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 宮桂芬

禽業是一個涉及4 000多萬養殖場(戶),7 000多萬從業人員,關乎1.30億人生計的民生行業。在滿足居民動物蛋白需求,保證主要畜禽產品穩定供給,促進農民增收以及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 肉雞養殖全面虧損。2013年,我國禽業受人感染H7N9流感影響(人患病,禽遭殃;禽無病,人恐慌!),損失嚴重。肉雞行業效益非常差,處于虧損狀態。分品種來看,黃羽肉雞行業的虧損幅度要大于白羽肉雞行業。 禽肉價格大幅下降:黃羽肉毛雞價格下降7.40%,白羽肉毛雞價格下降3.82%。
2.禽蛋及禽肉產量減少。主要家禽品種生產萎縮,禽蛋及禽肉產量減少。協會測算,2013年,雞蛋產量2 223萬噸,同比下降8.70%;禽肉產量2 305.27萬噸,同比下降4.59%。
3.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產業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危及長遠發展。一方面,受人感染H7N9流感影響,居民禽產品消費信心下降,需求減少,另一方面,蛋種雞、肉種雞、種鴨等產能過剩,種禽利用率降低,有的禽種甚至不足50%。
4.禽產品貿易困難增加。禽業仍是畜牧業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需放緩的情況下,禽產品的對外貿易繼續增長。但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美國凍雞爪再次沖擊國內市場,主要出口市場面臨瓜分等多種因素影響,2013年,禽產品貿易順差為9.64億美元,同比下降了8.91%。
1. 我國禽產品貿易的總體情況。禽產品貿易在畜產品貿易中的地位:近年來,我國禽蛋、禽肉等禽類產品的貿易量額占畜產品貿易量額的比重變化不大。2013年,禽類產品貿易量占畜產品貿易總量的15.25%;禽類產品貿易額占畜產品貿易總額的11.93%。2013年畜產品貿易逆差129.87億美元,比2012年增加了45.11億美元,增幅為53.23%,其中,禽類產品貿易實現順差9.64億美元。2013年禽產品貿易順差減少及其原因:2013年,禽類產品貿易雖仍能實現順差,但順差金額同比下降了8.91%。由于雞及相關產品占禽類貿易的絕對份額,所以禽類產品貿易順差、逆差與否,主要取決于雞及相關產品,尤其是看與美國貿易的狀況。除美國外,巴西作為世界主要的雞肉出口國對我國禽類產品貿易平衡也起重要影響。2013年禽類產品貿易順差的減少,主要就是由雞及相關產品進口增加、出口減少所導致的。
2. 雞肉及相關產品的貿易情況。涉及到雞及相關產品的進口,我國主要進口“凍品”,其他產品的進口數量很少。2013年,我國進口凍的雞及相關產品共54.80萬噸,9.35億美元,進口金額占雞及相關產品進口總額的94.83%。近幾年來,雞及相關產品的出口數量及出口金額變動幅度均不大。2013年,我國雞肉相關產品出口數量43.06萬噸,出口金額16.03億美元。雞及相關產品的出口,主要以出口日本的熟制雞肉或調理品為主。
2012年禽肉人均占有量為13.50 kg/人,比2011年增加了0.80 kg/人。農村居民禽類產品人均消費量為4.50 kg/人,與2011年的水平持平。
長期來看,我國肉類消費結構的改變主要體現為,禽肉和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的增加,對豬肉和牛羊肉形成了替代之勢。2010年,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為20.90%,2011-2012年,該比重分別上升了0.60及0.20個百分點。
2013年,受人感染H7N9流感影響,居民禽產品消費意愿下降。以白羽肉雞為例,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雞肉終端市場總體恢復率僅為80%,12月下旬則進一步低至約只有60%。
1.種雞存欄下降。祖代種雞存欄五年來首次出現下降,父母代總存欄量同比下降超過10%,中小規模的父母代場,尤其是東北地區中小規模的父母代場,大量退出行業。各主產區父母代場提前淘汰父母代種雞的現象非常普遍,一般在40~50周提前淘汰,保守估計,僅此一項導致的父母代種雞利用率降低了20%。龍頭企業方面,除華東地區以外的企業父母代種雞的量壓縮不大,但這部分企業首先是放慢了原定的擴產計劃。
2.種雛雞、商品雛雞銷售困難,波動劇烈,種雞場虧損嚴重。父母代雛雞銷售困難貫穿于2013全年,祖代場虧損十分嚴重,資金壓力巨大。商品代雛雞銷量減少,價格長時間嚴重低于成本。散戶要么退出,要么轉成合同戶,企業所產商品代雛雞主要供應合同戶或自養,外銷量較少。2013年全國商品代白羽肉雛雞的推算銷售量約47.77億只,同比減少了4.27%。實際上,由于部分雛雞銷毀,實際進入養殖環節的雛雞量可能達不到這一規模。
3.毛雞社會收購價未及成本水平,商品肉雞養殖虧損。山東、遼寧等白羽肉雞主產區的毛雞價格顯示,在大量散戶退出,雞源供應減少的情況下,2013年,毛雞年平均價格為8.60元/kg,仍未及成本9元/kg,商品肉雞養殖虧損。
4.雞產品虧損,價格下降,庫存增加。消費終端好轉的速度很慢,很多集團客戶,包括學校、航空運輸等禽肉消費的意愿一直很差。相對來講,之前疫情較為嚴重的華東地區恢復更為緩慢。另據市場調研機構提供的“雞肉市場消費指數”顯示,雞肉終端市場在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總體恢復率為80%。
雞肉出口方面,除了日韓等主要出口市場加強了對我產品的檢驗外,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出口數量及出口金額變動幅度均不大。不過往年在出口旺季的漲價,今年并未出現。但是大多數龍頭企業表示,即便有了出口業務的盈利,也難以彌補國內市場的虧損。
1.預計2014年的祖代雛雞引種量將少于2013年引種規模。但由于2013年引種過多,將導致2014年父母代雛雞必然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對整個產業鏈上從危機中恢復元氣形成價格阻力。
2.預計2014年祖代種雞,父母代種雞的存欄將處于歷史較高水平。監測企業父母代存欄將繼續延續前兩年的整體水平。
3.2014上半年,肉雞行情不被看好。主要原因在于,受H7N9影響,居民對禽肉消費意愿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屠宰場消化積壓庫存也需要一段時間。另外,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工業企業及一般服務業用工需求下降,尤其是農民工流動減少,豬價在2014年第一季度持續下跌等,也是需要考慮在內的影響因素。
4.2014下半年,肉雞行情可回暖。根據農業部全國480個農村集貿市場畜產品和飼料價格定點監測數據顯示,至4月第一周,仔豬價格連續30周下跌,活豬價格連續16周下跌。受豬價持續下跌影響,2014年第一季度生豬養殖戶虧損嚴重,散戶加速推出,能繁母豬存欄同比降幅明顯。預計下半年,豬價有可能進入上漲周期,由于豬肉價格與肉雞行情關系比較密切,在豬價的帶動下,肉雞行情有可能出現加速好轉。
1.肉類消費增幅或放緩 行業不宜過快發展。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的推進,未來我國肉類消費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但幅度會放緩。進一步考慮禽肉占肉類消費的比重,我們看到:過去十年來,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始終徘徊在20%左右(2013年21%)。2000-2013年,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只上升了1.20個百分點。可見,禽肉占肉類消費比重增加的速度并不是很快。而且,一些負面報道不利于禽肉消費進一步增加。
因此,白羽肉雞產業乃至整個畜牧業現在還在非常浮躁的熱衷于到處建大項目,擴大產能,對產業未來發展不是一件好事。
2. 消費者急需行業知識普及和引導教育。肉雞行業屬于新興行業,由于白羽肉雞是我國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其品種特點和飼養方式與中國農村家養土雞完全不同,中國絕大多數消費者不知道肉雞育種知識,不了解肉雞45 d出欄的正常性,不清楚雞肉的營養根據。消費者對雞肉及其制成品仍然停留在傳統消費模式的概念中,對于肉雞產業化、科學化養殖所知甚少。因此,“肉雞有激素”、“怪雞論”的傳言才會甚囂塵上,嚴重地影響了雞肉的市場消費。
3.急需與大眾媒體溝通,進行科學和理性宣傳。現在的白羽肉雞產業對于媒體來說,也是相當陌生的產業。我們行業自身平時就缺乏與大眾媒體的互動,沒有借助媒體這個渠道提升行業透明度;缺乏與消費者的互動,沒有與消費者建立起互信機制。因此在災難事件面前,行業嚴重缺乏危機公關和對媒體的溝通宣傳,更沒有集體發聲的平臺。
4.肉雞行業重要性被低估。肉雞行業重要性被低估,不能反映出本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肉雞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統計公開數據中肉雞卻尚未列入名錄當中。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白羽肉雞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行業重要性被忽視,其重要地位還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5.行業盲目擴張,產銷失衡。近些年來,中國白羽肉雞產業發展迅速。但快速的發展并沒有帶來行業的繁榮。相反地,行業市場信息、消費狀況、生產能力不透明,造成企業盲目投資擴張,過度的生產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產銷失衡。2012年下半年的“速生雞”、2013-2014年“H7N9流感”事件影響,消費者消費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市場需求量降低,雞肉庫存量暴增,雞肉產品價格極度下滑。白羽肉雞產業跌入谷底。
1.制定中國白羽肉雞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白羽肉雞行業,需改變以往各自企業只顧獨自埋頭發展,導致盲目擴張和惡性競爭的老路。應組織專項調研,對肉雞產業5年、10年甚至20年發展戰略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規劃,使各龍頭企業對發展前景、速度、規模、方向等形成統一認識。
2.促進科學宣傳,積極引導健康消費,積極維護產業合法權益。行業需主動與大眾媒體互動,借助媒體的平臺長期而持續地宣傳,提高產業的公眾透明度,強化廣大消費者對我們這個產業的感知。建立危機公關機制,在有損害行業利益的不實言論時及時做出反應,維護行業正面形象,保護產業不因輿論而受傷。通過設立參觀基地或教育基地的方式,長期而持續地進行白羽肉雞相關科普知識的宣傳,使消費者對白羽肉雞產業有科學、客觀而真實的了解。
3.大力促進出口,反對走私,規范進口。積極要求國家通過談判促使他國向我國開放市場,改變歧視性做法。促進我國雞肉出口,提高在市場占有率。同時積極與政府部門溝通,堅決禁止雞類產品走私,對歧視我國出口產品和依靠不公平競爭進入我國市場的產品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保障、救濟性措施,積極規范進口。
4.進一步細化規模化及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做好產業發展區域布局。何為規模化,何為標準化,目前的界定比較模糊,未來應出臺更為清晰的認證標準和評價體系,以指導行業未來發展。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在肉雞規模化發展界定方面建議將白羽肉雞年出欄5萬只以上,黃羽肉雞年出欄3萬只以上,作為規模化界定新標準,這部分養殖場戶已經成為我國肉雞生產主體。
5.家禽行業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密切,建議行業從業者密切關注宏觀經濟運行及中央政策導向。家禽行業涉及4 000多萬養殖場戶,為全國13億人民供應禽產品,與宏觀經濟關系密切。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會直接影響到禽產品的消費,需要行業從業者密切關注,以調節生產規模,做出合理發展規劃。
(六、七觀點,引自協會副會長佘峰在“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白羽肉雞聯盟”成立大會上的報告《抵御風險、化解危機、同心協力推動中國白羽肉雞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