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宏,張立志
(1哈爾濱市住宅新區物業管理總公司,哈爾濱 150090,2哈爾濱市新陽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哈爾濱 150010)
通信行業的加速發展為社會經濟的騰飛創造了空前的發展空間,通信工程在國民經濟建設、公眾生活和科技研究方面的價值和作用,正在日益突出,把握通信工程的現狀,認知通信工程的規律,促進通信工程的發展顯得非常重要。
通俗地理解通信工程,就是在一定的網絡和體系內,對通信信息進行信號的加工,進而實現對信號的利用,達到通信的效果。通信行業對于通信工程理解一般為:通信工程是對通信信號的產生、編碼、傳輸、解析和利用的各種通信設備和線路的總稱。通信工程涉及計算機、維修、光纖、網絡、電話等各種方式,是當前科技發展最為重點和關鍵的領域,并具有廣闊的發展圖景,是現實和今后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程。
通常情況下,通信工程通過一定的連接方式,實現了終端間或終端與主機間的連接。由于地域跨越較大,因此造成了通信工程位置難于找到規律性的分布形式,出現對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的適應性,這就在通信工程的特征上,表現出分布分散的特點。
通信工程建設中,常會遇到河流、山脈、住宅、企業等方面的影響,為了確保通信效果,常常會更改通信工程的設計,出現了通信工程位置、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導致在工程上出現隨機性的特點。
通信工程是一個互聯互通的結構體系,同時要滿足各地、各類人群的通信需要。因此,必須建立起長距離的通信工程線路,這樣才能有效實現通信工程的設計與功能目標,形成對通信工程性能與價值的體現。
我國通信行業主要可以劃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一是通信工程的制造和建造企業,二是通信的服務企業。這兩大部分有相互的溝通,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分離,但是在通信工程方面都有強烈的一致性。當前,通信工程的發展技術是社會和公眾日益擴大的通信需求,作為通信工程的主要服務行業——電信行業——是當前建設通信工程的主體。當下,一些公司或企業,以一定的形式,參與到通信工程的建設中,緩解了通信工程建設資金與技術的不足。但是,也存在主體過多、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問題。通信工程在發展過程中,還呈現出人才方面的不足。沒有足夠數量的通信工程人才,高素質通信工程人才不足,這是當前制約通信工程發展的主要原因,導致通信工程難于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
通信工程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注重運用高速無線寬帶網絡技術,實現人們對通信服務的要求。一方面能夠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能提高整個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我國信息現代化的發展水平。
光通信技術,是通過光的高速傳播、節點轉換以及寬帶光的接入等自動化網絡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這就需要通信工程必須實現更加規范的管理,進而提高通信工程的服務質量,從而使光通訊,能夠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運用,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
IT是通信技術的一種特殊技術,目前已經在社會上廣泛使用。通過IT,可以實現在網絡上的交易與服務,從而實現通信工程的全面運營與推廣,發揮通信工程獨特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要注意,目前通信工程的建設中,還出現了一個新型的概念——“物聯網”——其實質就是要通過相關儀器、全球定位系統及激光掃描等設備,進行全方位管理,以提高我國的網絡化進程。這個新型概念在通信工程的未來發展中,是值得進行研究的。
通信工程未來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人才方面。通過高校教育來逐步實現人才的培養,無論是專科、本科教育,都可以為其培養現代化的通信工程人才。比如,專科可以采取職業教育的形式,保證學生能夠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及職業技能。而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專業教育,可以把重點放在以專業學習為主,培養一批理論研究性以及應用實踐型的全方位發展的通信工程人才。而在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建立健全的人才機構體系,這種未來致力于通信工程研究的人才,才是滿足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通信工程是社會重要的交互式工程,在未來的生產和生活中,通信工程必然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特別在信息和網絡技術不斷創新與發展的今天,應該抓住通信工程發展的良機,從通信行業進步和通信市場發展的實際出發,尊重通信工程的客觀規律,通過不斷創新和持續探索,與時俱進地打造通信工程建設的新體系,使通信工程這個基礎性、關鍵性的工程得到穩定而健康的發展,更好、更多、更完整地為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進而實現通信工程的行業、產業價值。
[1]劉海波.簡論通信工程現狀與特點及發展前景展望[J].科技致富向導,2013,(14):78.
[2]項洪印,鮑慧.現代交換技術課程平臺化互動型教學改革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0,(29):45.
[3]陳財.通信工程中的傳輸技術的有效應用[J].科技促進發展(應用版),2011,(02):46.
[4]尤勁.通信工程項目從監理到項目管理的轉化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31):12.
[5]孫軍利.建設通信工程莫忘安全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