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 萬輝
(東北林業大學材料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6)
旅游景觀是旅游活動形成的載體,是旅游業發展的依托,又是人類社會傳播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工具。
旅游景觀設計是景觀設計學與多學科交叉的一個專項設計學科,旅游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設計學、市場學、消費行為學、生態學等多方面的因素,從整個旅游景區的主題出發,根據旅游者的旅游消費與審美需求進行景觀設計立意和構思、有序安排景觀要素及合理設計景觀格局,通過旅游功能分區和分地段景觀設計等手段,對景觀加以控制、維護和管理,最終實現旅游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景觀設計要滿足安全性、主題性、體驗性、生態性、舒適性、地域性的要求。
民族旅游,就是人們以觀賞、領略、感悟、探索民族文化、民族社區甚至民族共同體為目的的旅行和暫時逗留中所進行的物質與精神活動的總和。民族旅游可以理解為借助一定的民族事象而開展的各項旅游活動。它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族事象和民族內容為旅游載體,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讓游客參與其中,給游客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基礎吸引物,同時也是民族旅游景觀要展現的主題。
民族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由民族共同體一致認同,經歷世世代代的傳承得以存留,是至今仍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范式、價值體系和社會認知標準,體現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古今創造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物質文化有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精神文化有語言、文學、宗教、科學、風俗、藝術、哲學、節日和傳統等等。
優秀的民族文化是該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不但要加以整理和總結,而且要加以繼承和發揚。
旅游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民族旅游的開發,使部分瀕臨消亡或已經消亡的民族文化得以復興,強化了當地民族的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感,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本地民族自覺傳播、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又由于民族文化產生了經濟效益,促使本地民族積極保護與創新本民族文化。
1)鄂倫春族民族概況。
鄂倫春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共8 196人,人口數目位于中國56個民族中第51位,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
建國前,整個鄂倫春族仍居住在大小興安嶺的密林中過著游獵生活,以打獵為主,捕魚、采集作補充;居住在用樺樹皮或狍皮圍裹的圓錐形木桿屋“斜仁柱”里,以“烏力楞”血緣家庭組成“穆昆”氏族;穿戴狍皮衣,使用樺樹皮制成的餐具和器皿。鄂倫春民族的狩獵生產方式,是我國北方許多消失的狩獵民族的典型代表,是狩獵文明的活化石。
鄂倫春族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創造狩獵文化、樺樹皮文化、獸皮文化、薩滿信仰等極其豐富的森林狩獵文明,形成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鄂倫春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尤其是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后,鄂倫春族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5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成立鄂倫春自治旗。1953年~1958年走出山林,下山定居。定居改變了鄂倫春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實施禁獵,正式結束了鄂倫春族長期以來的狩獵生活。
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了傳統文化的衰退和消失。
2)項目建設背景和定位。
(4)平面直角坐標公式使用不同。高斯投影平面直角坐標系在我國x坐標為正,為了避免y坐標出現負值,在y坐標上統一加上500 000 m,公式為:
為提升傳統節日“篝火節”的品位,打造精品民族旅游產品,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進一步振奮鄂倫春民族精神,提升鄂倫春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也為紀念鄂倫春自治旗成立55周年,紀念鄂倫春民族與東北抗聯并肩作戰的光輝業績,讓獨具特色的鄂倫春民族文化世代相傳,實現文化與經濟發展互動,促進社會進步。2006年,經自治旗政府研究決定建設一個集傳承鄂倫春民族歷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節日慶祝、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篝火節場地。
3)項目分析。
“庫圖爾其”鄂倫春語為“有福氣的地方、吉祥寶地”之意。
該廣場始建于2006年7月,位于鄂倫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鎮西北角,它北距大祥瑞寺2 km,西距嘎仙洞5 km,南距團結抗戰紀念碑、民俗村各0.5 km和1 km。與民俗村、噶仙湖共同構成阿里河旅游景點鏈中的核心環節。
廣場整體為一大一小兩個相交的圓形,占地面積4萬m2。整體地面配以青灰色大理石,飾以棕紅色云卷紋、火焰紋以及植物組合圖案,從空中鳥瞰,恰似鄂倫春民族工藝中樺皮簍的盒蓋,精巧別致。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時,整個篝火節永久性場地猶如七彩祥云托起熊熊升騰的篝火。
廣場建有5座鄂倫春民族“仙人柱”式浮雕墻及9個雕有蛇神、風神、鷹神等圖案的漢白玉圖騰柱。整個場地創意的構思生動形象地展現了鄂倫春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樺皮文化、狩獵文化,是鄂倫春民族標志性景觀工程。
南四北五威嚴聳立的九根漢白玉石柱上用青銅鑄件鑲嵌著鄂倫春民族信仰崇拜的圖騰。向西望去,沿九級臺階拾階而上,是5座象征鄂倫春古老民居的仙人柱浮雕墻,墻的正反兩面也都雕刻著他們信奉的神偶,展現著鄂倫春民族昨天的歷史,今天的奮斗和對未來的憧憬。
廣場中心放置了一個帶有民族裝飾圖案的篝火盆。篝火節時,在中心會場的中央將燃放一堆最大的篝火,供領導來賓和德高望重的族人起舞歡歌。在臺階的外側,依次燃放八堆篝火,供游人歌舞娛樂。
“仙人柱”浮雕墻兩側放置的是鄂倫春民族中古老的傳說阿尼冉神像群。塑像兩側各有一盞不熄的神燈。
這座篝火節永久性場地與紀念碑場地,是按天圓地方的思路設計;這九根圖騰玉柱與五面浮雕墻與宗教文化的九五之尊說法相合;那九層臺階與佛教九層天的意境相通。尤其九根玉柱上既像古代武士的頭盔,又頗似游牧民族氈房的柱冠,說明這里曾是中華民族歷史“幽靜的后院”,又是北方民族秣兵厲馬逐鹿中原的發祥地。
1)結合傳統生態理念進行合理選址。鄂倫春族離不開大山,離不開森林,離不開河流,鄂倫春族特有的文化離不開獨特的環境背景。因此,項目依山傍水,就勢而建,既表現了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生態理念,也符合旅游景觀的生態性原則。
2)傳統信仰文化的應用。以敬畏為核心觀念的生態意識是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叭f物有靈”是鄂倫春族薩滿教的核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精靈崇拜。廣場上的圖騰柱展現了鄂倫春族的圖騰崇拜、“仙人柱”浮雕墻展現了自然崇拜、浮雕墻兩側的祖先崇拜都在景觀設計中得以體現。在景觀設計中突出其文化的獨特特征對于民族文化主題的展現極其重要。
3)樺樹皮文化的應用。廣場鋪裝和整體構圖采用了鄂倫春獨具特色的樺樹皮文化元素,有效的將傳統樺樹皮器具的形制和圖案應用于現代景觀廣場鋪裝設計,既滿足了廣場的使用要求,又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
4)民族歷史變遷的應用。對于民族的發展、變遷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采用了浮雕壁畫的形式予以表現,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已經遠離和消失的生活情景。
5)傳統圖案的應用。圖騰柱上分別為蛇神、鷹、鳥神、雷神、日月神、熊、鹿神、狐、虎神圖騰圖案?!跋扇酥备〉駢Ψ謩e是山神、天神、火神、祖先神、飼馬神傳統圖案。圖騰柱的柱頭、底座;浮雕墻的底邊;廣場的鋪磚圖案分別都是傳統云卷紋、水波紋、幾何紋、花草紋等的應用。傳統圖案與現代景觀的完美結合,使得景觀服務于現代生活的同時,恰當的展示了民族的文化與歷史。
6)傳統建筑的應用。
對于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仙人柱”采用了歸納,變形的處理手法,并與浮雕進行了結合,在廣場設計中既滿足了篝火節環境的塑造又對經典的民族物質文化元素加以了有效的表現。
旅游景觀設計尤其是民族旅游景觀設計只有做到根據主題深入地挖掘、提煉民族文化元素,并選擇恰當的表現方法,因地制宜,使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旅游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