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文斐
(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府東、府西街和并州路具有深厚的城市歷史文脈底蘊,承載了太原人的歷史記憶,作為太原市核心區重要的城市街道,它的改造是全方位的、綜合的,不僅著眼于交通功能的提升,更加注重城市景觀空間和界面的整合升華,為太原市核心城區大量的舊街道、老街巷綜合景觀改造探索一條實實在在的出路和辦法。
1)共性問題。
隨著太原市近20年的快速發展,交通壓力巨大,落后的過時的街道空間組織形式和設計方法,成為問題的根源。但是因為老城區街道改造錯綜復雜,耗費巨大,使得問題不斷積累。老城區街道空間界面紊亂,沒有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缺乏層次感,沒有適合人們活動的景觀開放空間。公共配套設施陳舊且匱乏,規劃布置不合理,造型質量差,沒有反映出城市街道的特性與歷史感。
2)府東、府西街和并州路、塢城路的特性問題。
府東、府西街和并州路、塢城路的特性問題關鍵在于疏導整治交通的基礎上,如何體現與突出標志性整體形象,塑造歷史繼承與創新的歷史文脈。它們的特性問題解決好,將會決定整個景觀綜合改造工程的成敗。大量的細致入微的工作和宏觀總體性的規劃指導整個景觀綜合改造工程。
根據府東、府西街和并州路、塢城路的歷史文脈和現狀分析,在交通梳理的基礎上,倡導歷史繼承與創新的街道文脈,突出地標性街道整體形象,成為綜合景觀改造的設計愿景。為達到這個目的,在設計及指導工程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大程度的合理化整合街道交通空間,提高交通效率。
2)整合各類街景界面元素統一形成整體街景藝術形象。需要統一的街景界面包括:地面鋪裝界面、綠化種植界面、建筑出入口高差界面、廣告牌匾界面、隔離防護性設施界面、沿街建筑立面界面等。
3)城市街道公用設施景觀化,是街道改造的重要原則。城市街道公用設施合理的規劃選點布局是最為重要的步驟,可見的公用設施要升華為具有藝術氣質的城市家具,其他公用設施注重隱蔽與裝飾,形成整潔統一的形象。
1)府東、府西街和并州路、塢城路改造,街道拓寬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道路設計中,采用行人和非機動車共用板面的設計方法,既為車行交通提供盡可能多的車道,又整合了行人和非機動車的慢行交通空間。
2)在交通繁忙的節點路口附近設置微循環道路,是疏導交通的又一大舉措,建成后的府東、府西街和并州路、塢城路禁止左轉,提高主車道的通行速度和效率,通過微循環解決路口左轉的問題。
3)在南北交通繁忙的并州路上,節點路口高架立體交通,成為交通組織設計的重點。
4)其他人性化的交通設置還包括,街道拓寬后,十字路口路中間設置2 m寬的安全島,方便行人和自行車二次過街時安全等候通過。車行道劃分寬度靈活控制,大部分采用3.25 m寬的車行道,在交叉路口可以縮小為2.8 m寬,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車行道板面寬度增大交通量。
5)采用自發光指路牌,路口前有指路標志,過路口后有確認標志,指路牌的精度提高至10 m方便外地人和游客確認自己的方位。
根據現代城市設計理論,邊界是一種線性和面性結合的元素,邊界元素雖然不具備道路那樣的主導地位,但是對于生活在城市空間環境中的人們形成空間公眾映像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邊界意味著各類建筑實體、構筑物實體、設施實體與城市街道形成的各種交界面。在設計與改造的實踐過程中,這種錯綜復雜的交集界面,意味著大量細致精微的設計工作,初步歸納為以下六大類設計內容:
1)地面鋪裝界面設計。
地面鋪裝界面設計要點是以便道鋪裝為連貫的主體形式,串聯整合沿街各單位門口地面鋪裝。府東、府西街、并州路、塢城路的鋪裝樣式,體現了古典符號與現代材料的結合,用花崗石板材提高地面鋪裝的檔次,符合城市核心區主干道的定位;用簡潔干凈的灰色調為基調,配合適當的暖紅色調的花崗巖拼接出古典紋路;花崗石板材采用小尺寸板材(最大為600×600,普遍為300×300及以下尺寸),拼裝方式采用對縫鋪裝,顯示出做工之精細,且方便今后維修;花崗石表面多采用荔枝面,適合太原市冬季冰雪寒冷季節的防滑要求,也更好的表現了花崗巖板材的檔次(見圖1)。
2)綠化種植界面設計。
綠化種植界面設計包括兩大方面:
a.對原有保留下來的綠化帶提升檔次,提高種植密度,補植大喬木;增加油松、檜柏等常綠樹的配植,植栽大量的花灌木和整形灌木,提高街道上的視覺綠化量,把原來簡單的綠化池提升成為層次豐富的街道綠化帶。

圖1 府西街人行便道鋪裝實景
b.沿街按照一定間距規劃設置街頭、街邊綠地小廣場公共空間,綠化配置集中而豐富,硬化廣場空間滿足行人及居民的活動、休憩需要,并且在其中設置公廁等服務設施,公廁的造型設計本身就是一件簡潔大方的公共藝術品,以上設計提高了街道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化水平。府東及并州路游園實景見圖2,圖3。

圖2 府東游園實景

圖3 并州路游園實景
3)建筑出入口高差界面設計。
建筑出入口高差界面設計要求密切結合道路改造以后現場的地面標高和相關單位的合理使用要求(見圖4,圖5)。道路改造通常會帶來地面標高和坡度、坡向的變化,也會迫使相關單位改變多年來形成的通行習慣,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最容易引發矛盾和糾紛。通過逐門逐戶細致的設計,保證街道公共空間不被擠占,滿足單位通行便利和安全的需求,同時在風格上與街道空間保持一致。

圖4 府東街華聯超市改造前

圖5 府東街華聯超市改造后
4)廣告牌匾界面設計。
廣告牌匾界面設計關鍵在于杜絕形成廣告的視覺垃圾,由于府東、府西街、并州路具有城市主干道的地位,整體上要求門頭牌匾整齊劃一,色調協調,嚴格控制突出建筑立面的各類招牌廣告,維護街景空間的整體形象,符合景觀設計定位。一、二層為同一商家的商業門面,門面廣告設置于一層建筑檐口部位,廣告牌頂部不得高于二層建筑窗臺,廣告牌底部不得低于底層玻璃門窗頂端,且應與兩側的廣告牌對應(見圖6)。
5)隔離防護性界面設計。
隔離防護性界面設計包括:沿路的圍墻圍欄、銘墻,街道中心隔離欄,立交橋防撞墻護欄,臺階踏步扶手欄桿。這部分設計具有景觀小品的特質,實用性和藝術感兼顧,體現出府東、府西街、并州路、塢城路改造后的街道品味(見圖7,圖8)。

圖6 廣告牌匾設置示意圖

圖7 府東街改造后圍欄實景

圖8 并州路改造后圍欄實景
6)建筑立面界面設計。
建筑立面界面設計是府東、府西街、并州路、塢城路街景改造的一大專題設計,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a.對修建年限不長,質量好、體量較大、外觀不錯的建筑整治,采用清洗和清理的方式,對建筑立面進行整理;對結構質量良好、體量大但外觀陳舊的建筑,采用更新屋頂構架、墻身材質、門窗等方式進行整治;對質量較差、體量小、外觀陳舊的建筑,近期有可能被拆除,通過清洗、清理、粉刷等短期內見效快、費用低的方法進行整治。
b.風格以體現地方傳統文化為主。
c.建筑色彩以灰色調為主,按照整體協調的原則,對大紅大紫、與相鄰建筑及建筑自身不協調的鮮亮突兀色彩進行整治,形成以淡雅明快的淺色為主,輔以局部灰色調的色彩環境。
d.對劣質白瓷磚、玻璃幕墻、原色鋁合金卷簾門、有安全隱患的墻面磚等進行清理更換。
e.對于大面積墻面材料整體色彩尚有利用價值、而局部小面積色彩過于刺目的,可就不協調的色彩作單獨整改,其余部分采取清潔再利用的方式進行部分整改。
f.對位于成片成規模區域的低層和多層建筑屋頂通過天際輪廓線分析,可采取“平改坡”方式,彰顯地方建筑風貌特色。坡屋頂的形式、材質、色彩應整體協調。要綜合考慮建筑日照、視覺、通風以及安全等因素,合理確定坡屋頂的坡度。
g.對陽臺、防盜網、空調室外機位、晴雨篷等墻外設施進行規整。
街道景觀設計主要是從地域環境、歷史文化和場所現狀等諸多方面入手,整體設計將自然和人文資源重新整合,體現文脈的延續性和時代氣息的融合。然而街景整治工作面臨著長期任務與短期任務、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協調統一,是一項綜合、復雜而又涉及面廣的工程,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如何創造一種地域特色、整體意向、功能環境、休閑生活相互交融的城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 [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2] 吳 偉.城市特色——歷史風貌與濱水景觀[M].上海:同 濟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