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然
(四川成華造價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我國經過30多年的實踐和完善,招標投標工作積累了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經驗。通過客觀、公正、公平、公開的招標投標,承包商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業主可在所有投標人中好中選優,既保證工程質量又節省資金。據四川日報報道,四川全省通過招標這個環節,僅在2013年中全省建設工程節約資金90億元之多。
下面是筆者多年了解和接觸到的評標專家,知道的一些具體事例,不一定正確,算拋磚引玉,盼與同行探討,引起有關部門注意,在其修正和制定各項法規時的參考,讓規章制度更加完美和適用,讓參與招投標工作各位同仁更好地依據規章制度行事,全心全意地為國家建設出力和服務。
為了搞好招標投標工作,讓執行部門的人員操作起來有法可依,國家以及各地政府出臺了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及細則等有關法律法規。然而,在實踐中仍有一些具體細節不清楚,不明確,干擾了招標投標工作的順利進行。
從規定條文的字面上講是清楚的,執行中就有不清楚的地方了。在招標過程中,招標方收到符合招標書時間規定的投標書,那怕里面錯誤百出,這些投標書都是有效標;而評標專家進場后,按照招標書的具體要求,對招標方收到每份投標書進行評審,完全符合招標書內容要求的,才是評標專家眼中的有效標。所以,以上兩處的有效標是有很大區別的,分別用它們來計算評標價的基礎數,結果是不一樣的。曾經就有評標專家遇到過,讓專家按他們招標方的理解重新評標和計算結果。
在評標過程中,無論是施工標,還是監理標或采購標都離不開規費等標準和公式計算,評標專家在完成資格審查,形式審查,響應性審查,技術標審查,商務標審查中都可能遇到。
特別是監理標的評審方式是要打分論優劣,招標書要求評標專家對投標企業資質級別、總監級別、職稱、業績、配備人員的多少和專業職稱等分別按大ABCD、小ABCD的不同計分。特別是企業業績,既要按工程費用多少億元以上或以下記分,還要按項目個數多少分別按ABCD記分,再用加減乘除帶括號來計算出每個企業的總成績。
文件編寫者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客觀、公正、公平、盡量把各方面的情況都考慮到,用他熟悉的大或小ABCD,加或減,乘或除,再帶括號寫出來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具有中國特色的評標是要求在一天之內將一個施工標或監理標(有時最多評一次標實為三四個標段之多)評出結果(幾十億的數十個標段情況除外),標段大,投標企業多(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但通知是評標一天,往往會超出8小時,從資格評審等各個方面評審完,就必須把幾大本標書全部翻閱一遍,甚至幾遍。最重的一本標書重達4.5 kg,數千頁。翻完這些標書,記錄下所需數據,已經消耗大量腦力,再按要求去計算大小ABCD加減乘除外帶括號,這是在考評標專家的記憶力了。評標專家多是人到中年,且又不是每天都在評標,自己還有大量的本職工作要記要干,能記牢這些公式的相對較少,容易弄錯再所難免。但按要求又不能錯。筆者曾聽到了一個笑話,某中心從外地抽了五位專家,評審一個監理標,沒有一人計算出正確結果。時間過了幾小時,管理者從監控上看出情況不妙,經商議,從當地建設局借用一位熟悉該公式的又有專家資格證者進入,逐一點撥,才評出結果。標書中為什么不把這類計算公式和規費標準如建設工程計價定額的費用計算公式那樣列出來,既防止別有用心者亂算,又方便使用。何必要在評標時來考評標專家的記憶力呢。
(1)為什么通知時間越來越往后推遲?當初,才開始抽取評標專家是早上8時后專家就陸續接到參評的電話通知了,城里交通堵塞早高峰剛過。現在網絡化了,應該比初始時快捷。但是評標專家往往是10~12時前才能接到評標的通知,這時段正是城里接近中午的交通堵塞高峰期,不能準時到點的機率也增大了。
(2)評標專家到評標點的時間規定問題比較大,招標方通知評標專家到達時間從評標專家接聽電話,同意參加時開始計時,成都市范圍是90 min,從成都到外地市州則3~5 h不等。如果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有三種結果:一是不能按時入場,如已在途中,可電話告知招標方遲到了還可以入場;二是在招標方給定的允許超時30 min內到達,可以入場,但要減扣勞務費,如果沒在這30 min到達,評標專家就白忙了,拒絕其入場;三是不管評標專家超時打不打電話,招標方用設定的語言程序電話像某年春節晚會小品說的一樣,讓評標專家浪費電話費不說,還照樣白忙了,既耽誤原有的工作,白支付交通費,浪費了國家的運輸資源,肯定不讓評標專家進場。
據了解,造成專家遲到的原因,99 %以上是交通不暢造成的。盡管報紙說高速路通暢,成都到康定(約300 km)只需4 h,成都到周邊縣市只要15 min到半小時。筆者的體會是從成都市中心到三環路邊的幾大汽車客運站,坐公交車都要1~2 h,如再從石羊客運站去只有35 km以內的新津縣共耗時3 h又10 min,再從石羊場到離成都130 km內的雅安市西康大酒店共需5 h等,如到川東、川北更遠處耗時更多。作為評標專家個人不能改變交通現狀,那么管理部門硬要將社會原因造成的延誤遲到讓評標專家來承擔合理嗎?
招投標工作開展這么多年,在全國各省市州信息刊物上,筆者未見到評標專家勞務費計算和發放標準,只知道工程造價方面有一個勞務費計算標準:一是按工程項目大小,以投資額的百分比計;二是日工資制,按不同的職稱高低分別計算勞務費。現在一些中心出現了一個標評完了,在發勞務費時,爭論不休,實在有失和諧。特別是流標時,給費更少,以為廢標是評標專家造成的。不象過去標一評完,都是很高興地結束。為什么現在會發生如此現象?據說幾年前,某地出了一個加強招投標工作管理很“先進”的913號文件,其中專門有評標專家費用的標準計算規定,評標第一個小時為200元,以后每小時120元,再給交通費100元。如果你在允許遲到的時間內哪怕只有一秒鐘也將被扣減勞務費60元。這些費用累計超過800元則要由中心代扣20 %稅。而扣“稅”后的錢簽字有效,下一個月才能去銀行取現金,勞民傷財不說,這個文件最大問題是違法,一不懂勞動時間的內容,從接聽電話起,到安全返家前的時間都屬于工作時間;二忘記了超8 h加班費用,有時去川東返成都最多近20 h。照先進標準計算應該是5~6千元(含路費加班費)。由于這個913號文件的示范作用,不少地方東施效顰,據說川東某地一個標,晚上10點后才評完,給勞務費600元(按“先進”文件標準計算,不計超時費尚差200余元),回來晚上無大巴,只有野的車費更貴,如果晚上不走,住宿100多元,第二天還不能保證買上返成都的正規大巴車票,作為車費就不夠了。而這次評標抽上一個川北的的專家,按正常坐大巴只有第二天可到達,因此包車花去1 200元,這600元只是單邊車費的一半,不知最后如何了結。最近報紙上公布了院士、正副高職人員講課的課時費標準,評標專家的勞動強度大,比備課更費力,也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給評標工這個工種制定一個比較客觀實際的勞務費和交通費標準,避免傷了和氣,影響評標工作的正常開展。
(1)不少招標投標書編制人文字功底差。筆者曾問過一些建工專業畢業的招投標書編寫者,他們回答驚人的相似:不是學文科的,文句不通很正常。有這種思想的人編寫的招投標書,不光其他人弄不明白,可能連他們自己也不大清楚,因為好些人將網上或他人的標書照搬過來用,他們認為評標專家不會仔細看。這樣的標書,對評標專家來說是道難題,是要多花很多冤枉時間的。
(2)招標書問題。招標書如何編寫是有專門格式,將自己工程項目內容融入其中即可。別忘了中國是個人情大國,干什么事情都要講人際關系,關系好的好辦事。為了不違背領導意圖,讓自己心儀的承包商中標,將其招標條款盡量寫得符合該承包商條件又不與格式相侼,如果在正文中寫得太露骨,怕備案時通不過,就在招標書附錄中,或表格附注中,或招標書包含的合同某條款中添寫上別具一格的文字。類似情況較普遍。如果評標專家不將一大本招標書仔細通讀,那評出的結果就有誤差了。
(3)投標書中犯低級錯誤普遍。比如簽字蓋章,編寫頁碼日期等,不是搞錯了就是遺漏。這是管理問題,責任心問題,多用幾個人對照招標書核對幾遍就可避免的。
編寫的施工方案脫離實際的較多,甚至將混凝土框架高樓的組織設計弄到園林綠化工程上,或者相反。如果這樣的承包商中標了,如何能把工程完成好?
評標專家均有一技之長,完成其本職工作是主業,參加評標只能算副業或兼職。
(1)吃飯問題。四川地區大多數人對吃飯要求簡單,只要有泡菜,米飯就可滿足。除了省中心、阿壩州、彭州等地外,其他不少地區有不足之處。不知從哪年開始四川流行一種標價貴的“沒得味”盒飯,在米飯上澆的類似鹵汁那樣黑棕色的漿糊,不知是什么東西勾兌的,還加上一些生的紅白蘿卜條,半小個脆的灰黑的蛋,這樣不利腸胃的盒飯沒有一個人能吃完,還得空著肚子工作。某地更有絕招,過了時間連冷飯也沒有,給你一瓶飲料了事。現在聽說各地備有微波爐,遲到了還可以將盒飯熱了吃。
(2)有的專家不知道評標是干具體工作的,還以自己在單位當領導的姿態,對其他專家指手畫腳,只動口或者干些小事。或者脫離招標書要求,只按個人觀點評標,加重了其他專家的評標工作。
(3)評標專家缺席問題。參加評標多了,現在評標專家都是有選擇性的:凡是有上述法規問題的地點和評標環境太差,放下手中工作損失太大者都在拒絕之列。
(1)某地一個標,尚未評完就有投標單位沖到樓上向評標室邊拍照邊說評標專家吃了某某單位(可能中標者)的錢,要求評標專家說清楚,評標無法繼續下去。問中心管理者,這些人怎么上來的,他們說不知道,專家只好停下手中工作, 讓吵鬧者推舉代表進入評標室給其講解招標書的內容及他們投標書錯在那些地方被廢標了,他們才悄然離開了。還有某地一個標評完后,專家剛出去就被一些人圍住,要求將評標結果告訴他們才準離開。專家被迫讓警察來解圍,警察還說專家太磨蹭了,為什么不趕快離開?
上述問題是否涉及保密和安全的評標環境問題,是不是只有評標專家應該遵守評標保密規定,其他人就可例外,還是缺少基本法規要求約束其他人員。
(2)稅金問題。納稅是公民的義務,辛苦掙錢的評標專家也不例外。單位職工工資3 500元以上才交稅,913號文件強調800元以上扣20 %稅款,由其中心負責,設人知道這些年扣的稅款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是交給稅務局了還是放小金庫了。如果真的要繳稅應由招標方統一代扣,有收據可供檢查。也有專家質疑:其他第二職業者,還有以單位名義或個人去講課者都交稅了嗎?比如報上公布的院士高職稱課時費之類。
(3)保險問題。截止目前尚未聽到評標專家因評標而發生過一起傷害事故。以往去成都郊外市縣評標都有車接送,不知從哪年哪月起讓專家自己想辦法前往。經多方打聽到的說法是怕失密,怕出車禍。難道說專家自己去,萬一出車禍,招標方就不承擔責任了嗎?為預防萬一,建議有關部門還是將評標工作列入保險項目之內,不要等出了事故,再讓當事人跑斷腿就不好了。
(1)從報紙上知道2014年四川省要修訂一批法律法規,筆者希望在走基層傾聽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多一點點換位思考,人性化一點。將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進一步完善、修正、補充,使招標投標評標工作在更加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2)應舉辦涉及招標投標的各類人員培訓班。主要有管理服務人員、招標人員、投標人員、評標人員等的培訓班,讓其懂得各人應盡的義務和職責,樹立起全局觀念,能夠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工作,才能協同配合把招投標工作做好,讓評標環境有個和諧的氛圍。
(3)文字功底差,反映漢語言知識欠缺,應引起國家教育方針路線思路的改變。在大學、中專以前的普及教育中不要分什么文科、理科,因為漢語言文字是不管誰走上社會干什么工作都會伴其一生的。而現在教育中從小就分什么文、理科,無形中讓學生有意偏科,工作中出現一些本不應該出現的問題是值得人們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