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峰
清代攔車鎮市鎮職能及其管理
柴志峰
清代澤州的攔車鎮,地處太行山深處,地勢險要,是山西進入河南驛路上的必經之鎮。清代晉商貿易活動的頻繁使攔車鎮的交通職能和經濟職能日益凸顯,清政府開始重視對攔車鎮的行政和軍事管理。交通與經濟發展使其地位不斷提升,以及清政府管理的加強,使攔車鎮成為了屏翰晉南的重鎮。
清代 攔車鎮 職能 管理
清代市鎮一直是近代以來研究的熱點,鄧亦兵對清代前期的市鎮給了一個定義:“一般具有兩個要素:一是交通發達,商業繁盛,人口相對集中;二是有派駐市鎮的機構和官員。兩個條件齊備者,大概是較大的市鎮,只有第一個條件者,大概是中、小市鎮。”[1]傳統市鎮研究的重心一般集中在江南地區,有關清代山西市鎮的研究也僅限于少數學者,攔車鎮更是沒有涉及。清代攔車鎮的發展符合鄧亦兵定義的市鎮形式,地處交通要道,并且有派駐的機構和官員。本文擬通過檔案資料分析清代攔車鎮的職能及其管理。
清代澤州地區,“環山而立,居太行絕山獻,據中州上游,山險而峻,水瀑而陡”[2]。澤州與河南接壤,“懷在其南,衛在其東,彰在其東北”[3],地勢險要,處于太行萬山之中,是太行山南麓向河南北部三府平原地區的過渡區,是山西東南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清雍正六年,澤州升為府,攔車鎮屬于附郭鳳臺縣,位于太行山南部,太行山“首始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三州之界有八陘”[4](P68-73),其中太行八陘之一的太行陘地勢險要,群山聳峙,攔車鎮就是太行陘到上的一鎮,又名“狼車,金志:晉城鎮二,周村、巴公,舊又置星軺鎮,曰攔車,以北十五里有孔子回車廟”[5]。
古代元、明、清以前的政治中心多在陜西及黃河以南地區,太行山便成為了中原北部的天然屏障,“控扼太行山南端,處于居高臨下之勢,攻京都者可馳驟易達;保京都者可屏藩堅固”[6](P68-73)。清代以前攔車鎮是太行山通道中兵家必爭的戰略重鎮,經過攔車鎮的古道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就已開辟,“其中高平以南原是由絳(翼城縣南)經原(沁水一帶)、長平,越太行,從晉城南的天井關至野王(今河南沁陽)的道路,為春秋時期山西的主要道路之一”[7](P6)。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帝幸榆林郡,還至太原,上太行山,欲過御史大夫張衛宅,乃開直道九十里,達河內以抵其宅”[8]。此時,這條道路已經很方便。明代,澤州境內共設有四個驛站,由北向南依次為:長平驛、喬村驛、太行驛、星軺驛。清朝沿用明朝劃分,又根據驛路重要程度劃分為“次沖”級別的道路。
清代經澤州進入河南的主要路程是:出澤州城向南四十五里到天井關,過天井關向南十五里到攔車鎮,攔車鎮南十三里分開兩條路,一條向東南到橫望隘,即大口,過碗子城進入河南;另一條向南到小口,由小口通向河南(即隋朝時所開直道)。攔車鎮成為了這條古道上出晉最后一個重要驛站。(見下圖1)明清時期,政治中心的北移和經濟的長足發展,使攔車鎮的政治軍事地位漸漸地被淡化,逐漸成為了山西、河南商業交通線上的商業重鎮?!俺鲂尬?,發寧郭驛,三十里抵清化鎮,山西冶器之集焉,從清化往北就是太行山,經碗子城、星軺驛至澤州,再北上過潞安直通太原,這正是明代的驛道”[9](P69),從河南清化鎮運往山西境內的商品,如糧食,“搬運者如水索一般,太行山晝夜不斷行人……自朝至暮,轟轟鬧市”[10](P37)。

圖1:清代攔車鎮地圖(本圖選自《攔車村志》)[11]
清朝時,晉商已經成為了國內鹽、糧、布、綢、絨貨、茶、鐵、煙、顏料等商業的主要經營者,是當時勢力最大的一個地方性商人集團,在全國商界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晉商在國內的商品貿易活動中,突破了區域界限,密切了國內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尤其是蒙古地區與內地之間的聯系。在晉商進行長途販運,往來于蒙古和內地之間的貿易活動中,在從山西進入河南到達洛陽或者從河南過黃河進入山西這段路程中,太行陘道是必經而且最艱險的路段,因此,位于太行陘道上的攔車鎮顯得尤為重要,其主要職能有交通職能和經濟職能。
1.交通職能。
清代澤州處于“河東鹽及本地物資向東向南轉輸的運道上,這里幾乎是陜西和晉南向河南及以東以南運輸的必經之路,也是與以北的太原連接的重要通道”[12](P66)?!熬尤送鶃?,商販輻輳,莫不經石脊絕山獻,猿投峻壑之區。所恃一線羊腸,驚心怵目以達之耳……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豈可令人嘆懸度之厄乎?”[13](P33)在“石脊絕山獻,猿投峻壑”的“一線羊腸”通道上,攔車鎮是來往于山西、河南必經的市鎮。交通條件是“市鎮概念中的首要因素,關鍵就在于交通運道是市鎮產生的原因”[14]。所以,市鎮的首要職能應該是交通職能,處于交通要道的攔車鎮亦然如此。
2.經濟職能。
首先,攔車鎮作為晉豫商路在太行山中一個重要的驛站,成為商品貿易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給大量過往的客商提供了食宿場所?!渡轿魍赓Q志》記載:同治年間,“通過晉北的大路上,我幾乎每天都遇見伴隨著經張家口赴恰克圖的長列磚茶駝運隊的華商……這種磚茶來自湖北和湖南,從漢口經樊城和社旗鎮至山西。再經過潞安府、沁州和太原府。在距大同西南34英里處分為兩路:一部分茶葉直接運往歸化廳,另一部分運往張家口。大家知道,從前運往俄國的茶是取道山西的?!盵15](P110)山西祁縣的大德誠茶商,從福建、湖南等地販運茶葉到恰克圖的路線中,往來都要在攔車鎮住宿休息。茶商進入澤州境內的路程安排是:“五十里至長平驛宿,六十里至喬村驛宿,六十里至澤州府宿,由澤州過太行山六十里至攔車宿?!盵16](P483)清代晉商商品貿易中,不僅僅茶葉的販運如此,各種商品貨物如鹽、鐵、絲綢等都要經過澤州出入山西,攔車鎮成為了晉商商品貿易的重要中轉站,為來往的商人、旅客提供住宿和補給。“鼎盛時期全村的騾馬店約有六七十家,往來住宿的駝騾數百余頭,與之配備的為留人小店,約有四十余家,每天喂養牲口,留宿行人,通夜不息”[17](P43)。

攔車村志中記載的騾馬店鋪
村志中記載的清朝攔車鎮的騾馬店以及客棧的數量共有百余家之多,從店鋪的數量以及規模能夠反映出當時客商往來之多、攔車鎮建筑規模之大以及發展程度,通過為過往晉商提供食宿服務,攔車鎮的旅店業高度發展。
其次,攔車鎮也為過往行商提供了交易場所,同時也刺激了攔車鎮的商業發展,除了騾馬店的經營外,此外還有“鐵器行、雜貨、糧油、百貨、醫藥、土場、煙酒、棉布、絲綢、文具、印染、釀造鹽店、當鋪等行業,組成形式有獨資、合資兩種。經營方式有坐商、攤販、貨郎擔。除本村經營的商行外,還有河南省的沁陽、博愛、濟源、溫縣、孟縣等地的人在此經商”[18](P43)。
攔車鎮商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給過往晉商提供的服務正是其經濟職能的有力體現。
清初攔車鎮僅僅是沿襲明朝制度,仍然作為澤州的一個驛站,只設有驛丞。隨著攔車鎮不斷地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由此造成的治安隱患使官方不得不重視對其之管理。清政府通過行政和軍事兩方面對攔車鎮進行管理。
1.行政管理。
市鎮由所在府、州、縣級政府官員進行管理?!敖煌òl達,商賈輻輳,距離府、州、縣城比較遠,成為各級地方政府鞭長莫及,無暇顧及之地的市鎮,中央政府派駐機構與官員,對這類市鎮進行管理。常見的機構是巡檢司署,還有府同知(簡稱同知)、府通判(簡稱通判)、州同知(簡稱州同)、州通判(簡稱州判)、縣垂、縣主簿等衙署”[19]。市鎮的大小不同,發展程度高低不同,派駐的官員級別就不同。
雍正六年,山西巡撫覺羅石麟奏報:“澤州之攔車鎮,系南北行商往來、住宿之所,雖設有附近之星軺驛丞一員,均不足以衛地方?!盵20]清政府同意將新設的澤州府同知“分防于攔車鎮,專其緝捕”[21]。新建府同知衙署有儀門、大堂、二堂、內宅、書房、衙役房、拘押所、廚房等房屋五十余間,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知府佐官駐于鎮中應該說是比較特殊的”[22],攔車鎮由官秩五品的府同知駐守,可見其重要程度高于一般市鎮。
2.軍事管理。
軍事方面是由綠營軍的汛弁駐守防衛市鎮地方。雍正五年,“攔車鎮開始添設把總一名,汛兵二十名”[23]。并修建把總署,建有大門、儀門、大堂、屏門、二堂、宅門、內宅、東西書房、東西衙役房,后院有內堂房,西有馬房、馬王廟、馬棚、箭道等房屋六十余間。雍正六年澤州升府之后,鳳臺縣“先原共設一十九汛,雍正四年內裁去六汛,現存十三汛,而攔車鎮之一路共設有七汛”[24](P584)。

澤州府志記載攔車鎮一路設汛分布[25]
從攔車鎮一路設汛情況來看,設汛分布比較密集,有利于相互之間的支援協防,同時,綠營的基層將領把總率領汛兵20名駐扎攔車鎮,也顯示出了攔車鎮地位的重要。
攔車鎮因其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的重要性而在晉商貿易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又在晉商貿易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交通職能和經濟職能,雍正時清政府開始不斷重視對攔車鎮的管理,隨著晉商貿易以及政府管理的影響,攔車鎮在清朝發展成了屏翰晉南的重鎮。
[1][14][19]鄧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鎮[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3).
[2](清)朱樟.澤州府志·卷之四十六·修建孫公峪路碑記[M].鳳凰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據雍正十三年刻本影印,2006.
[3]張正明,科大衛.明清山西碑刻資料選[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33.
[4][6]王尚義.芻議太行八陘及其歷史變遷[J].地理研究,1997,(1):68—73.
[5][8](清)朱樟.澤州府志·卷七·關隘[M].鳳凰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據雍正十三年刻本影印,2006.
[7]晉城市交通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6.
[9][12]杜正貞,趙世瑜.區域社會史視野下的明清澤潞商人[J].史學月刊,2009,(9):66—69.
[10]陶宏偉.明清山西商業市鎮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2):37.
[11]李保太.攔車村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
[12]張正明.晉商興衰史[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10.83.
[13](清)朱樟.澤州府志·卷十二·物產[M].鳳凰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據雍正十三年刻本影印,2006.
[15]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渠紹森,龐義才.山西外貿志[M].太原: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4.110.
[16]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經濟社會史料與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83.
[17][18]郭朝輝.攔車古村聚落與居民形態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0.
[20][2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吏科·四十一冊·山西巡撫石麟題請將澤州改升為府治并新設員缺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91—195.
[22]張研.清代市鎮管理初探[J].清史研究,1999,(1).
[25]清世宗實錄.雍正五年九月辛未條.
[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 [M]·二十八冊·山西巡撫覺羅石麟奏覆遵旨查勘應行安兵設汛地方情形折[M].584.
[25](清)朱樟.澤州府志·卷十九·兵制[M].鳳凰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據雍正十三年刻本影印,2006.
柴志峰 內蒙古師范大學 碩士研究生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