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 150028)
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以社會保障體系和資金為依托,以社會保障的相關法律與規定為基礎,為人民提供基礎性的服務與保障的工作,也是國民收入的再調整與再分配。農村人口眾多,經濟收入水平低是我國農村的具體特點,大量弱勢群體的存在和逐步增大的城鄉差距要求要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的建設,通過農村社會保障的機制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的目標,完成對農民權益與利益的維護,在構建可持續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建設和諧的農村社會。應該對農村社會保障的問題與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在結合農村社會實際的同時,探尋新時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與改革方向,在具體的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工作。
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缺乏是當前最為嚴重的問題,這會導致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覆蓋面狹窄,難于達到對農民進行有效地保障,以2010年的數據來說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只占整個社會保障資金的11.4%,覆蓋面積也只有9.3%,表現出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嚴重不足,覆蓋面積占比過低。
當前農村社會化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沒有一個徹底的改革,導致相關的法律和規范的欠缺,進而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跟不上農村社會的實際需要。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合作醫療還有待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還很低,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沒有必要的獎懲機制,這些都會阻礙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表現出保障能力的不足。
一方面,在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上,保險、醫療等基金存在監督上的困難,在一些農村地區還表現為管理僵化和部門分割等問題,這使得已經建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缺乏科學性與有效性。另一方面,計劃經濟時期的“二元化”體系的影響依然存在,導致農民長期被排除在社會保障網絡之外,這給農村社會保障的建立與管理帶來極大的阻礙,不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社會保障的管理水平。
長期以來,受到封建文化和計劃經濟的影響,農村有“自我保障”的錯誤認知,很多農民將生老病死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是家庭的責任,因此,參與農村社會保障的意識并不強烈,再加上農民對于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的理解和認知存在不足和落后的實際問題,這導致符合市場規律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難于建立,廣大農民也就不能享受到農村社會保障的好處。
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于兩個部分,一是國家的財政支持,二是農民自身的投入。當前,很多地方政府收支困難,導致來自于政府財政支持的力度一直不足,出現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上的困難。而社會上的資金由于對農村社會保障的缺乏理解而導致不能大量投入,這會加大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籌集的壓力。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落后,出現農民收入不足,這也就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缺口。
在二元化的經濟結構中城鄉差距被擴大,導致了城鄉社會保障的落差,并且出現了社會保障結構、管理體制和內容的二元化,影響了農村社會保障的功能與作用的發揮。
當前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管理機制落后,保障法律和制度不健全,農民的保險意識不強,這些都會導致農村社會保障現實基礎不穩固。
構建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構建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制度,使養老保險基金的使用更加靈活有效。
必須做到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或貪污,嚴格禁止各級黨政機關和村委會干部用公款消費。
多渠道、有效地籌集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同時應適當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尤其是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支出,這不僅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村地區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而且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極好時機。
建立把廣大農民包括在內的、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當前,我國的經濟實力和財政實力都大大增強,政府目前完全有能力統籌考慮城鄉協調發展問題,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除了爭取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支持的同時,應該對體制做出相應調整,還必須對具有某種經濟待遇和社會福利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居住地登記制度,方便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
農村社會保障是維護農村穩定,深層次加速農村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通過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可以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的權益,在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加速公平、和諧農村社會的創建。應該在今后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和創新的工作中充分挖掘制度的潛力,在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政策改革的基礎上達到對城鄉發展的統籌和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與支撐。
[1]耿相魁.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9,(01):26-27.
[2]王輝.如何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J].北方經貿,2009,(0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