷史上第一個眼病診療理論框架的雛形。
2.2 宋代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發展 宋代產生了大量官修與私著的醫學著作,其中多有關于眼科的專篇或專論。《太平圣惠方》中已經記載了五輪辨證理論,宋代重視臟腑辨證的思想也影響著眼科學術。此期,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太平圣惠方》與《圣濟總錄》中的眼論部分。
2.2.1 《太平圣惠方》眼科診療理論框架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政府組織編寫的一部大型醫學典籍,是對北宋以前醫學發展的一次全面總結。該書卷三十二、卷三十三是眼科部分。卷三十二首列眼論與眼鉤刺針鐮法,論述了眼的功能、眼與臟腑氣血的關系、五輪辨證理論及外治法的要領,其下分列治眼赤、治眼風赤、治眼胎赤等21種病癥的方劑。卷三十三首列眼內障論與開內障眼論,論述了內障眼病的定義、病因病機、病程演變、癥候特點以及針撥內障的手術方法,其下列治眼內障、眼青盲等22種病癥的方劑。這種將眼科疾病分兩卷編排的模式,而卷三十三以內障為始、卷三十二多是外眼疾病,已暗含病癥分類之意。其所論病癥,在《諸病源候論》《外臺秘要》的基礎上,作了較多的合并與新增。該書開創總論與分論并列的形式,總論側重于理論闡釋,分論側重于病癥診療,這種形式也為后人所采用。
其診療框架的病癥部分:病因方面,非常注重外來邪氣、特別是風邪致病,尤其是風邪與熱邪、毒邪、痰飲夾雜為患,顯示了對《諸病源候論》病因的承接。病機主要以臟腑病機立論,實多責之肝膽肺心之實火、實熱,虛多責之肝氣虛、肝腎久虛、肝腎風虛等。其對眼病病機認識偏于實、熱。盡管該書的總論記載了五輪辨證理論,但在具體疾病的辨證中,尚無明顯應用,主要仍是確定病癥診斷,而后予以臟腑辨證,再疏方治療。很少有立法,仍是“病癥——病機——方藥”診療模式,但是病機與方藥之間關系較《外臺秘要》更為緊密。外治中包括點眼、洗眼、熱敷等,還重點記載了摩頂膏的使用。手術主要是針撥內障的手術方法,從術前準備直至術后調攝均有詳盡的記載。
2.2.2 《圣濟總錄》眼科診療理論框架 《圣濟總錄》專論眼科的文獻已達11卷,沿用《外臺》以病統方的編寫體例,共設58個病癥,其下討論病機與癥狀,再列方劑。58類病癥大多數與《太平圣惠方》相同,新增了目赤痛、目飛血赤脈等15個病癥,刪去了《太平圣惠方》中眼赤、卒生翳膜、熱毒攻眼3個病癥。從病癥的刪減來看,由于對病癥特點認識更為細致,才有了新增病癥。對原有失于籠統的“眼赤”病癥予以刪減。
其診療框架的病癥部分:病因基本沿襲了《太平圣惠方》的觀點,兩者共有的疾病,病因論述如出一轍。其新增病癥,如論目熱磣痛赤腫的病因,“若風熱搏于腑臟,毒氣乘肝,沖發于目”[2],亦是注重風熱之邪。另外,該書亦關注《太平圣惠方》未論及的風寒之邪。病機方面,注重臟腑病機的特點更加突出。在病癥中新設有肝實眼、肝虛眼、五臟風熱眼、目風寒眼等,顯示了其以病機來構架疾病種類的設想。對病機的闡發,也常援引《內經》,論述較為圓融。同時,增加了對虛、寒類眼病病機的關注。五輪辨證在該書沒有記載,也未見使用,主要是臟腑辨證。另外還有經絡辨證。內治法中,已經出現了明確的立法,如論目見黑花飛蠅,言“論曰腎水也,肝木也,木得水而盛,其理明矣,腎水既虛,肝無以滋養,故見于目者,……治宜以益腎水去肝風之劑”[2],已初步形成了“病癥——病機——立法——方藥”診療模式。外治法專篇中,論述了鉤割針鐮與熨烙的適應證及操作方法,手術法中未言及金針撥內障術。
在這一時期的診療理論框架中,唐代主要是以癥狀名稱來架構,疾病名稱不多,宋代疾病名稱漸多,所以筆者在前文多以“病癥”二字行文。說明隨著臨床實踐的豐富,對疾病規律的認識趨于深入。在辨治中,注重臟腑辨證的使用,因、機、證、治一線相貫的特點日益突出。
從元末至明代,是中醫眼科學術發展的全盛時期。這期間,不僅產生了許多眼科專著,綜合性著作中亦不乏詳實的眼科專論。由此,出現了許多特色鮮明的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筆者按其學術特點,以其是否采用內外障的病癥分類方式,分為如下兩類。
3.1 內外障體系及其發展 內外障體系,以病變部位和證候特點為依據,將眼病分為內障、外障兩大部分,其下再針對具體病癥討論辨治。從現存文獻來看,這種分類形式始見于《世醫得效方》,最為經典的應屬《秘傳眼科龍木論》,包括:內障23類疾病,外障49類疾病,共七十二證。從元末起,到清代《醫宗金鑒》為止,其間也經歷了多次的增刪修改。
3.1.1 內外障七十二證體系 七十二證的“證”字,是因《秘傳眼科龍木論》“眼科七十二證”之謂。細考其七十二證,絕大多數是疾病名稱,其“證”字在古代與“癥”是相通的,不是現代中醫學證候之意。該書的七十二證,內障有圓翳內障、冰翳內障等23類,病名中皆有內障二字;外障又有混睛、胬肉侵睛等49類,病名中皆有外障二字。每種疾病后,依次論其臨床表現、病機、治法、方藥。由于學術傳承的關系,該書盡管是明代的著作,但是其內容,一般認為保留了唐代《龍樹眼論》與《劉皓眼論準的歌》的內容,這使其理論較為古樸,比如在論圓翳內障病機時,“此是腦脂流下,肝風上沖”[3],這和明代同時期病機理論差異很大。筆者認為,其治療模式主要是辨病施治,強調手術療法,其所選方藥亦很難用金元以后的辨證論治思維去解讀。
3.1.2 內外障七十二證體系的發展 正是因為內外障七十二證體系在理論上的特殊性,所以明代也有很多醫家致力于改造這一體系,約有以下兩類。
其一,基本保留內外障七十二證的架構不變,但是對其理論闡述進行修改,使之接近于同時代的理論,以《明目至寶》《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為代表。如《秘傳眼科龍木論》論及天行赤眼一病,主要表述了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而《明目至寶》則言“天行赤眼是瘟邪”,“此乃是肝經受邪客熱也”[4]。《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則更明確指出:“天行赤眼是謂天氣流行,毒氣能傳于人。一人害眼,傳于一家,不拘大小,皆傳一遍”[5]。這些論述更貼近于明代病因病機理論,更易理解。這兩本著作對七十二證的方藥也做了很多修改,更加注重體現辨證論治的特點。
其二,就是保存內外障之名,但對其包含的疾病進行了調整,并進行補充,內障、外障成為其新的疾病構架中的兩類,實際上形成了新的診療理論框架,具代表性的就是《證治準繩》《審視瑤函》。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設有眼科專篇,內容包括總論與病癥兩部分。總論部分羅列歷代有關眼目的文獻,內容涵蓋眼之結構、眼與臟腑關系、眼病的陰陽氣血病機、診目痛方法、眼病常用治法、針刺禁忌、五輪八廓理論、開導法、點服藥法、鉤割針烙法等內容,基本上可視為指導眼科診療的一般性理論。但是內容并不很條理,各部分詳略不一。病癥部分,將眼科病癥分為目痛、目赤等41大類,前所論內障與外障亦是其中兩類,每一大類之下再設若干病癥,總數達到空前的170余種。每一大類病癥,先引述歷代對其病因、病機、治法的一般性認識,再敘述該類內具體病癥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等內容。此框架勝在其整合與包容,內容翔實,但是其將癥狀與疾病混編一處,本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亦算為數癥,病癥的構架失之于過泛。
《審視瑤函》,明末傅仁宇編著,又名《眼科大全》,公元1644年刊行。該書主要仿照《證治準繩》的編排體例,纂輯歷代眼科文獻,結合本人臨床經驗而成。全書共7卷。卷首、卷一、卷二以及卷六病癥之后的內容,相當于總論。內容涵蓋五輪八廓理論、眼之結構、眼病的病因病機、診法、辨證、用藥宜忌、點服藥注意事項、鉤割針烙禁忌、針灸穴位與常見眼病的針法、點眼法與外用藥的制備方法等諸多方面,比較全面地匯集了指導眼科診療的一般性理論。卷三、卷四、卷五、卷六主要為眼科病癥。亦是按照《證治準繩》的編排方式,將眼科病癥分為目痛、目赤等23個大類,每類下又分列數癥,計108癥。每癥先以詩歌概括,再撰文描述癥狀、病變特點、病因病機、預后轉歸等,再列處方數個,供選擇使用。其對病因病機的闡發并不是十分充分,病機與方藥之間也多無立法相貫,基本屬于辨病施治或對癥治療。但是傅氏本人是經驗比較豐富的眼科醫生,多數眼科病癥描述確切而具體,所選方藥多較為實用。
3.2 內外障體系之外的眼科診療理論框架 在內外障體系之外,還有兩類:一是《原機啟微》以病因病機架構的診療理論框架,二是《銀海精微》的診療理論框架。
3.2.1 《原機啟微》以病因病機架構的診療理論框架
《原機啟微》為元代倪維德撰,分兩卷。該書的診療理論框架是以病因病機來架構的,這在眼科著作中是獨有的。該書將眼病按病因病機分為18類,包括:風熱不制、七情五賊勞役饑飽、奇經客邪、為物所傷、傷寒愈后、亡血過血、斑疹余毒、深疳為害等8類病因;淫熱反克、血為邪盛凝而不行、氣為怒傷散而不聚、血氣不分混而遂結、熱積必潰、陽衰不能抗陰、陰弱不能配陽、心火乘金水衰反制、內急外弛、強陽摶實陰等10類病機。書中雖然對病因病機沒有進一步加以分類,但病因涉及感受外邪、內傷飲食、勞役、七情、外傷、他病延及等方面,病機涉及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等多方面。
病癥部分,以病機立論,而后詳細闡發病機的演變,將其歸結為一個或一組病癥,然后選定方劑。如論及亡血過多之病,先結合歷代論述得出“目之為血所養者明矣”[6],“血亡目病”的結論,然后推及“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后崩漏亡之過多”[6]的病因,最后歸結為“其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視,羞明癮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因為酸疼”[7]等一組病癥。這種理論框架,其實是突出強調病機的重要性,因、機、證、治的順序并沒有變,辨證論治的特色很鮮明。
3.2.2 《銀海精微》的診療理論框架 《銀海精微》托名孫思邈著,一般認為是元明交際的著作。全書體量不大,但內容精良。總論部分,包括上卷開始部分對五輪八廓的論述,以及下卷病癥之后的幾篇論文,涵蓋了五輪八廓理論、診法、辨證、外治法、針撥內障法、眼科常用中藥藥性、辨證用藥規律等內容。這部分內容,不僅僅是堆砌資料,而是實用性、規律性很強的內容。特別是其診法部分,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眼科診察的次序與注意事項。如該書指出:“凡看眼法,先審瞳人神光,次看風輪,再察白仁,四辨胞瞼二眥。”[7]其次是對眼部各部位的診察,包括瞳神、黑睛、白睛、胞瞼、兩眥各處的癥狀體征。最后是對痛癢、眵淚、翳膜等臨床表現的鑒別診斷。比如其對流淚的辨識,“冷淚,不赤不痛,無翳無膜,凡早起迎風有淚,或至秋迎風有淚,其淚自出,病在肝也。熱淚,如糊粘下與上瞼皮,有紅有腫,眼罔不見日,夜見燈火淚涌出,病在心也。眵淚,如糊粘兩眼弦,赤腫生胬肉,病在肺也”[7]。這些描述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實踐意義很強。應該說這部著作已經初步建構了眼科診法理論的基本框架。
該書仿照《圣濟總錄》,以80種病癥架構其眼科診療理論框架,并沒有對病癥進行分類。在病癥中,與《秘傳眼科龍木論》相同者有46種,基本上將原書中外障眼病全部收入,余下34種有的見于唐宋書中,有的為其獨創。每個病癥,依次敘述臨床表現、病因病機、立法疏方。多再以問答的形式,重點強調病因病機與治法。每證還輔以插圖的形式,說明疾病的表現。其對病癥的病因,描述得很具體;對病機的闡發,善用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說明其臟腑病機;辨證方法既有臟腑辨證,也有五輪辨證;立法不多,但病機與方劑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治療上多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對外治法的應用,敘述得很細致。本書的診療理論框架,因、機、證、治一線相貫,辨證論治特色鮮明。
元末至明代的兩大類診療理論框架,也代表了兩種不同診療模式、不同學術理念的爭鳴,其根源在學術傳承不同。七十二證體系,如前所論,理論內容可追溯到唐代亡佚的《龍木論》,其形成發展與印度醫學有一定關系,體現了中醫學對域外醫學的改造與同化。而七十二證體系之外的診療理論框架,多是中醫學本體在眼科領域的延伸與拓展。二者在爭鳴中,相互融合與借鑒,推動著中醫眼科學術的發展。
清代,就診療理論框架而言,并沒有出現新的架構形式,重在對原有理論框架的調整與充實,同時加強對于指導眼科診療一般性規律的提煉,使這些規律上升為較為系統的理論。
4.1 對原有理論框架的繼承與改進 如前所論,明代主要是兩大類診療理論框架同時并存,至清代,這兩類皆有傳承,亦皆有改進。
繼承內外障體系的,是《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該書還是宗法《秘傳眼科龍木論》,將七十二證作了改動和補充:內障中刪去肝虛目暗內障,增加了五風變內障,把原書列為外障的瞳神干缺調為內障,共24個病癥;外障中去掉了起坐生花,增加了瞼生痰核,共48個病癥;在內外障之外,又補遺了能近怯遠、能遠怯近、瞳神散大、瞳神縮小、干澀昏花、白眼痛、女子逆經、經行目痛、妊娠目病、產后病目等10個病癥。共計82個病癥。該書將《秘傳眼科龍木論》所論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等內容,以歌訣的形式表述,便于記誦。另外對原書各病癥的主治方劑,也結合臨床實踐的發展,做了很多修正。
內外障體系之外的框架結構,具有代表性的是《目經大成》。其作者黃庭鏡抨擊《審視瑤函》“系抄匯成書、疵弊多端”[8],對于纂輯的編著方式十分不屑,給自己的著作厘定了“上卷立論、中卷考癥、下卷類方”的體例。上卷、下卷以及中卷開始的十二因的部分,可視為總論,相當于指導眼科診療的一般性理論。內容廣泛,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對于眼科病因理論的總結和理論架構,二是對眼科方劑的分類,下文詳及。病癥部分,立81個病癥,又單列一似因非癥,收入了怕熱羞明等8個癥狀。筆者認為其診療理論的架構仿照《銀海精微》,不進行疾病的分類,但對眼科疾病的認識確實有獨到之處。81個病癥,基本上均是病名,有些為其獨創,如冰壺秋月、劍橫秋水等。單列出似因非癥一節,也顯示了他對疾病與癥狀的區分。他將《秘傳眼科龍木論》中圓翳內障、冰翳內障、滑翳內障、澀翳內障等,本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歸結為一個疾病——內障,這是十分難得的。
4.2 指導眼科診療的一般性理論的總結 縱觀歷代眼科專著,其診療理論既包括對具體疾病因機證治的論述,還有一部分內容,則為總論,涉及眼與臟腑氣血經絡的關系、共有的病因病機、診法辨證規律、治法總結、方劑分類匯總等等,筆者稱之為指導眼科疾病診療的一般性理論。但著作不一、作者的學術見解不同,這部分內容在體量、編排、觀點上有很大差異。有些著作多是堆砌、羅列,缺少理論提升。
清代的眼科著作則比較重視這部分理論的構建,最為代表是顧錫的《銀海指南》。它與之前所有眼科著作不同之處是,沒有對具體病癥治療的理論內容,卻有醫案一卷,其他三卷則全是相當于其他著作總論部分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涉及五輪八廓理論、病因(六氣、七情)、病機(臟腑主病、氣病、血病、痰病、食病、郁病、兼癥)、診法(辨舌、辨脈)、治法(用方法、用藥法)、方劑(湯丸、點藥)等6個方面。尤其是病因、病機這兩個方面,內容充實、對眼科疾病的針對性強、且有獨特的觀點,對今天不無借鑒意義。
另外《目經大成》在這方面理論建構中也頗具貢獻,筆者認為有三點:其一是對眼科病因理論的構架,提出了風、寒、暑、濕、厥郁、毒、瘧、胎產、痘疹、疳積、因他、無因而因等十二因之說。其二是仿照景岳八陣分類法,對眼科方劑進行了歸類。其三是對金針撥障術的術前準備、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術后護理等進了詳細的論述,為歷代之最。
以上,筆者梳理了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發展歷程,對歷代主要診療理論框架的因、機、證、治特點進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僅是考察了在中醫眼科學術發展歷程中,業已形成診療理論框架的主要醫學著作,旨在研究其框架結構、展示其傳承脈絡、彰顯其學術特色,為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的構建,提供借鑒與依據。而在漫長的中醫學發展歷程中,還有許多醫著,盡管沒有形成診療理論框架,但在某一部分,會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與貢獻。這雖不是本文考察的對象,但對于中醫眼科診療理論框架結構的研究,同樣意義重大,值得深入探索。總之,中醫眼科學術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能力所限、時間所迫,不當之處,懇請同道批評指正。
[1]尚志鈞校注.神農本草經校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14.
[2]趙佶等編.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1246,1299.
[3]接傳紅,高健生整理.秘傳眼科龍木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
[4]不著撰人.魏淳,張智軍點校.明目至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05.
[5]袁學淵編纂.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4:127.
[6]倪維德撰著.薛己校補.原機啟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12.
[7](舊題)孫思邈輯.銀海精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76,98.
[8]黃庭鏡著.李懷芝,郭君雙,鄭金生整理.目經大成·凡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
(2014-10-21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常州市盛輝藥業有限公司
常州市盛輝藥業有限公司,環境整潔、優美,專業研發、生產新型外用貼劑,已通過國家GMP認證,公司從進料、工藝、設備、檢驗各方面皆嚴格按照GMP規范生產。
通過長期的投入及不斷的研究、改良和創新,公司產品的有效性、速效性、安全性、舒適性、外觀質量等,全面提升到新的高度,徹底改變了傳統橡膠膏劑低檔的形象,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和支持。
常州市盛輝藥業有限公司是2005版藥典貼膏劑制劑通則的提報單位,也是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中關于“中藥外治法橡膠膏劑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的課題承接單位,產品廣銷于國內外市場。
地址: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工業集中區;郵編:213002;電話:0519-86570531、86570533;傳真:0519-86570532;E-mail:master@parsd-tw.com;Web:www.parsd.net。
(王炳岐)
《世界中醫藥雜志》英文刊(WJTCM)征稿
《世界中醫藥雜志》英文刊(WorldJournal 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JTCM)是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的國際化中醫藥英文期刊,將建立起溝通東西方醫學交流的橋梁,主要內容聚焦于中醫藥領域的現代科研成果和尖端技術在中醫藥研究中的運用包括中藥現代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臨床研究、針灸研究(具體內容見下文)。為保證并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WJTCM注重組稿策劃,以全新的視角特邀中醫藥界專家及國際學者為期刊撰稿,以促進期刊的快速發展。鑒于您在中醫藥領域已取得的杰出成就,現誠邀您在百忙之中不吝賜稿!
借鑒國際先進辦刊經驗,WJTCM執行嚴格的國際同行評審,采用湯森路透旗下國際先進的投審稿系統ScholarOneManuscripts,現已完成創刊前期工作,將于2014年11月正式在官方網站(www.wjtcm.org)進行網絡優先出版,屆時歡迎訪問網站,免費閱讀、下載最新論文。
宗旨與范圍(Aim&Scope):向全世界的醫生和生物醫藥研究者介紹中醫、中藥、針灸的臨床療效、作用機理,為解決復雜性疾病和疑難病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措施。欄目按內容設置如下:1)中藥現代研究(中藥材、炮制理論;藥性理論、配伍理論、中藥的安全性;中藥和復方的藥理、藥效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2)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科學內涵和生物學基礎);3)中醫臨床研究(病與證候、中醫藥安全性、療效評價、循證系統評價);4)針灸研究(針灸效應機制、經穴特異性、腧穴配伍、針灸臨床療效評價)。
WJTCM僅接受英文稿件,具體要求請查看網站(www.wjtcm.org)。
電子郵箱:wjtcmoffice@vip.126.com,電話:010-58239055,聯系人:徐暉(13811604556)、張文婷
在線投稿:http://mc03.manuscriptcentral. com/wjtcm,網站:www.wjtcm.org
Evolution and Analysi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ory Framew or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hthalmology
Zheng Qi
(TCM Basic Theory Institut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700,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ory framewor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hthalmology has gone through four phases:1)Foundation:From the time when Huang Di Nei Jing waswritten to Tang Dynasty,TCM established s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2)Presentation:From Ta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Wai TaiMi Yao established the embryonic form of this framework,medicalworks constantly enriched this framework in Song Dynasty.3)Abundance:From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to Ming Dynasty,many distinctive framework had been established.Therewere two typesof framework:system of seventytwo syndromes and frame works outside of this system.4)Improvementand perfection:The framework of Yuan and Ming Dynasty had been ad justed and enriched,general rules had been abstracted guiding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phthalmology in Qing Dynasty.
Chinese traditional ophthalm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ory Framework;Evolution
R276.7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07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編號:2013CB5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