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沛
從《漢字英雄》看文化綜藝節目走俏成因
牛沛
隨著《漢字英雄》節目的走俏,其節目本身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迅速為廣大受眾所熟悉。文化綜藝節目的走俏,在進一步增加電視綜藝節目種類、豐富廣大受眾選擇的同時,也刮起了一股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風。文化綜藝節目的走俏,不僅僅表現在收視率上,更表現在節目所傳遞的理念,所傳遞的文化成功地被廣大受眾所接收。那么文化綜藝節目走俏的原因,除了種種電視綜藝節目相關成功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為它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文化綜藝節目的出現和存在是有極大的意義的,它豐富了電視綜藝節目種類,促進了電視綜藝節目發展,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在未來的發展上,它還會有更多、更好的路去走,文化綜藝節目當下的成功能夠帶給受眾、社會很多的正能量,而這種正能量隨著文化綜藝節目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會顯示出更大力量。
電視綜藝節目 文化綜藝節目 傳統文化
1.政策成因。
任何一檔欄目想要獲得成功,必然要得到相關政策的支持。我國的媒體監察方式為事前審查制度,無論什么類型的節目,也無論一檔節目的發布者是什么級別,只有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首先,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處于跟風模仿、忽視品質的狀態。例如,一檔本就不是原創的電視節目火了,馬上會有多檔從形式到內容一模一樣的、毫無新意的節目搬上電視熒屏。收視率是所有欄目共同的追求,一檔欄目對于收視率有所追求并沒有錯,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一些節目制作單位追求高收視率的方法不是精心制作,大膽進行內容的規則創新,而是一味地迎合受眾需求,不講究節目品質,甚至有的節目更是無下限地嘩眾取寵、以假亂真。試想如果所有的節目都是如此,那將給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帶來什么?將給我們的社會、民眾帶來什么?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廣電總局對于綜藝節目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綜藝節目切實在豐富思想內涵、引領價值追求、提升審美品質、增強文化底蘊上下功夫;其次,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國力的增強、與外國文化交流的不斷密切,上至政府領導,下至平民百姓,都認識到了自身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國政府采取多種方式來增加傳統文化在民眾心中的分量,例如在政策上增設傳統節日的假期,加大城市傳統文化建設等。就是在這些政策出臺的背景下,《漢字英雄》節目應運而生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漢字英雄》得到了政策的支持,為欄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2.社會影響成因。
合理選擇社會流行趨勢,更容易被受眾接受。近年來,一股國學熱、傳統文化熱漸漸取代了之前的所謂“哈韓”“哈日”“哈歐美”,成為了社會的流行趨勢。以往過節日,大多是感恩節、圣誕節,現在過節日,多是端午、中秋;以往火的是少年英語學習班,現在火的是少年國學館。甚至在國外,大批的外國朋友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多個孔子學院的建立,大批外國友人來中國學習,這也許就是新時代的“哈中”吧。這一切都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越來受到重視,已經越來越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社會也需要傳統文化以更多的形式出現,《漢字英雄》就適應了這一社會需求,而且節目內容又是貼近群眾生活,適應社會潮流的,因此它的走俏是必然的。
3.受眾需求成因。
供求關系不平衡,使得受眾希望找到新型節目。電視綜藝節目的跟風模仿、忽視品質使綜藝節目變得毫無吸引力,而這一狀態則引起了受眾和電視節目之間供求關系的極為不平衡。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是為了服務受眾的需求,受眾對于電視綜藝節目的選擇則是建立在自身喜好和實際需要上的。可是無論是哪類綜藝節目,大同小異的形式和內容總是讓受眾不想進行選擇,這就導致了供求關系不平衡的尷尬狀況,一方面是涌現出大量節目,另一方面是受眾無節目可選擇,這種情況不僅沒有做到為受眾服務,還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受眾渴望在眾多大同小異的綜藝節目中尋找到新大陸。又由于社會上現今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受眾對于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愛,希望能夠了解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漢字英雄》的出臺,適時地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再加之《漢字英雄》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華夏文明,所以《漢字英雄》節目一經推出便迅速走俏。
4.自身成因。
節目主旨的確立是《漢字英雄》成功的第一步。節目旨在展示華夏文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一節目主旨定位使得《漢字英雄》在眾多綜藝類型節目中獨樹一幟,在大同小異的綜藝節目市場上完成了節目的規則創新;在節目制作上,《漢字英雄》節目以綜藝節目形式為載體,展示華夏文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形式,有著樂趣、娛樂的特點,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下,通過參與選手的帶動,經過嘉賓評委深入淺出的講解,真正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真正做到了向全部受眾展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節目傳播渠道的選擇上,《漢字英雄》不僅依靠傳統大眾媒體的傳播,而且依靠新興網絡媒體的傳播渠道,更為突破的是聯合移動網絡媒體,同時推出同名社交游戲“漢字英雄”,增加受眾的參與度,提升節目互動性,從而更好地完成節目主旨和目的。通過這些節目自身制作的用心,通過節目各方面的突破和創新,《漢字英雄》得以迅速走俏。
5.傳統文化成因。
《漢字英雄》作為一檔電視文化綜藝節目,它的內容選材自然也受到電視綜藝節目選材標準的約束。首先,節目內容必須是有一定群眾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現在炙手可熱,成為受眾追捧的話題;其次,內容的選擇要有一定的厚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中國漢字,其厚重感自然是不言而喻,它歷經了幾千年的流傳和變遷,它也是中華文明的記錄方式和直接見證者;最后,必須要對所選內容有相當的把控力,《漢字英雄》在河南推出,可謂是恰當之至,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這片中原大地上生活的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尊崇更是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漢字英雄》節目能夠成功的原因,我們之所以能夠驕傲地自稱中國人,除了我們生在、長在這個國度,證明我們中國人身份的,證明我們國度地位的,除了一個個區域的劃分,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有著自己的文明,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個沒有自己歷史和自己文化的民族、國度是可悲的。所謂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傳承的是我們的民族、傳承的是我們民族的自我完善。文化傳承是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機制,也是文化維系民族共同體的內在動因。所以,傳統文化的厚重、流行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自然是《漢字英雄》走俏的重要成因。
文化綜藝節目是以綜藝節目的形式,展現文明,傳承文化,在如今電視事業迅速發展的環境下,文化綜藝節目想要一如既往地吸引受眾,實現節目主旨和目的,獲得更好的發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堅持和創新。
1.以綜藝形式為載體傳承傳統文化。
寓教于樂,是中國電視媒體較長時期以來的一種追求,體現了經濟效益(樂看)與社會效益(宣教)的一種融匯與平衡。綜藝形式輕松、娛樂的特點在傳承傳統文化時會產生很大的優勢。從當今的幾檔文化綜藝節目就可以得到印證,《漢字英雄》《成語英雄》《中國猜謎大會》等,都是通過輕松幽默、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印在受眾的腦海中,而且此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雅俗共賞,真正做到向全社會的展示和傳承。因此,無論是當今的文化綜藝節目亦或是之后的文化綜藝節目,都應在堅持這個形式的基礎上對具體節目方式進行創新,針對不同文化特性選擇不同的節目方式,如《漢字英雄》根據漢字的自身文化特點,節目具體形式為聽寫漢字的方式,而《成語英雄》采取你畫我猜的方式等。
2.以全媒體為傳播渠道傳承傳統文化。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事業有了很大進步,其進步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媒介種類的增多。從起始的傳統大眾媒體一統天下,發展到如今的傳統大眾媒體、新興網絡媒體、移動網絡媒體多種媒介并存的局面。民眾獲知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民眾對于媒介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根據這一狀況,文化綜藝節目在之后發布運行渠道上的選擇,應該采取多種渠道并存的模式,或者說更好地實現廣電行業早已倡導的三網合并。在電視、網絡發布的同時,增大在移動網絡媒體上的投放,最大可能地增加節目覆蓋率,照顧到每種媒介人群的收看,這樣也可以更好地實現節目主旨,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3.打造新型文化綜藝的品牌戰略。
為了文化綜藝節目能夠得到持久的好的發展,也為了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各個文化綜藝節目就務必打造自身品牌價值,增強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圍繞文化綜藝節目的特點,打造文化綜藝品牌戰略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去實施:首先,根據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特點,細化節目內容,不求節目內容包羅萬象,但是必須做到精而準。我們有著悠久的文化,文化種類也豐富多彩,比如有著漢字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語言文化、藝術文化,等等,之后的文化綜藝節目,可以根據選擇一種文化形式進行展示和傳承,這樣不僅細化了節目內容,而且滿足了受眾不同的文化需求,更有利于節目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其次,根據不同媒體的特性,打造不同的發布模式,比如在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上可以進行節目視頻的投放,在報紙或者雜志上,可以進行文字形式的競猜或者文化的講解,在移動媒體上,除了可以進行上述方式投放以外,更可以根據移動媒體的特點,進行節目同名小游戲的投放,增強節目互動力。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實施,必然可以增強文化綜藝節目的社會影響力,打造出獨有的文化品牌,使得節目得到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2]馮驥才.符號中國[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8.
[3]于丹.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
[4]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4.
[5]呂思勉.中國文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6]于丹.讓傳統文化滋養我們的思想成長[N].文匯報,2007-03-22.
[7]張頤武.兩對基本概念:抽象觀眾/具體觀眾視覺性/文學性[J].當代電影,2007,(3):10-13.
[8]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16.
[9]蕭盈盈.中國綜藝節目的類型演變及其文化語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2):84-87.
[10]吳文瀚.電視綜藝節目的娛樂化現狀與發展淺析[J].新聞界,2011,(08):57-59.
[11]徐舫州,徐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社會功能三題[J].中國廣播電視刊,2008,(04):10-11.
[12]潘雷.探討電視節目制作發展趨勢[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84-87.
[13]張亞茹,羅憶.國內電視節目形態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2,(10):134-135.
[14]周生軍,富饒.電視綜藝節目該何去何從[J].新聞傳播,2010,(07):143.
[15]張頌.電視綜藝節目的審美走向及媒體責任[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10):27-28.
[16]蔡巧怡.淺析電視綜藝節目的平民化趨勢[J].新聞傳播,2011,(02):86.
牛 沛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責編 樊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