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潮
(海南省公路勘察設計院,海南海口 570206)
本工程為儋州藍洋農場學校路口至十一隊公路改造工程建設項目,路線全長2.7 km,原水泥路面寬度為3.5 m,兩側排水溝已被雜草覆蓋,該路連接著儋州市重點投資項目高爾夫球場會所,由儋州市政府和藍洋農場自籌備資金建設,原設計標準不能滿足行車要求,嚴重影響該項目的建設和當地群眾的出入,需要對該道路進行拓寬改造。該道路已經通行近兩年,在沒有其他缺陷,通行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在左側新建3.5 m行車道,并拉直線形,達到雙向行車舒適美觀的要求。
路況調查采用現場調查原路,根據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標準,從頭到尾進行了實地勘查、測量。對道路的路面、路基、排水橋涵、綠化、農田范圍、沿線設施等進行全面調查,對路面病害、設施缺損等情況詳細登記,走訪沿線居民,對各個路口的設置認真聽取各方意見,為制定下步征地拆遷、圖紙設計工作提供詳實的設計依據,盡量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變更修改,達到設計、施工、使用者、管理者各方都滿意,功在社會,利于人民。
通過以上路況調查分析,決定按二級公路設計,采用單側拓寬方式,路基拓寬有單側拓寬和兩側拓寬方案,單側拓寬具有工程造價低,病害少,工期和施工質量容易控制等優點。該路線右側為水田,左側為檳榔園旱地,采用左側拓寬,平縱斷面實現路基整體拼接,做到盡量保留現有路基的原則。
路基寬度設計為9.0 m,行車道寬度設計為7.0 m,滿足大型車輛行駛、錯車,超車行駛所必須的寬度。拓寬段路面厚度與原設計相同,均為12 cm水穩層+18 cm水泥混凝土路面。
新舊路面的拼接技術核心是保證拼接部位路面強度以及整體性能達到規范要求,在施工過程中重點對銜接部位進行處理,以防止路面及基層不可避免的沉降或者形成裂縫。在新舊路面街接處設置應力吸收層,即分層向舊路面方向搭接面層,面層間加鋪土工材料,盡可能保證拼接部位密實平整均勻,高程不足部分利用路面結構層予以調整平順。對原路面部分地段零坡度排水,重新設計兩側排水溝,把原來的土質排水溝改為砌石排水溝,做到排水迅速,溝內不長雜草。
根據學校的一些特殊要求,學校門口前后200 m路段拓寬為12 m路面,并設置凸起式車輛減速帶、車輛限速交通標志,保障了學生上下學的安全。為了減少對檳榔園的征地,在樁號K0+110~K0+214路段設置104 m擋土墻,與路肩等高,兼做路肩部分,上面設置混凝土安全護欄,美觀實用。
在樁號K0+110~K0+239路段,由于地形限制,一下雨就積水一大片無法通行,四周又無有利地形排水,采用常規作法要么大填要么大挖,土石方量巨大,還要征取土場、棄土場,不易解決。我們設計方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深挖2 m~3 m,長度104 m,直徑1.0 m的混凝土圓管暗涵排出線外,解決了該處積水問題。
工程內容包含路基土石方、水泥混凝土路面、擋土墻、涵洞、排水溝、安全設施等。總造價163萬元,比業主預計200萬元造價還要低,節省了投資,獲得了業主的贊譽。
施工過程是實現設計目的的環節,再好的設計如果施工無法體現也是白搭。特別是一些小的工程,施工隊伍良莠不齊,機械設備落后,不懂規范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我們對此進行全程跟蹤,反復指導。組織技術人員熟悉圖紙,多次到工程現場察看,對比圖紙,熟悉工程環境,尋找和分析今后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幫助施工隊伍對編排的施工方案做進一步完善,同時組織施工隊伍進行培訓,熟悉本工程的各種技術規范和標準,先后分期對土方施工,擋土墻施工隊伍,涵洞施工隊伍,水溝施工隊伍,水穩層施工隊伍,路面施工隊伍進行技術交底,使施工人員掌握各自施工項目的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對以往施工過程中存在的不良習慣予以糾正,經過認真講解學習,各施工隊伍能夠接受,做到各負其責,獨當一面,真正按圖嚴格施工。
在該路的改造拓寬過程中,得到了業主的大力支持。根據合同要求,作為有較強技術經驗的設計方,從項目一開始就介入,舊路改造前進行充分調查分析,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利用舊路,同時盡量減少變更,不能等一些問題在施工中出現后才去考慮變更,設計方設計完成后并非結束,在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全過程監測指導。
該項目成功的意義在于為我省公路建設提出一種新模式,即設計方全過程設計、監測,充分發揮設計院的技術優勢,覆蓋施工、監理全過程,改變設計完成后不聞不問的做法,培養起一批負責任的筑路人才,受到業主贊賞,也為我們設計單位贏得了聲譽,真正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優。
[1]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S].
[2]JTG F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S].
[3]JTG D30-2004,公路路基設計規范[S].
[4]GB 50268-2008,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S].
[5]JTJ 034-2000,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S].
[6]CJJ 1-2008,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