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北華大學醫學部,吉林 吉林 132011)
2014年7月25日,人社部召開的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透露,2014年上半年有56萬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而56萬僅僅是727萬畢業生中的7%,也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還不足一成。雖然這7%只是畢業生在學校招聘會上與用人單位簽訂數據的初次統計,并沒把高校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考研、出國等學生統計在內。但是不管這56萬人的統計口徑是什么,727萬人的高校畢業生總數卻是再創新高。今年是繼去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之后,成為“史上最最難就業季”。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實際情況并非如預期那般寒冷。7月18日,在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座談會上,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向外界透露,截至7月1日,2014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依然保持在70%以上。該數據同去年相差無幾。每年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沒有就業,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創新高的畢業生人數以及連年的就業難問題應引起有關部門和高校的反思。
為了普及高等教育和增加高校生源,近幾年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進行了擴招,導致近幾年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與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張不相適應的是,社會上所能提供的勞動力需求崗位卻并沒有明顯的增加,隨著科技進步的不斷加快,以及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單位G D P吸納的勞動力有所減少,社會上新增的就業崗位的數量也在逐漸減少,導致每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都遠超于新增的就業崗位數量。這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最根本的原因。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這種就業制度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從當前的就業情況來看,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還沒有形成公平、競爭、有序、擇優的就業機制,這對大學生健康就業心理的形成和就業目標的實現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在促進就業的政策中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市場準入、資金和稅費等方面的支持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卻沒有制定出一套具體的實施辦法,很多優惠政策都缺乏可操作性,大都停留在政策層面上,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阻力。
從高校教育方面看,教學內容陳舊、就業指導缺乏針對性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大學生就業已經實現市場化,但是高校的專業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卻沒有實現市場化。很多高校的招生計劃和專業機構仍然是按照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在運作,很多教師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漸漸形成了市場上真正需要的人才沒有人培養,培養出來的人才市場又不需要的就業局面。此外,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缺乏針對性,就業指導課形式單調,就業指導質量不高。
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工作是大學生的主要意向。然而現實是由于國家對此類單位的編制控制相當嚴格,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們就業的意愿;而大量的民營企業需要的人才卻少人問津,從而造成勞動力供求失衡問題。此外,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要求不相適應。應屆畢業大學生沒有足夠的競爭力,致使在激烈的就業崗位競爭中難以立足。
第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體。因此,解決各類人員就業再就業,包括大學生就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計算機軟件、信息咨詢、金融、科研教育等現代服務業。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經濟結構轉型,進而帶動包括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在內的全社會就業,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建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政府要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增加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相互銜接,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高校要在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質量的同時,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等單位就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把握就業機會,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1] 眭國榮.談金融危機背景下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對策[J].教育探索,2009,(04):120-121.
[2] 陳保紅.淺談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9,(07):87-88.
[3] 遲淑清.大學生擇業觀念中的思想教育問題研究[J].佳木斯大學科學學報,2005,(11):159-160.
[4] 李會欣.加強大學生就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J].職教與經濟研究,2005,(0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