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冬 練蘭英 徐中秋 涂多見
(1.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31;2.河海大學科技產業處,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在任何一個行業,安全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安全是人類活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與健康的基本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居住條件追求越來越高,推動建筑行業迅猛發展,使之成為國家的基礎行業之一,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1]。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具有建設規模大、施工工期緊、場地狹窄、工藝及周邊環境復雜等特點,給施工帶來了不少安全事故隱患,使得建筑行業事故發生率一直較高。實現建筑工程安全生產,是保證建筑施工從業人員安全和避免財產損失的重要舉措,是建筑業長期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多年來,我國在建筑安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是制定了許多安全技術標準、規范和規程,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上穩定好轉。但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隨著建筑規模的成倍擴大,相應的安全技術與管理資源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承接工程規模的增長速度,安全水平一直較低。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仍然比較大;較大及以上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出現反彈,2010年全國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產安全較大及以上事故共29起,2011年25起,2012年29起[2];近年來重大惡性事故頻發,如2011年10月8日,由大連阿爾濱集團有限公司承接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藍灣三期工程工地在進行地下車庫頂板混凝土澆筑作業時發生模板腳手架支撐體系整體坍塌事故。地區不平衡的情況仍然存在,部分地區的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上升。較低的安全管理水平成為阻礙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1)我國從事建筑行業的人員大多數為農民工,這些農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安全知識和應急處置能力比較欠缺,安全意識相對淡薄,自我防護能力也比較差,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很多違章習慣,短時間很難改掉,他們很容易受到意外事故傷害。2)安全培訓不到位。根據建筑行業相關規定,新進場,轉場等員工應進行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允許上崗,目前工地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基本未培訓或培訓時間太短,導致培訓效果差。特別是對農民工的培訓,由于他們的流動性大、更換崗位頻繁,有效的安全培訓難度較高。
1)一些單位、企業領導沒有將安全人才培養納入企業發展計劃,缺乏對安全工作緊迫性的認識,造成建筑行業的安全管理人員數量普遍不足。安全管理是一個新興行業,安全管理人員非常緊缺,每年安全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是有限的,市場上很多安全管理人員是從其他行業或部門轉行半路出家,學歷相差懸殊,部分安全管理人員僅經過簡單而基本的安全知識培訓就上崗,缺乏必要的安全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很難發現安全技術方案和措施中存在的問題,還有部分安全管理人員身兼數職,起不到應有的安全監督管理作用。2)安全檢查流于形式,很多建筑施工企業沒有制定適合本項目的安全檢查計劃,組織安全檢查也是走走過場,沒有認真做好自查自糾工作,純粹應付上層領導的安排,而監理單位也只將安全監理作為質量控制工作內容的一個分項,在安全工作上投入精力少,該檢查時不檢查,該旁站時不旁站,安全監理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3)安全投入不足,長期以來,很多企業一直認為安全只會耗費成本,不會帶來任何效益[3],在建設工程過程中盡量節約和減少安全開支。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間未給高處作業設立可靠的安全平臺和防護欄桿、危險區進行隔離等;未對安全防護設施進行定期地維修、檢驗、測試;未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崗位的人員進行職業性體檢,未對已發生的職業損害和職業病患者給予治療和賠償;未安排日常的安全知識和技術培訓,開展安全知識競賽,建立安全檔案臺賬等。
目前,政府對建筑行業安全生產行為的監督管理仍較薄弱,主要表現在:監督手段運用不夠多樣化,檢查流程基本是下發文件→召開會議聽取匯報→安全生產檢查→總結,缺少日常有效的監督管理和相應措施,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督檢查的不夠深入,執法人員很少深入施工現場,明察多,暗訪少;跟蹤督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查過了就行”的現象,特別是對一些重點工程的建設,人手不夠,難以做到嚴格按程序實施有效的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工程監管中存在輕查處、輕處理的現象,失之于寬,失之于軟,致使不少違法發包、挪用安全費用等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和處理,使相應企業及個人逍遙法外。
建筑行業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不高。當前,建筑工程信息化應用還僅僅局限性于工程信息的登記、檢索和查詢,未能完全實現數據整合、分析和動態監管,缺乏統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標準規范,信息化監管未能覆蓋工程建設全過程,信息化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工程項目的前端和末端管理,例如招投標環節、工程報監環節和工程竣工檔案管理環節等,而對于在施工過程中的實體質量監管,各方責任主體及檢測機構的行為監管方面卻涉及甚少[4]。
從我國建筑安全管理的經驗可以看出,建筑行業單純依靠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營造實現生產的價值與實現人的價值相統一的安全文化是企業建設現代安全管理機制的基礎。開展安全文化建設就是利用文字、漫畫、聲音、影像等各種傳播途徑,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濃厚的安全氣氛,不斷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改進他們的安全行為,從而使員工從被動服從安全管理轉變為主動自覺遵守安全要求,即從“要我安全”轉變成“我要安全”。
建筑行業的安全狀況跟建筑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而建筑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主要依賴于各級安全管理人才的安全素質、知識和安全技能。大力發展和培養建筑安全高級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國建筑行業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步伐。目前從事我國建筑行業的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基本沒有接受過系統、完整的安全知識教育,安全素質較低,不具備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知識,沒有掌握事故發生的基本規律以及科學的安全管理方法,盲目指揮施工、強令工人冒險作業等違章現象時有發生。每年我國將近有1.5萬大學畢業生流入建筑行業,他們有的來自土木工程,有的來自安全工程,有的來自工程管理或安全等相關專業,但他們在4年的本科學習期間很少接受建筑安全與健康知識方面的教育,主要原因是我國基本上沒有一所高校開設系統的建筑安全學科的課程。要大力發展與建筑相關的安全管理人才,必須從源頭抓起,我國應結合當前建筑行業新形勢,調整建筑工程類專業的培養方案,在設有建筑工程類相關專業的院校設置建筑安全、健康和環境保護的相關課程,提高這些未來工程管理人員的安全健康意識和安全知識,建立建筑工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對促進建筑工程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建筑行業,農民工占從業人員的半數以上,提高農民工的安全素質和操作技能是降低安全事故,實現建筑行業的安全標準化作業,規范化施工的重要手段。提高農民工的安全素質和操作技能重在培訓,而要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安全素質和操作技能培訓納入農民工就業培訓內容里面,制定和完善強制性培訓教育的規定和辦法,明確政府和企業各自的培訓職責、農民工培訓教育內容、考試考核辦法等。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引導農民工自覺接受基本的安全知識培訓,出臺相關措施,保障各企業在建筑施工現場建立更多的業余學校,組織農民工在工作之余參加培訓。企業要嚴把“上崗關”,企業不得讓未經安全培訓或培訓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上崗作業。在培訓過程中,企業要重視培訓教育方式,使之直觀化、趣味化、影像化、知識化,要使教育內容通俗易懂,農民工普遍樂于接受,培訓效果才會顯著。
各級政府要落實好對企業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責任,加大監管力度。1)要落實各企業的安全責任,各級政府要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要讓企業明白自己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必須時刻謹記“安全第一”,遵守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明確各職能部門、各崗位、各工種的責任,同時再輔之以過硬的監督檢查,確保安全責任的落實。2)要加強對安全資金投入的監管,檢查企業的安全資金是否到位,安全資金使用情況,要確保安全資金落到實處。3)加強安全生產檢查,重點檢查施工企業的自查情況和監理單位的監督情況,抽查施工重要部位,對查出的安全管理漏洞和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要督促企業整改,對不按時整改和不整改的企業要嚴懲不待,嚴厲打擊建筑施工安全生產領域存在的非法違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政府的權威。4)依法查處建筑工程安全生產事故,根據“四不放過”原則和事故情況不僅要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責任單位、直接責任者進行嚴懲,還要對事故背后的腐敗現象和失職瀆職行為進行處理,堅決遏制建筑工程生產安全事故。加大監管力度,要采取合理的監管方式,不斷提高其科學性、操作性和實效性。監督管理要重視聽取工作匯報與現場調查相結合,要到部門、現場多走走多看看,掌握翔實的第一手資料,要直接與一線員工接觸,從他們口中了解單位的各方面情況。要重視普遍檢查與重點抽查相結合,把重點抽查放到第一位;要重視明察與“暗訪”相結合,重在“暗訪”。監督檢查應當避免前呼后擁、大張旗鼓,多暗訪少明察,盡可能掌握全面、真實的第一手材料。通過多種監管方式,織成一張鐵打的安全監管網。
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建立各省、市、縣建筑工程監督管理信息網絡,統一建筑工程監管信息數據交換標準,實現各監管平臺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做到建筑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信息覆蓋。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監管信息數據庫,共享有關責任主體單位及相關人員信息,統一、規范管理各責任主體單位及相關人員行為,在網上收發文件,使工程開工前安全生產條件評估、安全文明工地驗收、安全生產許可證等信息化。實現政務公開,各項管理職能、動態信息在網上公開,國家、地方頒布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文件公示。接受群眾網上投訴,并將處理結果公布予眾。
為進一步提升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促進建筑業健康有序發展,建筑企業要結合國務院安委會下發的《關于深入開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安委[2011]4號)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安全生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下發的《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建筑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的通知》(建安辦函[2011]14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出臺的《關于開展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工作的指導意見》(建辦質[2013]11號)編制建筑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方案,將企業自身的安全管理現狀與標準對比,分析查找企業安全管理現狀與建筑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要求之間的差距和不足,制定實用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實施細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責任制和應急預案,規范建筑工程各施工環節,優化實施和審批程序,形成適合各企業的建筑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文件,推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標準化。建筑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隨工程變化而變化,這就決定了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需要建筑工程項目全體員工共同參與,讓全體員工真正融入到建筑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中去,真正實現建設工程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
建筑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高危行業,能否做好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直接關系到建筑從業人員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關系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當前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正確引導建筑企業落實安全責任,督促參建各方切實執行建設工程安全技術規范的強制性條文,完善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建筑相關企業以及項目各參與方都應該認真貫徹《安全生產法》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的規定,開展建筑工程安全文化建設,做好安全培訓工作,規范安全作業規程,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審批程序,推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標準化,全面提高我國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遏制建設領域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發生,減少安全事故給人員造成的傷亡,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損失。
[1]武明霞.建筑安全技術與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桑培東,柴冬梅.建筑企業安全投入不足原因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22):285.
[3]甄 銘.建設工程監管信息化淺析[J].建筑監督與造價,2013(15):71-74.
[4]常佳文.論建筑工程項目加強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12,38(11):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