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多座造型各異的新型博物館紛紛亮相。由于功能要求的原因,其消防系統也比一般公共建筑復雜。如何搞好現代化博物館的消防安全管理,建立起與先進的消防系統相適應的消防安全管理體系,滿足博物館建筑對消防安全更為嚴格的要求,是目前現代化博物館管理面臨的挑戰。
1)功能分區復雜。
由于博物館建筑多為當地的地標建筑,以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地方形象,因此,各博物館建筑造型追求立面的豐富變化,多采用不規則的轉折,甚至球面、曲面等作為立面,各樓層基本無相同平面,因此導致其結構、功能分區變得相當復雜。以山西博物院為例,其主體建筑如斗似鼎,四角輔樓拱衛,整個建筑群主次分明、錯落有致,體現了山西的地域及文化特色,但其各層平面均有變化,無一層相同,加之使用功能的不同,使得功能分區相當復雜。
2)消防技術多樣。
作為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宣傳中心,博物館需要為大量文物提供不同的保護方式,不同文物的特性,使得消防系統必須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可以說幾乎采用了目前所有的消防技術。
同樣以山西博物院為例,由于展廳、庫區、辦公、設備等功能分區的不同,保護對象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保護手段予以妥善保護:如館藏文物中,有書畫、古籍、壁畫等忌水文物,不能采用水滅火方式;青銅器等金屬質文物、電氣設備等不宜采用水滅火方式。因而圍繞庫區、展廳兩大文物集藏區域,建立了以感溫、感煙報警器為主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普通文物區域以預作用自動噴淋系統、忌水文物區域以氣體滅火系統為主,其他輔助區域的濕式自動噴淋系統為輔,燃氣鍋爐房采用細水霧噴淋滅火系統,消火栓系統、手提式ABC干粉滅火器及自動防煙排煙系統、安全疏散指示系統為基礎,以消防控制室為控制、指揮中心的立體消防體系,具備了消防安全的基礎條件。
妥善保存館藏文物,是博物館的立足之本。而文物的消防安全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完善的消防設施僅僅是消防安全“消”的基礎,但消防要立足于“防”,防患于未然;其次才是“消”,使其保持良好工況,能夠隨時發揮應有作用。如何防患于未然、管好用好,關鍵在于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此,在貫徹《文物保護法》關于“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消防法》關于“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工作方針的基礎上,制定出了一套適合單位實際的管理模式。
根據《消防法》的要求,實行防火安全責任制,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必要保障。確立各項工作以確保文物安全為前提、“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針,確保文物的絕對安全。
以“安全第一”為中心,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針對重點部位,制定專項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嚴格管理易燃易爆物品,用電動火工作規程,將消防安全管理滲透到日常工作管理中,確保萬無一失。
1)完善消防安全重點部位的管理制度。
a.建立消防安全重點部位檔案。
對于極易發生火災或一旦發生火災造成嚴重損失和嚴重后果的部位,確定為消防安全重點部位,建立消防安全重點部位防火檔案,做到定點、定人、定措施管理。
b.制定重點部位及電氣設備安裝及使用、施工現場的消防安全制度及操作規程。
c.重點部位的消防設施和滅火器材確定專人維護管理并建立檔案,將該部位的消防重點、消防技術特點、操作要點記錄在案。
d.對重點部位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并建立巡查記錄。
2)加強對消防安全重點崗位人員的安全管理。
對具有較大的火災危險性的重點崗位,加強培訓管理。
加強安全培訓提高消防安全素質。
重點工種人員上崗前,對其進行專業培訓,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觀念,全面熟悉操作規程,系統掌握消防安全知識,通曉消防安全“應知應會”內容,熟練掌握重點部位的消防技術要點、操作要點。
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對操作復雜、火災危險性大的崗位作業人員,專門進行技術培訓,具備專業資格后持證上崗。
建立重點工種人員的個人檔案,對重點工種的培訓、工作表現記錄在案。
抓好重點工種人員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重點工種的崗位制度,并建立日常工作的監督檢查機制。
3)逐級落實崗位防火安全責任制。
建立重點工種崗位責任制,使每個重點工種崗位的人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建立起合理有效、文明安全的工作秩序,消除責任空白的現象。
4)全范圍實行禁煙制度。
從“安全第一”的角度出發,全范圍實行室內禁煙制度,減少火災隱患。
5)實行重大活動安全保衛規定,有針對性地布置消防工作。
針對重大群眾集會、接待貴賓等重要活動多的特點,提前制定安全保衛預案,結合消防和應急疏散預案,對消防安全提前檢查落實,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
6)按照規范配置消防設施和器材、設置消防安全標志,并定期組織檢驗維修,確保消防設施和器材完好、有效,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暢通。實行每日防火巡查,每月組織防火檢查,建立巡查、檢查記錄,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企業進行消防設施定期維修保養,以保證消防設施長期處于可靠、準確、靈敏的運行狀態,保證消防設施的正常運行。同時,按照規范進行定期檢測,對檢測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及時予以解決或整改,確保消防設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1)消防工作的方針和政策教育及消防安全法規教育。進行文物保護、消防工作的方針和政策教育,使全體職工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使消防法規的貫徹執行落到實處。
2)消防科普知識教育。要求全體職工掌握消防基本知識,以及報警、撲救初起火災,使用常見應急滅火器材和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識。
3)火災案例教育。通過對火災案例的宣傳教育,提高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識和防火警惕性,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做好消防工作。
4)消防安全技能教育。要求職工不僅要有消防安全基礎知識,而且還應掌握防火、滅火的基本技能,全體職工均應掌握消防“四懂四會”;積極組織職工參加消防管理培訓,聘請專家到現場講課指導,提高操作技能,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達到文物消防安全的目的。
建立義務消防隊,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定期組織消防演練,提高單位的自防自救能力。
一旦發生火情,首先立足自救,將火災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制定消防預案,包括各崗位人員滅火、疏散任務的分工,滅火、疏散行動方法,使用的器材、人員疏散線路、疏散集結點等,都圍繞立足自救的原則進行。按照預案定期組織實地操作演練,增強職工的消防安全意識,提高滅火、疏散技能。
根據保護對象選擇適用的消防技術,建設完善的消防設施,僅僅是“消”的基礎,要做到“預防為主,防消結合”,防患于未然,關鍵在于消防安全管理。
為此,堅持以“安全第一”為中心,嚴格遵守“以防為主,防消結合”工作方針,形成一套操作性強的管理制度,提高全體職工的消防安全意識和基本防范技能,全面落實消防安全措施,杜絕火災隱患,才是確保現代化博物館文物安全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