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春 華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100029)
專題——中醫理論的邏輯語言心理學省思
關于辨證求因認知進路推理模式的研究
賈 春 華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100029)
目的:在認知科學背景下探尋辨證求因認知進路的推理模式。方法:首先回顧中醫的核心理論——辨證論治的研究出現的思維轉向,揭示認知科學語境下類比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說明的推理在科學發現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進而分析辨證求因認知進路的邏輯結構,比較“取象比類與類比、隱喻”“司外揣內與溯因推理”“審證求因目的與最佳說明推理”的異同。結果:辨證求因認知進路中的思維結構與邏輯學所言類比/隱喻、溯因、最佳說明推理相通或相容。結論:從中醫理論的總體特性來看,辨證求因蘊含類比/隱喻推理;從中醫認識疾病的方法上來看,辨證求因蘊含溯因推理;從推理與說明先后的角度看,辨證求因蘊含最佳說明推理。可以從類比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說明的推理的角度,展現辨證求因認知進路推理結構。
辨證求因;辨證論治;類比/隱喻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說明的推理
辨證求因亦稱審證求因,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綜合、推求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而為疾病治療提供依據。辨證求因是中醫探究病因病機的主要方法,頗具中醫學特色,以致有研究者[1]稱其為“一個西方醫學視野之外的病因認識方法”。從思維科學的視角看,辨證求因是一種逆向的邏輯思維,是一種由果析因之法,其將臨床表現作為結果,進而由此結果推論出產生此現象的原因——病因;從認知科學的立場看,辨證是一個動態認知的心理進程,它需要對所獲信息進行加工,而在此信息加工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且至為關鍵的環節就是“推理”。從邏輯學的立場來說,辨證求因具有一種基于科學發現的邏輯特征,是一種動態認知邏輯。本研究將以推理為切入點,應用類比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說明的推理來揭示辨證求因認知進程中,中醫學家是如何使用這些推理方法發現、說明中醫病因病機的?辨證求因認知進程的推理結構如何?其推理的有效性及所獲病因病機的真實性應得什么樣的辯護?
“辨證求因”著眼于臨床表現,通過對癥狀體征的綜合分析——“辨證”以明確病因。辨證是對疾病“證候”的判斷,嚴格地講,“辨證求因”的“因”既包括了病因,同時又蘊含了病因與機體的相互作用,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邢玉瑞[2]教授認為由于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中醫原創思維與健康狀態辨識方法體系研究”的啟動,中醫思維的研究較之以往更為活躍,主要聚焦于中醫原創思維模式、中醫象思維及臨床思維研究等方面。在中醫學界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醫的核心理論——辨證論治的研究出現了思維轉向,即由研究中醫如何進行證候客觀化、規范化轉向了辨證論治是如何思維的問題。王永炎[3]院士及研究團隊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其言:由研究中醫辨證論治轉向研究辨證論治的思維是近幾年中醫研究領域的一個方向,尤其是在方法學方面有一定的進展,值得中醫學者關注。王永炎院士認為中醫辨證論治思維的研究方法具有原創性,其代表性有取象運數、變易求和、整體思維及模糊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直覺性思維、想象性思維等其他方法。其特點主要包括相關性、動態性、模糊性、涌現性及直覺、體悟;重時間而輕空間;往復循環;中醫思維的通識性等。王琦[4-7]教授對中醫原創思維模式有深入的研究,認為中醫原創思維模式是中國傳統醫學認識自然生命現象、解決醫療實踐問題的特有的思維方式,其內涵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的整體思維模式,即中醫學的“象數觀——形神觀——一元觀”。取象運數即象數思維,是以司外揣內、多維視角、定性定量、旁推比類為特點,以象數結合、以象為主、以數為用、歸納演繹為主要內涵的思維方式。中醫取象的思維過程分為活體取象——取象測藏——據象類推三個階段。
中醫象思維的研究,可謂近年來中醫乃至中國傳統思維研究的熱點。丁然[8]等認為中醫“象”的思維方式注重體驗、直覺和悟性,這種思維方式是立體的、混沌的、意象的和體驗的,其特色主要體現在生命的精神層面、功能層面、整體層面和動態層面。孫文君[9]等對中醫象數思維特點的分析認為,象數的表征模式為以實為本,以象為喻,實象結合;以象為體,以數為用,象數結合。邢玉瑞[10]認為中醫學具有特色鮮明的思維方法體系,具體而言是基于日常生活世界認識人體生命規律、解決人類健康問題。以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為認識論基礎,以“關系”為認識的邏輯起點,以整體性為根本特征,以“象”或具象性概念為思維要素,以模式推理為主要方法,重視直覺體悟、富有辯證思維特點,追求天人、形神和諧的方法系統。
辨證論治研究的另一走向是在認知科學背景下的探索,賈春華[11-14]及研究團隊從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認知邏輯學的視角對辨證論治展開了多方位多層面的探究。
認知科學是迄今為止學科交叉和融合最為復雜的一門擴展性學科,認知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哲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等的存在離不開邏輯學和心理學的因素,類比推理、溯因推理、最佳說明的推理對于這幾門基礎學科的影響舉足輕重。
2.1 類比(隱喻)推理與科學發明 類比是認知的核心。類比的融貫性依賴于結構一致性、語義相似性和認知目的性。類比是一種高級的感知能力,它就是一種隱喻。著名認知科學家萊考夫則斷言“抽象概念大都是隱喻的”,并將這一論斷視為認知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經驗證據表明,類比是認知過程的一種映射操作,它從一個特殊的個體向另一個特殊的個體傳輸信息和意義,它受到信息表達秩序的影響,而這種秩序正是在人們的經驗和心理、知識和信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認知科學建立以后,類比推理及相應的隱喻方法受到高度重視,被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認知方式”[15]。
2.2 溯因推理——因認知科學的創建而復興 一個多世紀前,皮爾斯就指出:溯因推理是一個形成解釋性假設的過程。它是唯一一種能夠引入新觀念的邏輯操作。但其閃光的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科學哲學家漢森(N.R.Hanson)在《發現的模式》中,以開普勒發現行星橢圓形運動軌道的推理過程為案例,全面展示了皮爾斯所說的溯因推理過程,溯因推理在新觀念的產生和科學發現中的價值才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識[16]。1966年,英國認知心理學家沃森(P.C.Wason)所做的著名實驗對溯因推理產生起死回生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認知科學的建立則峰回路轉,使溯因推理的發展漸入佳境[15]。1987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上,溯因推理被列為世界性的攻關課題。
眾多學者[17-18]認為:溯因推理是一個獨立的推理類型。被譽為科學發現的邏輯,科學發現的本質上乃是新假說的產生、選擇、修正、接受和解釋的邏輯過程,其邏輯機制正是皮爾士與漢森等所倡導的溯因推理。溯因推理的研究現狀國外關于溯因推理的文獻很多。而隨著溯因推理在邏輯學、科學哲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地位的提高,其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19]。21世紀,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對于人類心智之謎的開啟,國外學者更加意識到溯因推理的重要性,并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我國學者關于溯因推理的研究亦異彩紛呈,研究者[20]多從不同立場論述了溯因推理的重要性,并就21世紀認知科學的發展以及在該領域的不斷深入和擴展,提出了溯因推理在認知邏輯和心理邏輯上的重要意義,探討了溯因推理的心理邏輯特征,分析了溯因推理在科學發現和認知中的作用。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和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深化,人們對于人類心智的研究和探索更需要這種推理方式的融入。
2.3 最佳說明的推理——一個溯因推理的拓展 最佳說明的推理是一種依據假說給證據的說明程度來確定假說合理性的推理。“最佳說明的推理”(以下簡稱IBE)這一具體術語首先由吉爾伯特·哈曼提出,利普頓(P.Lipton)在哈曼的基礎上出版了《最佳說明推理》(1991年初版,2004年再版)。該書中對IBE進行了詳細和深入的研究,并發展和改進了IBE思想。就IBE的名稱來看,它涉及“說明”和“推理”這兩個概念。在認知活動中,人們常會依據推理來形成有關事物的新觀念,并對事物為何就是這個樣子進行說明。推理是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說明則表明了世界中的東西是什么樣子以及之所以這樣的原因。在推理與說明的關系上,一般認為,推理優先于說明。而按照IBE的觀點,說明則被看成是優先于推理的。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依據說明來推理,依據假說給證據的說明程度,來確定假說的合理性。這樣,最終推理就會在“最佳說明”這一狀態下進行,推理的合理有賴于對資料或證據的說明狀態。IBE是一種獨特的邏輯推理模式,因為它堅持“假說給證據以說明,證據給假說以確證”的推理原則。從而在形式上體現出某種“良性的”循環。IBE以某個已知的結果為出發點來確定與其相關的說明,因而又可稱為“尋求最佳說明的推理”。推理的合理性就在于它的最佳說明性[21]。國內有關最佳說明的推理的展開,郭貴春教授及研究團隊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利普頓《最佳說明推理》第2版于2004年出版后,郭貴春、王贊航隨即將其譯為中文,于2007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榮小雪、趙江波[22]依據最佳說明推理對產褥熱病原發現的方法論模型進行了研究,并將溯因和最佳說明推理加以比較。從邏輯的角度看,最佳說明推理是改進了的溯因推理,是溯因推理的精致化,但從獲得知識的過程來看,溯因推理標示了產生理論的過程,而最佳說明推理關注的更多的是理論的評價,兩種推理類型涉及的是此過程的完全不同的階段。從方法論模型角度看,溯因模型中,溯因僅僅是科學研究的第一階段,通過溯因推理探究者得到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似真的潛在說明,它只相當于最佳說明推理中一開始就給定的候選說明性假說中的一個,而后這個假說要通過演繹和歸納的證實。而最佳說明推理模型在于對最佳說明的發現和其真理性的辯護。
從科學探究機理看,溯因模型中假說的產生和辯護是分開的,而最佳說明推理中候選假說和要解釋的數據通常是給定的;溯因的目的在第一階段的探究過程,即最佳說明的發現過程,而最佳說明推理不太關注最佳說明的發現過程,更多的集中在最佳說明是真的推理過程,其意在于爭辯在什么條件下推理是有效的。最佳說明推理在對溯因推理精致化的同時,其模型的重心卻轉向了競爭。理解說明的時候,除了鑒別競爭假說的說明的優點外,還基于對形如“為什么是P而不是Q”的問題的回答闡明了因果說明和比較說明[22]。
侯旎、頓新國[23]認為:利普頓原創性的對比性因果說明模型和說明的潛在理解力標準,在科學假說或理論評價方法論上具有重要影響。對于最佳說明推理的研究亦不乏質疑之聲,黃翔[24]認為:利普頓的最佳說明推理建立在區分實際說明和潛力說明的基礎上,這使得推理結果不是一個在前提的支持下更可能為真的說明,而是一個與推理的可靠性無關的最可愛的潛力說明。
3.1 “取象比類”與類比、隱喻 《黃帝內經》中多處明確提到“比類”一詞,《素問·示從容論》:“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素問·示從容論》:“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素問·征四失論》:“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由此可見傳統中醫認知人體生理病理的重要方式是取象比類。這種方法我們將其稱之為“中國式的隱喻”。它是一種隱喻認知,即以一事物來認識說明另一事物,其推理模式是一種推類。因此我們可以應用隱喻或類比的邏輯推理來研究刻畫它。
3.2 “司外揣內”與溯因推理 中醫學“司外揣內”推理方法應用的前提是——“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這樣的人是不僅存在于醫學領域,《管子·地數》亦有類似的記述,其言:“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每一種病邪都有獨特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可以表現為相應的癥狀和體征。對于那些因歷史條件限制不能直接觀測的病邪,中醫唯有通過臨床表現分析來推測病因,即由臨床表現這一結果來判斷疾病產生的病因病機。這是一個由果析因的方法,審證求因的過程就是一個溯因的過程,從推理模式上來說無疑屬于溯因推理。溯因推理是一種典型的心理邏輯.在溯因推理中,經驗、直覺、信念、情緒、知識、記憶等心理因素都會對溯因過程及假設的提出產生影響。
3.3 審證求因目的與最佳說明推理 理論是指人們關于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任何一種理論必備的就是這一理論對事實的解釋性。“說明”是科學涉及的一個重要概念。科學的成功不僅表現在它對新現象的發現上,同時還在于它能給所討論的現象以說明[21]。從本質上看,科學的進步就是通過對自然給出更好的說明而得以實現的。漢森在《發現的模式》中曾指出:科學家“所致力的工作是從被解釋項到解釋項”的追溯,它既不是演繹性的,也不是歸納性的。這里的所謂“被解釋項”,就是科學家們認為需要加以說明的現象,而“解釋項”則是能夠因果地推出被解釋項的某個命題。在中醫辨證求因認知進路的推理的過程中是以說明為先導的,也就是說我們要說明這個病證為什么發生,同時還要說明此病證的病因病機為什么是A而不是B?這樣的一個推理過程與最佳說明推理頗多相似之處。即理解說明的時候,他除了鑒別競爭假說的說明的優點外,還基于對形如“為什么是P而不是Q”的問題的回答闡明了因果說明和比較說明。
通過以上對中醫思維、辨證論治、類比/隱喻、溯因、最佳說明推理研究現狀的回顧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辨證求因認知進路的推理模式研究已經是呼之欲出了,認知科學的興起與發展與辨證論治認知、思維學研究的轉向,已然是“不期而遇”;“取象比類與類比、隱喻”“司外揣內與溯因推理”“中醫理論與最佳說明推理”的對比,讓我們看到辨證求因認知進路中的思維與現代類比/隱喻、溯因、最佳說明推理的相通與相容,“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可能是此情此景的真實寫照。或有問者:既然辨證求因已經用了2 000年,我們依然照著用不就行了嗎?其實不然,其一、中醫學界更多的是在不明確這些推理的機制下使用“取象比類”“司外揣內”方法的,鮮有探求其推理機制者,此種現象可以說是“拿著金碗要飯吃”,多數人并不清楚“辨證求因”的方法論價值;其二、就其推理形式的精致程度而言“取象比類”“司外揣內”與不如類比/隱喻、溯因推理、最佳說明推理刻畫的精致,更何況辨證求因認知進路中的推理又非單一的類比/隱喻、溯因推理、最佳說明推理應用,它們是捆綁在一起應用的,需要知道它們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從中醫理論的總體特性來看,辨證求因蘊含類比推理;從中醫認識疾病的方法上來看,辨證求因蘊含溯因推理;從推理與說明先后的角度看,辨證求因蘊含最佳說明推理。
我們曾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反復強調“中醫學語言是一種基于隱喻認知的語言;中醫學邏輯是一種旨在發現而不重證明的邏輯。”“中醫學理論首先是一種關于解釋的理論,解釋的理論應該是一種基于隱喻認知的理論。”在中醫學界已經應用了近2 000年的“取象比類”“辨證求因”的認知人體生理病理方法不正是那種基于科學發現的邏輯嗎?然而中醫學這種認知人體生理病理方法并沒有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甚至可以說沒有享受到公正的待遇。認知科學的蓬勃發展,辨證論治的研究轉向,迫切需要我們揭示辨證求因認知進路推理的推理模式。
我們覺得現在應該是還辨證求因“合法身份”、展現辨證求因認知進路推理結構的時機了!
[1]李如輝,王靜波.辨證求因——一個西方醫學視野之外的病因認識方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7,19(3):292.
[2]邢玉瑞.中醫思維方法研究述評[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1):1-4.
[3]王永炎,蓋國忠,陳仁波.中醫辨證論治思維的研究方法與發展方向[J].環球中醫藥,2014,7(1):1-5.
[4]王琦.關于中醫原創思維模式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3):160-164.
[5]王琦.中醫原創思維模式的提出與論證[J].中醫雜志,2012,53(6):458-460.
[6]王琦.取象運數的象數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2):410-411.
[7]王琦.形神一體的形神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3):652-654.
[8]丁然,焦宏官.中醫“象”的特點[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10):150-151.
[9]孫文君,楊振寧.中醫象數思維特點與表征模式[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7):6-8.
[10]邢玉瑞.關于中醫原創思維方法體系的初步研究[J].中醫雜志,2012,53(1):8-11.
[11]賈春華,谷浩榮,郭瑨.中醫語言之吁請——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中醫病因病機語言隱喻特征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8):1713-1714.
[12]賈春華.一種以身體經驗感知為基礎形成的理論——以“六淫”中的風為例分析中醫病因的隱喻特征[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1):47-51.
[13]賈春華.一個以“水”為始源域的中醫概念隱喻的認知系統[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3):164-168.
[14]賈春華.基于隱喻認知的中醫語言研究綱領[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5):293-296.
[15]蔡曙山.科學發現的心理邏輯模型[J].科學通報,2013,58(34):3530-3543.
[16]徐慈華,李恒威.溯因推理與科學隱喻[J].哲學研究,2009,7:94-99.
[17]張學立.回溯推理—一種獨立的推理類型[J].貴州社會科學,1998,151(1):57-59.
[18]雷良.科學發現的本質及其邏輯機制的再發現[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7):18-25.
[19]王東浩.溯因推理在人機交互中的作用[J].未來與發展,2013,2: 37-40.
[20]張學立,王東浩.論溯因推理的義理特征及其應用[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2):1-7.
[21]王航贊,王涌米.最佳說明的推理及其科學實在論辯護[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28(3):34-41.
[22]榮小雪,趙江波.產褥熱病原發現的方法論模型研究[J].科學文化評論,2011,8(4):66-79.
[23]侯旎,頓新國.利普頓最佳說明推理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25(11):31-35.
[24]黃翔.里普頓的最佳說明推理及其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4(7):1-5.
(2014-09-25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Research on the Inference Model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Jia Chunhua
(Preclinical Medicine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inferencemodel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cience.Methods:Firstly,reviewed analogic reasoning,abduction and inference by bestexplanation in the contextof cognitive science,reviewed the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which is the core theory of TCM.Secondly,analyzed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nmad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Qu Lei Bi Xiang and analogy ormetaphor,between SiWaiChuaiNeiand abduction,between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s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inference by best explanation.Results:There are similarities or compatibilities between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s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ogic/metaphorical reasoning,abduction and inference by best explanation.Conclusion:The process of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s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ntains analogic or metaphorical reasoning,abduction from methodology of TCM's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s,aswell as best explanation,which reveal the inference structur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eeking the Cause of Diseases fro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Analogic or Metaphorical Reasoning;Abduction;Inference by Best Explanation
R228;R22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173464):“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認知心理學研究與動態認知邏輯刻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373770)具身心智視域下的中醫五行概念隱喻的認知心理語言邏輯研究
作者介紹:賈春華(1961—),男,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認知科學的張仲景方證理論體系研究,中醫元理論研究,E-mail:Jiachunhua1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