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鄭永華,曹岳陽
(1.濟南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山東濟南 250014;2.濟南市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東濟南 250000)
濟南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與問題
張宇1,鄭永華2,曹岳陽2
(1.濟南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山東濟南 250014;2.濟南市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山東濟南 250000)
簡述了濟南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以來取得的初步成效,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濟南市;水生態文明;措施;成效
自2012-10濟南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以來,通過進行重點建設北部濕地風貌區、中部城市泉水景觀區和南部生態保護區,構建完善的水生態文明4大體系(水管理體系、水供用體系、水生態體系和水文化體系),形成“一核、兩帶、三區、六廊、九點”的總體生態格局,促使全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得到確立和落實,安全集約的水供用與防災體系、“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的健康的水生態與環境系統、先進特色的泉城水文化體系得到建立,形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格局,重點泉域泉水持續噴涌得到保障,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水生態文明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全市人民群眾水生態文明意識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1.1 主要措施
1)完善規章制度、健全組織機構。在濟南市“六城聯創”工作領導小組架構下,成立了由水利局、環保局、市政公用局等市直單位組成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創建中的組織、協調等工作。辦公室下設綜合組、項目組、督導考核組,明確各組職責,完善宣傳報道、信息報送、督導檢查等規章制度。形成了各部門分工明確、工作協調、共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局面。
2)高標準、高要求規劃建設工作。濟南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水科院聯合編制完成《濟南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確定了建設任務和目標。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組織全市10個縣(市)區和高新區編制完成了各轄區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以及小清河濕地風貌區水生態建設規劃報告、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河道治理規劃等多項規劃,為濟南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3)建立有效的政策資金保障機制。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資金支持,用足用好國家、省級支持政策,發揮市本級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應,拓寬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市四大投資集團的投融資平臺作用,玉符河等重點河道,華山湖、北湖、小清河源頭(濟西)等湖泊濕地分別由市四大投資集團進行土地熟化、運作實施。初步建立起以政府引導、地方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
4)全面落實責任,嚴格考核督導。將《實施方案》確定的任務和目標進一步細化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科學設置目標責任體系、考核評價體系,將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考核結果納入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評體系,同時定期開展聯合督查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各縣(市)區開展了富有特色的建設工作,市直相關單位逐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落實任務目標,有效整合資源,形成了“項目有支撐、資金有保障、推進有力度、文化有特色、成效有提升”的良好局面。
5)強化宣傳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制定了宣傳工作方案,明確了宣傳重點和宣傳形式,落實了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利用每年“3.22世界水日”,通過設置展板、發放傳單、組織投票等方式,開展了多項大型宣傳活動;組織“泉城環保世紀行”、“保護河湖水生態、共建文明美家園”等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活動;編制水生態文明建設教育讀本;積極協調中國水利報、大眾日報、濟南廣播電臺、舜網等多家媒體,對全市開展的水源連通、河道整治、截污治污、生態景觀等水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分別進行了系列報道,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顯著增強了市民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1.2 初步成效
自2013-01以來,濟南市開展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頒布實施《濟南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逐步完善水法規體系,進一步確立和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各行業用水效率,初步形成“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水資源配置格局;改善河湖濕地水生態系統質量狀況,水功能區達標率明顯提高;積極開展水科學技術研究,傳承與創新特色水文化,成功舉辦首屆“泉水文化節”,長清湖、繡源河晉升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趵突泉實現11年連續噴涌;全社會水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加深,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4-07底,全市實施水生態、水供用、水管理、水文化等各類項目工程200余項,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50億元。
2.1 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部分相關單位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內容的理解領會不足,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工作內容單一和敷衍應付等問題。認為水生態文明建設僅僅是水利等少數幾個部門的工作,而沒有看到其全面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硬件”建設工作力度大,“軟件”建設工作力度較小。
2)資金籌措困難。水生態文明建設范圍廣、投資大,且沒有專項資金,特別是部分重點項目,單項資金投入大,資金落實困難;部分項目因各種復雜的原因進展緩慢;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縣區資金籌措難度大,配套資金不到位。
3)科技創新水平較低。由于基礎性研究薄弱,開展相關研究起步晚以及缺乏創新機制,現有的技術水平還停留在水利建設、環境保護等單一方面,而水生態文明涉及人、水、環境、生態、社會等多種方面,必須依靠一套跨學科、跨領域、完整的、系統的技術體系做支撐。
4)認識不到位。雖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但是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溝通協調力度還不足,全社會對水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還不到位,水生態文明意識還有待加強,長效機制還有待健全。
2.2 建議對策
1)進一步健全推進機制,加強督查考核。在水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立項、規劃、建設等環節開辟綠色通道,快速推進。依法查處違章建筑、侵占棚改河道等違法行為,提供良好的建設環境。規范信息報送、會議調度,對責任單位工作落實、重點項目進展實施定期督查,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問題,形成強有力的部門聯合推進機制。加強水管理體系、水文化體系等“軟件建設”工作。
2)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與省、國家部委的項目對接力度,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地方財政投入,發揮政府財政的杠桿作用和放大效應,對投資巨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積極爭取吸收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
3)進一步加強基礎性、系統性研究,鼓勵技術創新。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和支持開展基礎研究,引導和鼓勵有關單位、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參與、支持水生態文明科學技術研究和創新,促進科學技術開發與相關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強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與產業擴散。
4)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宣傳方式,擴大宣傳陣地,圍繞濟南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以來建設的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進行典型報道,突出亮點。同時,全面、客觀、準確地把建設工作中的新舉措、新進展、新成效呈現在社會和廣大群眾面前,逐步完善宣傳工作協調促進機制,逐步促使水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責任編輯 趙其芬)
X321
B
1009-6159(2014)-11-0009-02
張宇(1982—),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