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敬陽
(黑龍江省鶴北林業局,黑龍江 鶴崗154212)
汽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領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截止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以及汽車生產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結構的日趨完善,汽車已經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各地也逐步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整車、零部件生產、銷售為特色的企業群體,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汽車維修行業作為我國汽車行業快速、穩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時代發展下對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動機作為汽車運行的心臟,是汽車運行過程中的動力來源,所以,汽車發動機不僅要有良好的耐用性、穩定性,還要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和動力性。這些特點決定了汽車發動機維修的復雜性,同時汽車發動機的瑣碎零部件多,工作環境惡劣等也造成了汽車發動機成為最容易出現故障的汽車零部件之一。在新時代發展下,不斷研究汽車發動機的故障診斷、維修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對于合理使用汽車、提高汽車工作效率,延長汽車使用壽命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動機是一種能夠把一種形式的能轉化為另一種更有用的能的機器,通常是把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不管哪種發動機,都是以某種燃料燃燒來產生動力。汽車制造者出于創造世界汽車車速新紀錄的目的,在汽車上裝用過噴氣式發動機,但不是批量生產。由發動機參數來看,發動機排量是發動機各汽缸工作容積的總和,是非常重要的發動機參數,通常缸數越多功率也就越高。在作功過程中,活塞通過連桿轉換成曲軸的旋轉運動,汽缸內所進行的工作循環和發火次序的要求,定時使可燃混合氣或空汽進入氣缸,并有利于減小進氣和排氣的阻力。
第一,燃料供給系。汽油機燃料供給系將燃燒后的廢氣從氣缸內排出到大氣中,把柴油和空氣分別供入汽缸,在燃燒室內燃燒后,將燃燒后的廢氣排出。柴油機燃油供給系統在發動機工作時連續不斷地把數量足夠的潔凈潤滑油輸送到全部傳動件的摩擦表面,并利用油膜減輕機件的磨損。
第二,冷卻系。冷卻系能保證發動機在最適宜的溫度狀態下工作。汽車發動機通常采用水冷系,只有少數汽車發動機采用風冷系。
第三,點火系統。在汽油機內的可燃混合氣是靠電火花點燃的,汽油機的火花塞能夠按時在火花塞電極間產生電火花的全部設備稱為點火系。為了適應發動機的工作,點火系能在規定的時間按照次序供給火花塞,以足夠能量的高壓電保障發動機作功。
第四,啟動系。要使發動機汽缸內的可燃混合氣燃燒膨脹作功,發動機的啟動由兩大機構和五大系統組成,柴油機是壓燃的,不需要點火系。
導致出現該故障的原因:第一,當發動機運行過熱時,冷卻扇正常工作情況下關閉空調,當冷卻扇不工作時,掛空擋,打開空調,發動機極快恢復正常溫度。自動擋車在涉水后,駕駛員換擋出現異響,升檔和降檔緩慢,會出現發動機熄滅啟動不著的故障。第二,啟動系統出現了故障,導致發動機不能正常運轉,或者汽車蓄電池電量不足,啟動系統中的線路接觸不良等,都有可能導致發動機不能正常運轉。第三,汽車內部的點火系統出現故障,點火時間不能和發動機運行時間相匹配。第四,燃油泵的油壓過低,油管變形等問題導致的汽車發動機出現故障。
發動機出現無法啟動故障時的診斷方法及維修方法。其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檢測蓄電池的電量情況及其周邊的線路系統是否出現故障。其次,檢查點火開關是否正常工作。再次,要檢查高壓火花及周邊的高壓線、點火線圈等相關的電路是否正常運行。最后,如果以上都沒有出現問題,再檢查油管中的供油壓力是否足夠,這其中包括對油泵開關的檢查以及火花塞的運行情況檢查。
其具體包括以下幾點內容:第一,出現該故障的現象。發動機在低運行時工作正常,當轉速接近怠速時,出現熄火的現象,即為怠速不良故障。
第二,導致該故障的原因。汽車發動機的進氣系統和噴油控制系統的故障造成怠速不良。進氣系統有漏氣處,噴油器和溫度控制開關工作不正常,噴油系統供油壓力不正常。
第三,該故障的診斷措施及維修方法。排除方法和步驟:檢查進氣管、閥軟管,空氣濾清器濾芯是否過臟,冷啟動噴油器控制開關是否正常,檢查燃油系統的噴油器噴射情況。
檢查搭鐵線的狀況,傳感器電路應用LED燈或高阻抗電表檢查。安裝電感式傳感器時應將點火開關斷開,防止其自感電動勢產生新的故障。電控發動機檢查的基本內容仍是油路、電路和密封性,如果出現氧傳感器故障的原因較多,運行過程中存儲的數據就會消失,因此,蓄電池斷開后不應隨便更換零部件。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汽車領域勢必會進一步發展,所以,為了能夠讓我國汽車行業穩定、快速地發展,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汽車維修系統。汽車發動機作為汽車動力的來源,對汽車的安全、穩定運行至關重要,因此,維修人員在維修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創新診斷維修方法,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
[1] 李照美,史景釗,李遂亮,等.汽車檢測與診斷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2] 黃文虎,劉瑞巖,夏松波.設備故障診斷原理、技術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