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太原市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監督站,山西太原 030009)
眾所周知,園林植物造景,不但可以改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氛圍,還能給人帶來美感,豐富內容,陶冶情操。園林植物造景作為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在平衡復雜的城市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全社會對園林植物造景要求的不斷提高,校園景觀作為一項重要組成內容,也逐漸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近幾年來,太原市“百校興學”項目開展的如火如荼,在新校園規劃設計與探索中,校園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批標準高、設施全、環境優的新學校陸續建成。校園建設除了人們關注的教學建設、人文建設外,綠化建設、景觀建設也逐漸成為校園建設的重中之重。本文從分析校園植物造景的意義、植物綠化配置入手,設計了校園的植物造景,旨在倡導園林綠化植物景觀建設,提升以植物造景為主的園林綠化設計觀念,滿足人們對校園生活的生態需求。
植物造景是運用植物中的喬木、藤木、灌木及其他草本植物等,采用植物搭配、配置等藝術手段,充分展現植物本身的自然美、藝術的設計美、配置的和諧美,從而打造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景觀,供人們欣賞。在校園植物造景中本著動態性、區域性、藝術性、景觀性的原則,優化布局,合理搭配,從而實現校園營造和諧氛圍的目的,是將植物造景設計在校園這個固定平臺內,利用有限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施展植物造景的各種美,給校園賦予綠的色彩。在當今社會下,如何巧妙的將在校園中適宜種植的植物與校園的特定自然環境相結合,如何將植物配置與雕塑、校園綠化小品、橋梁、亭子等合理搭配等,已經成為人們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在太原的自然條件下,要將園林植物配置應用到我們校園建設中,主要是利用綠化、藝術等各種手段,有機的將自然景觀、綠化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構筑校園中的綠化景觀設計。植物造景的科學配置、有機結合與統一、美的搭配與重組,將會在校園景觀中再現自然景觀的魅力。校園綠化中的植物造景應當倡導以人為本,提升環境品質,彰顯綠色文化,實現校園環境、功能、資源的協調統一可持續發展。
1)按照科學性、實地性的原則,合理配置校園綠化中的植物[1]。校園的植物配置應符合當地的生態條件,重視植物配置時的種類選擇,注重主體植物的選擇,特別是在終端設計時盡量安排主體植物作為主體景物,兩側做好襯托,同時應該特別注重對本土樹種的運用,較好地體現地域特色,最好在綠地設計時,盡可能在校園這一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深遠的空間感,達到小地方出大景觀的效果。植物樹種的選擇,可以根據植株的形態、顏色、形狀、立體感等方面追求藝術設計,既不能太亂沒有綠化層次,又不能單調雷同,要靜中有變,在變中統一。2)景觀設計風格必須與校園總體綠化規劃相匹配[3]。綠化植物配置時,應注重植物的空間布局,注重統一性、空間性、立體性,合理搭配,優化配置,構建點、線、面的統一綠化體系,創造校園中的完美植物景觀。同時,又要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四季常綠”的效果,努力打造開放式、多樣化、生態型的綠化體系。具體來講,就是普通綠化區域以綠為主,注重改善生態環境,可采用對植、行植等方式,比如教學區,學校入口等區域;而在較大面積綠化范圍內則采用不對稱的自然式配置,比如樓間空地、休閑區等;對其他區域作一般性綠化處理,比如學生宿舍區、操場周邊等;對功能區的劃分,可根據植物的生活習性來創造功能區的綠化價值。
1)因地制宜,適地適景。種植園林綠化植物時,必須與校園的生態條件相適應。為了保證植物的生長態勢,綠化植物最好選擇本土植物,以太原為例,大面積栽種最好選擇本土植物。同時,可以適當引用外地優良樹種,以滿足功能區的造景需求。在校園內植物的配置方面,要充分考慮土壤、溫度、水分、光照等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對樹種進行選擇。校園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區,在植物選擇中要依據校園功能區的劃分,栽植不同的植物,同時兼顧好人文因素。因此,在樹種的選擇上應當全面系統的考慮。例如:教學樓前后不宜種植冠幅大、樹形高的樹種,可以選擇烘托嚴肅、安靜、清潔等功能的樹種,以免影響學生上課的光線。2)在個體美中體現空間變化。綠化植物的個體美是相對獨立的,形體、顏色、光澤、香氣等各具特色。植物本身是一個點、線、面的實體,可以利用多樣化植物體現空間變化,產生步移景變的空間效果。3)充分發揮林緣線和林冠線的功能美。林緣線和林冠線往往給人以動態的美、韻律的美,植物的高矮不同,進行穿插種植,間隙栽種,互相襯托,相互協調,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園植物造景中,應合理運用樹木的空間感、立體感,搭配樹形的外廓,豐富綠化植物景觀的橫向、縱向、縱橫交替的綠化感覺。4)合理搭配,藝術造景。校園的功能區有限,而且面積相對固定,同時也存在學生踐踏、毀壞等現實問題,因此最好采取包圍式綠蘿花。除種植花草等簡單形式的綠化外,應與小溪、噴泉、亭子、臺階、假山等建筑小品共同使用,用藝術手段打造相對完美的景觀設計,用美感沖擊視覺感受。
太原市屬于北方干旱少雨地區,在校園的門口,適當種植云杉、白蠟、銀杏、白皮松、國槐等大型喬木,然后利用色葉灌木作為點綴,如紅葉小檗、金葉女貞等,再輔以地被植物,如景天、萱草、錦帶等,形成喬灌草3層結構,一是可以阻隔城市道路帶來的喧囂嘈雜聲,二是營造一種寧靜、幽深的校園氛圍。進入校門之后,是寬闊整潔的廣場,校園廣場的植物造景主要考慮水平與垂直方向上的植物景觀層次[4]。兩側以高大的喬木進行圍合,形成封閉的空間,以對稱式種植為主,喬木可選擇銀杏、梓樹、山楂樹、柿子樹、五角楓、紫玉蘭、白玉蘭、櫻花等,灌木可選擇紫薇、水栒子、丁香、紅瑞木、紫葉矮櫻等,可形成四季景觀。廣場周邊,在教學樓、實驗樓前配置碧桃、海棠、紫葉李等小喬木植物,寓意“桃李滿天下”,適當搭配丁香、連翹、龍柏等,臺階前以草坪和花卉為主,衛矛球、女貞球等植物作點綴,形成一道綠色屏障。為了庇蔭及防曬,在學生宿舍樓前布置高大的銀杏、國槐、合歡等,再點綴欒樹,形成綠色屏障。學生食堂一般位于學生宿舍之間,植物景觀以高大的油松、白皮松、雪松、華山松等常綠植物為背景,食堂建筑隱映其中,形成綠色長廊[5]。食堂前可列植玉蘭、榆葉梅、龍爪槐等,主要起抗污染、防風等作用。運動休閑區應設計成一片獨特的自然小游園氣候。在大型園林造景中選用觀賞價值較高、季相景觀突出的植物,如櫻花、月季等作為不同園林不同時節的景觀特色。休閑區應以人工湖、假山、亭臺作為主景,植物以自然式配置為主。喬木主要采用紫玉蘭、懸鈴木、白蠟、垂柳、法桐等,形成良好的遮陰效果。人工湖邊以自然山石圍合,假山坐落其中,湖邊配以防腐木長廊或花架,用垂柳進行布置,湖中心點綴一些睡蓮、荷花等水生植物,形成一種安靜、和諧的景觀氛圍,既方便師生讀書,還可以凈化空氣。同學們可以坐在湖邊、山上、亭中休閑、娛樂、學習。
1)注重景觀設計。植物配置要在校園這一特定的區域內最大限度發揮它的綠化效應。因此,明確校園各類區域的特性,特別是各單體建筑周邊的綠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園植物造景要在景觀設計時搭建文化場景,植物造景與校園建筑、環境小品、雕塑、標識牌、假山等園林要素有機結合,形成一個集學習、休閑、娛樂、景觀于一體的綜合校園環境,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在校期間的各方面需求。2)重視后期的管理養護。養護是植物造景的重要環節,及時、科學的養護對保持植物造景預期的效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植物造景結束后,適時根據植物習性和養護要求,定期進行修剪,防止植物的頂端效應,對成活率不高的植物要看成活程度進行補栽或補種,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對水分需求量高的樹種和花木,要講究澆灌方式,可以采取噴灌形式;對養分需求大的樹木可以進行配方施肥;同時,注重病蟲害的防治,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植物配置在校園植物造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太原市地處我國北方,干旱少雨,風沙較大,因此在校園景觀、植物配置規劃設計時,要根據校園對植物配置的需求,合理優化園林植物配置,在綠化理念和技術上予以支持,強化綠化植物的配置效果,采用多層次的、合理的、科學的植物配置,將適合于當地的品種特性充分發揮出來,滿足新時代下校園綠化的植物造景需求,彰顯太原市校園濃厚的綠化景觀氣息。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宋澤方,周逸湖.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金 煜.園林植物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4]張金政,孫國鋒,石 雷.中國觀賞植物資源現狀與展望[J].園藝學報,2002(29):671-678.
[5]周小青.我國大學特色景觀營造方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