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曰良
實施三大水源工程為濟南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水資源保障
濟南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 張曰良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濟南市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日益突出,保持泉水常年持續噴涌的壓力較大。為此根據濟南實際,實施水源連通、水源涵養、水源置換三大工程,對于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泉群持續噴涌,對于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1 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濟南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泉城,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38 mm,水資源總量17.48 m3,可利用量11.56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290 m3,不足全國的1/7。2012年全市用水總量17.53億m3,5.97億m3的用水缺口主要靠調引黃河水等客水來解決。預計到2020年全市總人口將達到840萬人左右,用水總量將達到21億m3左右,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三大水源工程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在南部山區涵養水源,增加水資源可利用量。
1.2 保持泉水常年持續噴涌的重要舉措
目前,濟南市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發展階段,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量的持續增加與保持泉水常年持續噴涌的矛盾極為突出,面臨著供水與保泉的雙重壓力。2012年,全市農業用水量達11.15億m3,占總用水量63.58%;工業用水量達2.52億m3,占總用水量14.36%,工農業生產用的地下水總量達6.69億m3,占總用水量48.93%,比重較大,嚴重影響了泉群噴涌。特別是每年春灌季節泉域補給區的3.87萬hm2農田灌溉因使用大量的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急劇下降。為此,通過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可以實現用黃河水、河道水等地表水取代地下水。另外,濟南市的大型工業企業濟鋼、黃臺電廠、煉油廠等,由于生產需要,每年要使用大量地下水,自2008年東聯供水工程建成后,這些大型企業已經陸續使用“黃河水”替代“地下水”,但受到黃河水水量限制,實施水源置換工程,可實現五水統籌使用,以有效保護地下水。
1.3 構建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濟南市水生態環境雖較以往有所改善,但區域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河流生態用水不足,水環境污染嚴重。城區以外的河流大部分為山洪性季節河流,汛期排洪,平時基本無水。市區內因污水收集系統不完善,污水處理率偏低,河流污染嚴重,生態用水不足。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可為南部山區和城區帶來豐沛的水源,補充河道和湖泊用水,實現泉群持續噴涌,使區內主要河流四季不斷流,從而提升河道水生態景觀,以彰顯泉城特色。
2.1 水源連通工程
該工程以“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濟南大水網建設為依托,以現有河流渠道為輸水載體,以水庫為調蓄中樞,通過建設連通工程和控制性樞紐工程,完善配套工程,實現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等多水源聯合調度。
1)田山灌區與濟平干渠連通工程。通過田山引黃泵站,在田山灌區沉沙池與南水北調濟平干渠相交處新建連通工程,在南水北調非輸水期相機利用濟平干渠為玉清湖水庫和小清河補水,提高濟南市區供水保證率和供水水質。
2)玉清湖引水工程。從濟平干渠引用長江水以及引田山灌區的黃河水,經玉清湖水庫調蓄工程,提高玉清湖水庫的供水保證率和供水水質。
3)玉符河臥虎山水庫調水工程。利用加壓泵站和輸水管道將黃河水、長江水調至臥虎山水庫,提高臥虎山水庫供水保障能力。
4)北店子輸水工程。利用北店子引黃閘引水,玉清湖沉沙池沉沙,新建睦里閘至宋莊閘輸水管道,通過臘山分洪道輸水至興濟河,滿足臘山分洪道、玉符河等生態用水需求。
5)五庫連通工程。改造現有臥虎山水庫供水線路,向南郊水廠供水,利用錦繡川水庫向分水嶺水廠及興隆、漿水泉、龍泉湖供水,同時向興濟河、全福河等河流和8處泉域強滲漏帶補水。
6)狼貓山水庫輸水工程。利用現有狼貓山水庫至雪山水廠管線,以狼貓山水庫為水源,狼貓山水庫與大辛河連通,將狼貓山水庫的水調入大辛河,向小漢峪溝、龍脊河等河道補水。
2.2 水源涵養工程
該工程主要加強濟南市南部山區水源涵養與水環境保護。濟南市南部山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是濟南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市區泉水的補給區和水源地。該功能區給濟南泉域地下水每年的補充量在1.88~2.25億m3,是泉城特色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城區的天然生態屏障,在保持區域生態環境平衡、減輕洪澇等自然災害、確保全市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重點對839 km2核心區域,以水源保護為前提,進行植樹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實施清潔小流域、生態河道治理等工程,建立綜合防治和立體開發體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促進項目區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使自然資源特別是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著力提高流域綜合防治水平和水源涵養能力。重點實施錦陽川、錦繡川、錦云川綜合整治工程、玉符河綜合整治工程。目前,已經實施了大佛峪、土屋峪等一批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000多平方公里。
2.3 水源置換工程
該工程主要在泉域補給區內建設高標準農田,不斷提高農田水利設施保障水平;加快建設東聯供水工程,充分利用客水水源,為東部大型工業企業用水提供地表水水源保障。
1)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在農業生產方面,根據地形、水源、作物種植機構等資源條件,泉域補給區劃分為玉符河現代農業示范區、三川流域經濟作物試驗區、沿黃高標準農田功能區等3大片區,總面積3.87萬hm2,其中新建2.2萬hm2,完善提升1.67萬hm2。計劃到2015年,在泉域補給區內實施以引黃、引庫、引河等地表水為主置換灌溉水源,減少地下水開采,置換地下水用于保泉和市民飲用。同時發展噴灌、滴灌、微灌等現代高效節水灌溉,建成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實現地下水灌溉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由現狀62%減少到30%,地表水灌溉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比例由38%提高至70%,井灌區減少灌溉機井5 100多眼,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8提高至0.68。該工程于2013年開工建設,已建成“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1.33萬hm2。
2)東聯供水工程。該工程利用黃河水、地表水以及南水北調的長江水作為水源,向東部地區工業企業提供工業生產用水,置換出優質地下水供給市區居民生活及保泉所用,解決地下水超采帶來的問題,緩解東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東聯供水工程自2007-09開工建設,設計供水量每天24.4萬t。目前,已經完成一期濟鋼供水工程、二期黃臺電廠供水工程,日供水量12萬t。下一步將進行濟南煉油廠、東區水廠等供水工程的建設。
濟南市規劃實施的三大水源工程既是解決現實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緊迫要求,也是保障城市供水的長遠戰略任務。工程全面建成后,將實現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規水多水源聯合調度,年最大調水量3億m3,構筑起互聯互通、相互調節、相互補充的水網工程體系;有效地減少泉域區地下水開采,恢復地下水采補平衡,保持泉群持續噴涌;有效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項目區農民收入,保障區域糧食安全;改善區域自然環境,調節田間小氣候,美化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充分發揮水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多種功能,從而加快形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現代水利發展新格局,實現“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的總體目標。
(責任編輯 趙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