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吳建堃
(1.徐州市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40;2.徐州市規劃設計院,江蘇 徐州 221100)
洪水一直以來都威脅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歷史上洪水肆虐嚴重地打破人民正常的經濟秩序,尤其是黃淮流域的人民,深受洪水之害。做好防洪,保證人民的生命安全一直是我國不變的基本國策,是長治久安的大計。
徐州市位于黃河下游沖積平原與淮河平原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過渡區大陸性氣候,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徐州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
徐州市新城區屬低山丘陵剝蝕區,介于黃河下游沖擊平原與淮河平原之間。地形由平原和山丘崗地兩部分組成,以平原為主。全區地形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塊。順堤河以北為故黃河高灘漫地,地勢較高,地面高程大致為38 m~40 m;西為拖龍山范圍,地面高程在100 m~33 m左右,屬于丘陵山區。順堤河以南,連霍高速公路以北及攔山河以東、順堤河以南為一區域,此區域的地勢在新城區為最低,平均高程為31 m左右,屬于奎濉河流域沖擊平原。
徐州市新區分區規劃新區的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通過認真分析,認為徐州新城區防洪標準在100年一遇與徐州市防洪規劃統一比較適合,但考慮到徐州市新城區的整體定位為徐州市的經濟、文化的核心之一,城市建設要求高,并且,故黃河已經通過分級控制,減低故黃河入徐州市的流量為150 m3/s,洪水水位控制的比較穩定,主要威脅在于工程標準,所以相應要求提高城市的保護級別。本規劃控制水位采用《徐州市防洪規劃》的水位值,但相應的提高防洪工程的等級。規劃徐州市新城區的防洪標準如下:
防洪標準:100年一遇;
排澇標準:2010年為20年一遇;2020年為50年一遇;
山洪標準:2010年為20年一遇;2020年為50年一遇。
工程級別提高一級,規劃新城區工程等級為Ⅰ等,建筑物等級為:攔河閘、穿堤建筑物為1級;其他工程為2級。
流域或區域規劃是從流域和區域的總體上對防洪工程的部署,城市防洪規劃是流域或區域防洪規劃在城市范圍內的深化和細化,必須服從于流域或區域的防洪規劃[1]。故新區防洪規劃納入徐州市防洪規劃從整體考慮,并認真考慮新城區的防洪特點,及保護對象等問題上作深入的研究,做出合理的安排布置。
故黃河是徐州市新城區的流域性河道,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2 140 km,流域面積1 148 km2。規劃服從《徐州市防洪規劃》總體對故黃河的防洪格局,新城區段以筑堤擋洪為主。并確定新城上游李莊閘來水的百年流量為197 m3/s,作為河道斷面的設計依據。以李莊閘、程頭閘的水位為主要規劃依據,推求新區故黃河高灘各河道水位控制水位。
根據城市的總體規劃的目標、意圖確定河道功能,是城市防洪特點之一。河道的功能直接影響到河道的防洪排澇的具體分工,斷面形式及汛前、汛后水位的確定。
新城區內所有的防洪排澇的河道也是新城區的景觀河道,其中矛盾最為突出的是攔山河。攔山河原是一條重要的山洪截流河道,山洪的特點是歷時短,洪峰流量大。但攔山河作為景觀河道,不宜修砌高墻硬堤,且需設置閘門來限景觀蓄水,不利于山洪的及時排除。通過對比分析,規劃在攔山河以西開挖東山溝取代攔山河攔截拖龍山山洪,攔山河變為一條內部排澇河道,以滿足城市的景觀要求。
河道斷面及堤防形式的選擇,不僅僅要滿足防洪排水的要求,還應注意防洪河道在城市中的環境景觀的作用,必須與城市的用地規劃相協調,是城市防洪的又一特點。考慮河道水位的變化和城市親水性的要求,規劃中大部分河道斷面采用復式斷面形式,在空間較為開敞,用地不緊張的情況下,采用緩坡形式。
城市建設的不同方面對河道有著不同的要求。這些要求在許多方面存在著矛盾,特別是防洪與生態、景觀、用地的矛盾尤為突出,如防洪需拓寬河道,與城市其他用地的矛盾,填筑防洪堤與視覺景觀的矛盾,修筑河道護岸與自然景觀的矛盾等[2]。
規劃中立足于城市安全,通過提高故黃河、攔山河堤防高程,拓寬河道,加強了對山洪和外洪的束縛和疏導能力,形成了新區的防洪屏障,有效保證了新區的內部的經濟活動;對于內部河道,尤其是人民河、瑯河、閻河的拓寬整治,提高了新區內部的排澇能力,并確保新區遇20年一遇的暴雨不受淹,遇20年以上的暴雨,通過設立的排澇泵站的強排,盡快的解除部分地區的澇情。結合新城區的防護林的規劃,將堤防后撤,擴大了河道的空間,使之具有一定的滯洪能力,對超標準的洪水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城區的防汛能力。
同時充分考慮到堤岸形式對城市景觀及生態的影響,采用復合斷面通過對堤岸形式的變化和采用柔性生態堤岸的形式,改變以往的高壩硬堤的習慣,并采用一定的距離設置清水駁岸,連通水路的連續。采用以上措施,既保證了城市防洪安全,又實現了城市水體的景觀和生態功能,改善了城市環境總體質量。
通過加固河堤,提高防洪的標準等防洪工程在歷史上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無論人們如何加高加固堤防,洪水的威脅和危害依然存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防洪工程的安全保障是有限的,洪水災害不可避免。近年來,借鑒國內外防洪工作的經驗教訓,我國逐步調整了防洪減災的戰略重點。正在邁進以非工程防洪措施為主、工程防洪措施為輔的全面防洪減災的新時期[3]。這一新體系的建立將從很大程度上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對實現新時期的水利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徐州市新城區防洪規劃在加強工程規劃的同時,強調非工程規劃的重要性,提出以下非工程措施:
1)加強防洪管理,建立統一領導。新城區的防洪、治澇應納入徐州防洪整體管理體系,統一管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政府分管領導掛帥,由各委、辦、局及其所屬的企事業單位等部門組成的防汛指揮系統統一指揮。
2)健全洪水預報系統,加強洪水調度。
3)編制洪水風險圖,推行洪水保險機制。
4)健全法律保障體系,加強執法監督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國務院公布的法律和法規設定的水利行政許可項目,依法加強對河流尤其是中小河流的執法監督管理。切實加強河道內建設項目管理,凡是涉河項目必須經過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對河道內違章修建的房屋、橋梁、阻水堤壩等建筑物要進行執法清理,對嚴重阻水的建筑物必須堅決拆除,并加強監管。
5)注重宣傳,公眾參與。加強立法,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決策權和救濟權。通過新聞媒體或其他方式向社會及時公布雨情、水情,讓廣大干部群眾充分了解洪災特點和防洪減災知識,了解有關防洪預報、洪水風險圖和應急處置方案,要建立和完善雨情、水情通報制度。采取公示、公告,召開座談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聽取公眾意見,調動社會參與防洪減災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6)改革創新,建立防洪減災投資保障機制。調整政府財政預算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對防洪減災事業的投資比例。同時,借助于行政事業費和吸納社會資金,促進防洪減災事業發展。
7)加強防汛會商,建立協調機制,發揮部門資源優勢,整合水文、氣象、農業、林業、城建、民政和國土資源等防汛指揮部門的資源和信息,形成跨部門、跨地區數據信息互助互補的態勢,為會商提供充足的決策依據。
編制城市防洪規劃應把握好四個環節的問題:1)城市防洪規劃應服從于區域或流域防洪規劃;2)城市防洪規劃應緊密結合總體規劃;3)防洪規劃應注意與城市景觀環境的協調,保證安全的同時,實現防洪工程的景觀、環境、生態等多項功能;4)重視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
;
[1]朱法君.城市防洪規劃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水利,1999(9):29-30.
[2]吳登樹.淺談城市防洪與生態景觀的結合[J].水利規劃與設計,2005(3):71-72.
[3]皮曉宇.以非工程措施為主的防洪發展戰略[J].北京水利,200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