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行業論壇上看到一個帖子:李嘉誠投資1.8億港元的人造蛋黃醬即將于6月13日在香港發售。據稱,該產品與真正的雞蛋有相同營養價值、但膽固醇較低,而價格只是雞蛋的一半。但是,下邊跟帖的畜牧同仁紛紛吐槽:李嘉誠是老糊涂了,1.8億要打水漂了…...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在營養和口感等方面“人造蛋”肯定不能和天然雞蛋媲美。盡管大家觀點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統一的:不看好“人造蛋”的市場前景,所以根本不會擔心“人造蛋”有一天會代替天然雞蛋,對畜牧行業造成影響。
再來看美國海蘭公司一位中國區高管在回應“人造蛋”問題時的說法:兩個人都吃飯…一個一輩子吃糠咽菜的人不就是過去的東亞病夫嗎?看看現在的中國人…消費更多的蛋、奶和肉,過去人的健康水平能與現代人比嗎……讓腦滿腸肥的人去吃苜蓿草吧,它是牛的最好飼料……蛋雞永遠會有人養,雞蛋永遠會有人吃……這位高管的話讓我想起了鼎盛時期的諾基亞面對蘋果崛起的態度:一個一摔就碎的手機怎么可能做大,我們的一個訂貨會就比它一年的銷量還高……后來怎樣了呢?結果不言而喻。那么,我們農牧行業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諾基亞?
在今年的“畜博會”上有一個企業打出了巨型條幅:未來已來。而這句看似嘩眾取寵的口號其實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現狀,只是我們行業中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清醒的意識到。那么,農牧行業的“未來”究竟是個什么樣子?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搭上“未來”這艘船,讓自己發展的更好?
首先,對于行業內的新生事物不要急著否定。在我國,農業是一個相對落后的行業,大部分從業者的思維固化是不能否定的事實。所以,在面對一個新生事物的時候“不屑”是很正常的的反應。但是,社會的發展并不會因為我們的不屑而停止。當一件新事物產生的時候,我們不妨看看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過去我們認為沒有人會上網買飼料,認為網絡是問題、發貨是問題、信任是問題……但是,今天這些都不再是問題了,因為農民上網已經是很平常的事,物流公司幫我們解決了發貨問題,企業已經做到了誠信,網上買飼料變得順理成章了。農牧行業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當周圍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都源于我們周圍的環境,在我們否定它之前,不妨先看看產生它的社會。
學會與人合作。正如以上所說,農牧行業不會孤立存在,農牧行業的發展會受社會影響,所以我們也要學會借鑒/借助社會力量。資源整合是當前社會的普遍現象,農牧行業也正是如此。養殖企業與屠宰企業聯合,飼料企業與動保企業聯合等在業內屢見不鮮。但是,當新希望六和與京東合作構建農牧行業電商的時候,當金融市場進入豬場的時候,我們發現原來合作不僅存在于農牧行業內部,當我們的心胸變得更加寬闊,我們的市場就會變得更大,同時也讓農牧行業可以走的更快、更遠。
融入消費者。農牧行業是一個大眾產業,為人們提供每天所需的肉、蛋、奶,所以誰能的融入我們的終端消費者——大眾,誰就能把握好未來的市場。舉個大膽的例子:回到“人造蛋”的問題,當80后、90后成為我們的消費主體,口感已經不再是他們對食物的第一要求,方便、快捷是成為選擇畜產品的一大理由的時候,對于不太會“把蛋清和蛋黃分開”的他們來說,“人造蛋”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到時候再看李嘉誠今天的這筆投資,是不是會感慨老人家多么有先見之明。
“未來”就像倉央嘉措的那首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在趨勢面前,所有人都應該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