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朱若男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高校教學中心區空間環境設計探討
李 文 朱若男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針對高校校園教學中心區空間環境設計整體性不足、人文因素缺失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高校校園教學中心區空間環境的設計方法,給出了教學中心區整體性與人文性的設計思路,以創造出理想的教學環境。
校園,環境,整體性,人文性,設計
校園教學中心區的空間環境對整個校園有重大的影響意義,因此對教學中心區的空間環境設計的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當今校園建設倉促,設計往往只單純地重視建筑的外部造型,而忽視整個空間的整體連續性,以至于不能夠充分地與使用性質相協調,也就形成了藝術脫離功能的后果。為了創造出高效、更有意義的教學環境,我們應該加強重視起常被忽視的校園空間環境的設計問題。
1.1 空間設計整體性不足
現今,校園教學中心區的空間設計整體性明顯不足,追其原因主要為缺乏校園總體規劃和整體環境觀念。在調研后發現大多數校園的建設雜亂無章,缺乏聯系性,出現了很多的景觀碎片,沒有整體性可言。主要表現在校園建設的形式化、單一性;校園景觀缺乏個性,模仿痕跡過重,有的甚至看到優秀的案例直接照搬,絲毫沒有考慮到校園空間的協調和統一;在空間的處理方面,校園景觀不富于變化,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建筑的布局方面,其各自為政,沒有相互的協調,管理者往往為了增加空間的利用率而一味的建設,完全不考慮建筑與周邊的公共環境景觀的關系,這種以建筑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使校園空間環境的質量大大降低,導致景觀結構的模糊和不可識別性。不僅建筑與建筑,建筑與景觀之間缺乏過渡,建筑立面的不連貫也會造成校園的呆板,無法給人留下一個完整的、有序的校園印象。
校園學生的行為活動往往體現出校園的文化氛圍,因此創造好的校園交往環境空間是校園建設的重中之重。而在實際建設的校園交往環境空間中,空間的利用率不足、視覺上沒有連續性、功能上沒有過多的考量,校園空間沒有秩序可言。這往往使校園產生許多被遺棄的空間,造成空間的浪費,無法切實給學生一個良好的交往空間環境。
1.2 人文因素的缺失
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是規劃設計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所有的規劃設計都應圍繞著使用者——人來展開,使他們產生認同和歸屬感,這正是大學校園規劃設計的人文尺度,而其他尺度都不可能違背這一基本尺度。但是,在筆者調研的個別高校中,這一尺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只有理論上的應用,而缺乏實踐精神,打著以人為本的旗號進行建設,卻沒有過多的重視人文場所精神,使其成為了一句空話,被嚴重的曲解化。
在校園中心區的建設中,已經滲透了城市建設的門面意識,主要表現在我們日常見到的寬闊的馬路、廣場,大尺度的草坪、花壇、噴泉等已逐漸進入校園。設計者一味的追求宏偉大氣的效果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原則,忽視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一些新建的校園中心區廣場,雖然夠大,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疏散人流,可是卻沒有植物的遮擋和座椅。這就使場地的功能沒有實現最優化,缺乏人文關懷。也許廣場的宏偉大氣會使人產生一時的震撼,可時間久了就沒有絲毫感動而言,顯然,那只能稱作“門面”,而不是舒適的“起居室”,沒有反映人類的真實需求,使得校園的人文精神逐步削弱。
2.1 空間環境的整體設計
2.1.1 空間構架的整體設計
教學中心區空間構架的整體設計包括了兩個方面內容:
1)教學中心區與整個校園空間構架的關系處理,包括道路系統的統一融合及空間結構組織方式的結合。
2)教學中心區內部空間構架的整體性設計。
對于集中型校園,可加強中心區的控制力,將中心區的建筑或廣場等作為空間的核心,使空間形態與功能有機統一;對于線型規劃結構的校園,可通過帶狀的走廊、干道、軸線等將主要活動空間串聯起來,同時通過統一的設計要素創造出整潔統一的空間序列;當線型規劃中的控制線由一條變為多條時,就形成了網格控制,網格控制的特點是各個空間相互交叉滲透,利于學科間交流,網格控制應注意要保證空間布局的模數化,這樣才能使空間在自由變化的同時保持整體性。
2.1.2 空間層次的整體設計
為了滿足師生的各類活動,教學中心區的空間層次應豐富多樣。通常按使用性質可將其分為開放性空間、半開放空間、中介空間。開放性空間是校內外聯系的主要活動空間,可稱為是校園的“門面”,同時也是校園的重要交往空間。其空間形態是豐富多樣的,不同的形態又有其獨特的使用功能和寓意。半開放空間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對師生來說會有一定的安全歸屬感,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因此這里的空間應是寧靜、平和的。中介空間體現在室內外空間的相互聯系滲透,有回廊、雨棚等形式。這類型的空間通常為人提供靜態的活動模式,是一種半開放、半私密空間。
各層次空間之間的聯系需要有序統一,才能達到空間層次的整體性。首先最直接的連接方式即路徑空間聯系,路徑空間的設計避免過度單調,所以需要融入一些設計手法以滿足教學中心區多種功能的需要,同時還要注意空間的松弛、動靜有秩,豐富師生的心理感受,盡可能的與師生的行為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可通過中介空間進行聯系,例如庭院、廊橋等可作為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及連續,使各空間有機結合的同時達到層次的豐富及流動性。
2.1.3 空間界面的整體設計
對于教學中心區空間界面的整體設計,首先應建立界面形象的整體感。主要從輪廓、尺度、比例、形式等方面進行塑造。界面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輪廓,界面輪廓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體量和外部形狀上。在整體設計中,教學中心區界面的輪廓應盡量給人連續舒適的空間感受,這樣利于校園教學氛圍的形成;要達到整個空間的連續性,界面的尺度和比例也應保持統一,同時在界面的造型方面要注意形式的統一和要素的提取,還應保證材質和色彩的連續協調。
其次,各界面之間的組合要有一定秩序性。對于界面之間的連接要做到自然連續,有時可能需要通過廊架、綠地等元素進行過渡,以達到連接的目的。一般對于教學中心區來說,界面通常采用三面或四面圍合的方式,這樣的方式會產生向心力,給師生帶來安全感,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同時還要注意圍合界面的尺度控制,通常建筑層數在5層~6層,而各建筑單體之間要有25 m噪聲間距的要求,根據調研顯示大約1∶1~1∶2的高寬比對于師生來說是舒適可接受的。而各界面之間通過層次的劃分能夠形成與功能相適應的不同空間領域,這樣可避免人流的交叉干擾,從而達到有序整體的設計目的。
2.2 注重空間環境的人文性
空間環境的人文性特征體現在其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及與歷史文脈的融合之中。具有人文性特征的校園空間環境可以形成具有強烈整體感的地域空間文脈,使校園空間不僅可以在形式上得以延續,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獲得共鳴。
我國大學校園的空間發展格外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力求營造清新典雅的外部空間環境及內斂含蓄的內部人文特色,例如中國古代書院則明顯將“天人合一”貫穿于書院的空間設計觀念之中,從而肯定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也成為校區環境與自然融合的典范。校園空間環境設計應遵循并順應自然環境的構成,挖掘校園周邊的自然美,注重自然對學者身心的影響力,營建具有自然人文性的校園空間環境,為園區形成獨具人文特色的校園環境空間。例如北京大學中心教學區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的未名湖,獨具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環山繞水、堤島穿插,不僅提供了古典優美的自然景觀環境,同時為校區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性景觀空間,使北京大學校區景觀獨具特色。同時,在校區空間環境的設計中也要注重引借周邊自然環境,使兩者的空間形態相互融合,使校園空間環境融入城市的空間文脈,形同一體,彰顯校園空間環境的人文性地域風貌。
歷史文脈是大學校園空間環境人文性特征的精髓,校區所在地的歷史及地域民族特色都賦予了校區空間環境獨一無二的歷史人文性特征。北京大學教學中心區的燕園完整的保留了其獨具歷史神韻的精華,與周邊的皇家園林比鄰呼應,加之未名湖的交相輝映,構建了北大優美宜人的大學校園空間環境,形成了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歷史文脈的延承不僅僅只在于校園空間環境的人文性體現,同時也表現在空間的界面形式上。空間界面以其直觀的物質形態潛移默化的向大學生傳播著歷史的人文觀點,例如我國古代書院建筑所傳揚的儒家思想,清華西區建筑形象所體現的歷史遺跡等。校園的歷史文脈在空間環境各要素的融合之中得到了保留和傳承,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也為校區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和古樸濃郁的學術氣氛。
[1] [丹]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張鵬舉.界面——從城市空間環境看建筑形態構成[J].新建筑,1997(15):95-97.
[3] 李 瑞.某中學教學樓建筑設計概述[J].山西建筑,2014,40(1):29-30.
Exploration on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of college teaching center
LI Wen ZHU Ruo-nan
(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NortheastUniversityofForestry,Harbin150000,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college campus teaching center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problems including integrity shortages and humanity factors shortage, explores college campus teaching center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methods, and shows teaching center integrity and humanity design concept, with a view to create ideal teaching environment.
campus, environment, integrity, humanity, design
1009-6825(2014)30-0022-03
2014-08-10
李 文(1971- ),女,博士,碩士生導師,副教授; 朱若男(1991- ),女,在讀碩士
TU24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