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 龔飛 王小鴿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隨著城市開發建設的深入和人們欣賞水平的日益提高,濱河大道景觀帶作為城市生態環境中最為敏感的區域,既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優美的自然景觀,又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濃郁的人文生活氣息[1]。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城市、感受城市景觀特色與城市文化風情的重要窗口[2]。本文以中衛市濱河大道景觀帶設計構思為例,探索了集生態、景觀、文化于一體的城市濱河大道綠地景觀設計理念。并積極思考,如何將地域性文化巧妙地融合于現代城市濱河景觀設計中,創造獨一無二的城市生態景觀[3]。
濱河大道景觀規劃與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科學保護、以人為本、合理利用”的理念:1)生態先行:以生態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力求創造自然和諧、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和人的活動空間,最大限度降低人類生產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注重節能減排[4],實現綠色植物與水的自然結合,以綠色植物造景為根本,以草坪為綠底(不露黃土),以規則式喬木樹陣為主體景觀(力求濤聲),在結點、對景部位自然群植、片植主題花木,形成季相變化豐富多彩的復式植物群落景觀[5]。2)以人為本:人是一切設計的核心,先要保證人們從城市其他地方便捷到達濱河地帶,在良好的濱河開敞空間中,盡可能滿足其“可見、可近、可觸”的親水性要求。注重空間的共享性,保證大多數居民的免費使用,盡量減少私人領域對濱河區的侵占[6]。
在堅持“生態優先和以人為本”的兩個前提下,針對濱河大道臨近黃河文化廣場(即府前大樓)繁華地段,既是中衛市最有吸引力的地段,也是人們樂于盤旋流連的地方。根據黃河自然地勢和綠地呈不規則形狀的實際,以自然式構圖為主,以黃河文化為主題,注重突出黃河生態特色。整體以黃河三角之洲為中心,以黃河九曲之旅和黃河港灣之聲為兩翼,形成三塊不同風格的黃河綠地景觀,為了更好地展現中衛旅游風貌和文化內涵,根據地段的重要性和環境特點,在統一綠化風格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綠化形式,以景觀長線和景觀亮點相結合,形成起伏有序的、特色鮮明的景觀序列。整體綠化以地被或灌木為基調,以常綠灌木拼圖為中心,規則樹陣式行列種植落葉和常綠喬木,形成喬、灌、花、地的立體復式生態群落綠化,最大限度地發揮綠色生態效應。同時考慮到公路上視點較高、行車較快,采用流線型、大色塊、樹叢陣的設計手法,以充分表現中衛的現代旅游節奏快感。
中衛城區的資源最大特色是沙與水的沖撞、多種界面的融合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匯,十分難得的具備構建形象的“黃河、長城、大漠、絲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資源優勢。
中衛市位于寧、蒙、甘三省區的交界,一是由黃河、沙漠、綠洲、平原、山地和臺地交叉匯合形成的多種地貌的自然區位;二是由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區的交界形成的多元人文區位;三是中衛深入西部的漢文化島形成的“鋒面”空間區位。自然成為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也是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北線必經之要地。這種自然與人文、中原與塞外、華夏與西域的邊界聚焦,就為多樣性的旅游開發提供了便利條件[7]。
黃河、長城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性實體,中衛均有。奔騰咆哮的黃河由甘寧交界的黑山峽南長灘進入中衛后,東西橫貫全境182 km。除了水勢流動相對平緩,為大眾漂流參與活動提供了可能;更為難得的黃河在沙坡頭旋轉形成太極動勢,成為獨有的魅力亮點。中衛長城,既有大漠、大河之“大長城”,又有戈壁、荒漠之“莽長城”,還有山岳、河谷與隘口之“曲長城”,且諸多風光融為一體,構成大氣蒼茫、古樸渾厚的“天然長城博物館”。
中衛位于祁連山與賀蘭山豁口處,雖說北部的騰格里沙漠構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美學景觀的原生地。卻也一直是沙塵天氣的發源地和沙塵暴頻發區,大風、暴雨、冰雹、沙塵等氣象災害性天氣頻繁。然而因此創造的“麥草方格固沙法”,成功地栽植了多種沙生植物,有效地控制了沙害的侵擾,為人類征服沙漠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近幾年又大力發展林果種植、林下種植與養殖,構筑沿黃“綠色長城”,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惡化與貧困落后現狀的正確途徑[8]。
從交通上講,該區位于黃河、國道、鐵路的交匯處;從自然環境上來看,該區山、水、沙交匯;而綠地狹長,恰巧又為扁長三角形,長度1 300 m。整體順其自然地勢,以狹長三角形鋪裝為基調,以三角黃河主題雕塑為構圖中心,以九組九曲黃河雕塑小品為主景,以規整的紅葉植物拼圖為陪襯,以十八組抽象的龍鳳呈祥植物拼圖為次景,以黃河特色優勢樹種(春夏秋冬四季代表花木)為點綴,進中衛首先給游人以強烈的節奏旋律之感和開放大氣的直覺印象,構筑爽朗、舒心的園林綠地景觀,營造“黃河九曲之旅”的特殊氛圍。
該區連結著黃河文化廣場,綠地寬度較大,長度1 500 m,是整個路段的重點。整體以黃河廣場的半圓形紅色植物拼圖(紅日之洲)為序曲,以各種形狀的鋪裝地面為基調,以漸變的船形構圖和游步道為紐帶,以圓形觀景臺和黃河不銹鋼抽象雕塑為構圖中心(施工調整為藍色回族元素主題雕塑),以各式花架為主景,以扇形與圓形組合鋪裝及其圓形花架、下沉圓形廣場及水池為上下兩翼,以色彩亮麗的三塊黃河三角洲為借景,構筑空間開合變化、遠觀近賞皆宜的園林綠地景觀,營造色彩斑斕、繁花似錦的“黃河三角之洲”的中衛特殊景觀氛圍。1)順彩虹大道的軸線端點,以五組藍色船形鋪裝為牽引,建一個三層圓形觀景臺,臺上設黃河不銹鋼抽象雕塑,一層下面臨水成為飄臺,三層周邊環設黃河石欄桿,命名為綠洲觀景臺。2)在西南側分別設置半圓形花架、矩形松林廣場、圓形景廊和健身廣場、四塊扇形鋪裝活動廣場,弧線三角休閑廣場,從低漸高、從高再低,平面錯落有致、立面起伏有度,景觀一氣呵成、一環緊扣一環,妙趣橫生。3)在東北側分別設置四組船形和兩組圓形綠地,依此為曲線單支柱花架、弧形條凳組、單凳群、橢圓形植物拼圖、半圓形植物拼圖、下沉臨水廣場,從高到低、緩緩而行,景點也是一環扣一環,視線通透、令人流連。4)在黃河中的三個島洲上,分別片植淺紅、黃、深綠三種喬木林帶景觀,以便在觀景臺上有豐富的景致。不僅可以觀賞黃河之水,也有錯落有致的島洲及其林緣線起伏的林相景觀,更有各色樹木形成的倒影,平添諸多詩情畫意。5)綠地以草坪為基調,以曲線自然流暢、富有韻律節奏灌木拼圖為主景,稀疏點綴喬木以形成分景,構筑通暢、大氣的綠地景觀。
該區綠地由兩塊三角形組成,長度800 m,形成天然港灣形狀。兩塊三角形分別以方形樹池廣場、圓形鋪裝廣場及四角港灣亭為主景,便于游人欣賞黃河港灣,周圍較大密度的交叉片植桃、李、梨,形成茂密的林果景觀,其間設置鳥箱、鳥籠、鳥缽,以構筑鳥語花香的林地有聲景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濱河景觀設計理念的更新及人們對于水資源深層認識的提高,濱河區將不再以防洪、排洪為主,其景觀效能與生態效能將被更多人所重視、研究[9]。建設文化型生態城市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濱河大道景觀設計中,首先應充分地體現生態濱河的指導思想,遵循立體化、層次化、群落化的原則,形成水綠相融的“生態綠廊”,既為人們提供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場地,又為水禽、魚類、鳥類提供洄游棲息繁衍之地[10],以水生、濕生與陸生植物混交的形式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11]。其次,要將步行的道路與活動的場地沿河道串聯起來,使整個空間成為有變化的帶狀濱河景觀,形成視覺豐富的空間序列[12];并要合理布置觀光臺、親水平臺等多層次建筑,達到人們親水、樂水的要求[13]。第三,立足于現狀,把握地域在自然、文化和經濟技術等方面的特點,因地制宜,認真探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濱河區景觀設計之路[14]。總之,文化是魂,生態是神,景觀是形[15];只有將地域文化根植于生態景觀之中,才能營造出最特色、最地域、最吸引人的城市景觀[16]。
[1]李貴臣,逄錦輝,郭萬寶.構建生態、景觀、游憩三位一體的城市濱水區——以穆棱市濱河文化公園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1):80-87.
[2]張凱云,王 浩.營造生態自然的城市綠色走廊——以河北遷西三撫路綠化設計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0(3):126-129.
[3]周 琦,汪 坤,祝遵凌.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濱河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以云南雙江南勐河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40-43,53.
[4]陳墨峰.城市濱水景觀環境規劃與設計探析——以包頭沿黃濕地為例[J].北方環境,2012(6):88-93.
[5]楊玉培,林 農.綠化、文化與水系風景的共融——成都市府南河環城綠化規劃設計研究[J].中國園林,2000(4):42-45.
[6]桑立紅.城市濱河地區景觀規劃設計探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1):98-101.
[7]王旭科,趙黎明.寧夏中衛市旅游資源及開發對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1):107-112.
[8]馬 艷,李隴堂.以特色文化促進寧夏沿黃城市帶經濟發展的初步探討[J].菏澤學院學報,2009(6):62-66.
[9]劉 凱.臨沂沂河濱河景觀規劃設計與思考[J].中外建筑,2010(7):126-128.
[10]王旭芳,許西偉.淺議城市濱河綠地的規劃設計[J].現代園林,2005(20):36-39.
[11]毛建強,金春早,滕 玥.生態優先——城市濱河空間規劃設計探索[J].上海農業學報,2005(4):57-59.
[12]路 爽.談城市濱河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07,33(22):348-349.
[13]孫 鵬,趙 巖,劉金海.城市濱水區設計的控制性要素分析——以膠州三里河公園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08(1):112-116.
[14]高曉君,李 濤,谷 康.城市公園地域特色塑造探析——以泗陽生態公園規劃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09(6):122-126.
[15]金 煜,閆紅偉.文化,生態與景觀融合的城市景觀大道規劃設計——以秦皇島市“秦皇大道”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479-483.
[16]楊 婷,季菲菲,吉文麗,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以吳起城區景觀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3):2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