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孔令法,王啟猛
(1.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南 250014;2.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安徽 蚌埠 233001)
水土保持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張佳1,孔令法1,王啟猛2
(1.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南 250014;2.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安徽 蚌埠 233001)
根據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探討了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水土保持工作的關系。重點分析了水土保持在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利工程維護、水環境保護等各項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提出了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和對策。
水生態文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人、水、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水之間的關系,建設有序的水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水土保持是水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水生態保護格局,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水土保持與水生態文明建設原則一致。水土保持工作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水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保護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的原則,規范各類涉水生產建設活動,這些原則與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相一致。
水土保持與水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協調性。水土保持法規定:國家加強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工作;國家加強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壩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加大生態修復力度。水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對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濕地的保護;另一方面還要加大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綜合整治步伐,禁止破壞水源涵養林。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與水生態文明建設兩者的任務目標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2.1 調節地表徑流,優化水資源合理配置
水土保持可以維持或增加土壤入滲量,據測定林地比裸露地地表徑流要少78.4%,在建立溝道治理體系的小流域內,梯級布設的谷坊工程可消減洪峰流量60%~80%。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過塑造微地形,改變地表徑流的運動形態從而攔蓄徑流,使地表淡水向土體深層轉化,并保持在地下。在汛期可以削減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在枯水季節可以補充徑流,減少徑流的年際變化。在保護生態前提下,水土保持工程有助于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增加地下水含量,優化水資源配置。
2.2 減少水土流失量,推進水生態系統修復
通過植樹種草、淤地壩的建設,可以充分發揮林草涵養水源、調節徑流、保持水土等綜合生態功能,修復水資源貯水空間,使水資源環境向高生態效益的方向發展。例如,北京市延慶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施10年來(2000—2010年),各項措施年保水量5 170.25萬m3,年減少土壤流失量68.9l萬t,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通過坡耕地綜合整治、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水土保持措施,能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推進生態脆弱河湖和地區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2.3 攔截泥沙,延長水利設施壽命
由于表層土壤裸露,在水力侵蝕下,大量泥沙隨地表徑流流向塘庫、江河,淤積的泥沙減少了庫容,削弱了水庫的防洪能力,減少水庫的使用壽命,嚴重時易造成漫壩、垮壩等災害。水土保持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設施可以攔泥拽沙,增加塘庫蓄水,提高水利工程效益,減少水庫、湖泊、河道等的泥沙淤積,從而延長水利設施使用壽命。
2.4 筑堤建壩,改善水環境質量
水土流失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土壤養分通過徑流泥沙進入水體,造成水源污染。水土保持通過坡面、溝道治理體系,能有效地攔蓄雨水,減少徑流泥沙流失。通過植樹種草、淤地壩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能有效地攔截降雨,固結土壤,增強抗蝕、蓄水、保土功能,從而達到調節徑流、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目的。
3.1 提高水土保持生態意識,崇尚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出發點是通過科學的規劃、預防監督和綜合治理相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大力提高廣大群眾的水土保持生態意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統籌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理念,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水土保持、重視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圍,提高全社會保護資源環境的自覺性,崇尚生態文明。
3.2 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
大力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有效保護水土資源并實現合理高效利用,是改善資源環境條件、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一是要把水土流失治理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加大資金和項目整合力度,提高項目實施和資金整體效益。二是要充分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實行中央投人與地方投入、政府投入和業主投入以及群眾投入相結合的模式,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體系。
3.3 加強水土保持監管,完善監測網絡
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國家有關部門要出臺和完善水土保持相關規章規范和標準,健全現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管理規定,強化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和竣工驗收制度等,讓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預防監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進一步優化完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加快站點建設進度,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監測評價體系標準,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及評價標準參考。
3.4 加強水土保持科學研究
加強土壤侵蝕、風蝕侵蝕、人為侵蝕過程及其機制、土壤侵蝕模型、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機理、流域生態過程與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大尺度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格局與規律等方面水土保持理論研究,促進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將水土保持及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技納入一體,形成直接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科技體系,在保障規劃及實施科學性的同時也使科研教學單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項目區中得到應用推廣。
水土保持工作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過程中,應該將水土保持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規范各類涉水生產建設活動,落實各項監管措施,著力實現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保持工作在水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使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責任編輯崔春梅)
S157
B
1009-6159(2014)-02-0020-02
2013-12-13
張佳(1984—),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