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秋陽
(中鐵八局同新房地產開發公司,四川成都610031)
現有的一些規范對抗浮設計有相關規定,也有不少文獻進行過探討,但目前的抗浮設計理論尚不完整,還沒有建立系統的理論基礎,規范中的有關規定也并不具體。因為這涉及到巖土工程學,而由于地下土層相互作用以及土層與結構相互作用的復雜性,這門學科對土層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我們在抗浮設計過程中主要是以下幾個步驟:確定抗浮水位、水浮力、抵抗水浮力的有利荷載、抗浮措施及方案。根據抗浮設計現狀,我將針對每個設計階段進行研討,并提出建議。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9) 和《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范》(JGJ72—2004)對抗浮設計水位的確定基本上是指導性的。《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范》(JGJ72—2004)規定當有長期水位觀測資料時,場地抗浮設防水位可采用實測最高水位;無長期水位觀測資料或資料缺乏時,按勘察期間實測最高穩定水位并結合場地地形地貌、地下水補給、排泄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工程師進行抗浮設計的水位選取依據是直接來源于地勘單位給出的報告,報告中給出的是指勘察期間測量得到的水位,受季節性降水影響明顯,在雨水季節地下水的水位就高,而在枯水期地下水位明顯較低,因此往往提出的建議水位是歷史最高水位。而工程師和勘察報告都很少綜合考慮工程所在地域的地質情況、地層構造、地下水的補給、大氣降水、排泄與徑流等有關因素,而且還受人為因素( 地下水開采、修筑水庫、水庫放水、灌溉等)。當然,這些影響因素是很難確定的。曾經就有關于根據地質局的勘查成都地下常年水位降低的報告。
在建筑使用年限的 70 年間,建筑物周圍地貌的變化以及水文條件和氣象的變化都是不能預料的,特別是近年來氣候的劇烈變化、經濟活動的頻繁使得地下水位更加無法估計。以上這些因素往往又難于去量化,這就取決于工程師的經驗和專業素質,工程師出于安全考慮都取值比較保守。2013年成都出現了特大暴雨,加之成都排水管網系統排水能力有限,導致城區很多路面積水,特別是在沿河區域,出現河水倒灌街道道路的情況,甚至有些直接流入住宅區地下室的停車場,但地下室并沒有受到破壞。這有可能河水是溢出河堤,而非通過地下室的土層滲入,沒有產生過大的浮力的原因。當然采取了抗浮設計措施也是一道防線。
成都經歷過實際暴雨之后的檢驗,地下室出現破壞的情況很少,若選取了合理水位,加上采取抗浮設計措施,應該能夠保證地下室的安全。規范規定的當有長期水位觀測資料時,采取場地抗浮設防水位可采用實測最高水位,這是偏于安全保守的。若2013年的成都暴雨在70a之內不再發生,那我們以此次的水位做為我們的抗浮設計水位,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一是以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30a后房子是否還存在;二是我們民用建筑的結構設計使用年限是50a,之后如果繼續使用還需要鑒定加固,結構不一定能夠再使用。這就造成了資源浪費,建筑應滿足經濟性的要求。此外,當基礎在弱透水層內,而弱透水層以上和弱透水層以下是透水性比較好的土層,這就存在夾層的情況,水就很可能在弱透水層以上的土層內,造成水位很高的假象。因此,我建議抗浮水位的確定應結合我國的國情、水文、地質、氣候等因素,參考近30a的最高實測水位,做為我們的設計依據,而不能將歷史最高水位作為我們設計依據。
《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范》(JGJ72—2004)規定地下室在穩定地下水位作用下所受的浮力應按靜水壓力計算,對臨時高水位作用下所受的浮力,在黏性土地基中可以根據當地經驗適當折減。但規范對于折減的具體參考系數沒有明確指出,而且規定如果要折減也是對臨時高水位作用下所受的浮力進行折減。按照靜水壓力建議的計算式(1):
P=γ·g·(h-h0)
(1)
式中 :P為每1m2的水浮力;γ為折減系數;g為水的重度;h為抗浮水位標高;h0為地下室板底標高。
式(1)中關于抗浮水位的標高問題已經討論過,對于γ的取值,行業內的爭議比較大。大部分工程師為了安全起見,都是按照靜水壓力計算,而無關土層的滲透性強弱,γ值都取1。而實際上在砂石土層中與粘土層中,水的滲透性能是不同的,文獻[1]中也通過現場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在粘土層中衰減也較明顯。地下室底部的土層滲透性較差的話,在雨季土層中就不會滲入大量的水,產生的浮力也較小。
筆者認為由骨粒、水、空氣組成的三相土層產生的浮力與單是水產生的浮力有本質的區別,即使是滲透性較強的砂石層中,骨粒與水之間也有粘聚力,相當于削弱了水的動力,只是這種粘聚力比較小,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防止因管涌導致的水浮力很大,建議在滲透性較好的土層中γ取值為1。在弱透水層中,滲透性差,含水量低,而且顆粒的粘聚力較強,所產生的水浮力會減弱。至于γ的取值,由于土質情況的復雜性,建議在勘察期間進行實際場地實驗,以確定土層的滲透性能,從而選擇一個較為合理的折減系數,但最好采用在豐水期勘察的實驗數據較為穩妥。具體折減系數的計算公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于討論抗浮設計的文章有很多,但涉及到抗浮有利因素分析和荷載的取值并不是很多。
進行抗浮設計時,通常只考慮結構自重的有利作用,而并不考慮地下室四周的填土對建筑的摩擦力和基地與土層的粘滯力。因為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回填土很難保證完全按照設計要求達到相應的壓實系數,回填土的材料也往往是慘雜了很多建筑廢渣,沒有按照設計要求施工。這就很難保證填土對地下室側壁的擠壓作用,也就沒有對地下室的摩擦作用。雨水的滲入也會降低它們之間的摩擦力。對于基地與土層的粘滯力,當基地是砂石層時,不存在粘滯力。當基地是粘土層,若滲透性較差,基地與土層存在一定的粘滯力,但基地的土層在開挖時受到擾動,有所松動現象,而且粘滯力相對于水浮力是相當微弱的,因此也不給予考慮,也可以作為安全儲備。
考慮抵抗水浮力的有利荷載包括結構自重和覆土的重量,而對于結構自重的取值存在爭議。有些專家認為,對于多層建筑需要抗浮設計時,不應計入地面以上結構的自重,而只考慮地面以下的結構自重,原因在于擔心上部荷載通過柱傳遞到基礎后,基礎與抗水板的連接并不能保證荷載有效的平均分布在抗水板上,從而不能保證整體抗浮設計概念的實現。我認為這種考慮,對于局部抗浮設計和傳力路徑是合理的,但對于整體抗浮考慮時,這是不合理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若考慮到基礎與抗水板連接無法保證力的傳遞,那地下室部分的有利荷載只能考慮抗水板的自重,地下室的梁板柱的荷載就不能考慮。實際上,他們是為了安全考慮,相當于少考慮一部分荷載,作為安全系數。但我們整體抗浮設計時,是把建筑從地下室到上部作為一個整體結構考慮的,強調概念設計理論。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的抗浮設計公式,如式(2),也是整體考慮結構荷載來確定是否需要抗浮的。至于基礎與抗水板的連接問題,可以通過加強構造措施來保證。
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的抗浮設計公式5.4.3:
Gk/Nw,k>Kw
(2)
式中 :Gk為建筑物自重和壓重之和(kN);Nw,k為浮力作用值(kN);Kw為抗浮穩定安全系數,一般情況下取1.05;
當上式不滿足時,就必須進行抗浮設計。總的浮力值減去有利荷載值的差值就是需要通過抗浮措施來抵抗的浮力值。
對于安全系數的取值,有些工程師為了安全考慮,取的數值大于1.05。各個國家的規范也有所差異,即使是我國國內,一些相關行業的規范取值也不一樣。我認為通過以上對抗浮水位和有利因素的分析,無需再增大安全系數,嚴格按照規范1.05取值。式(2)是針對整體抗浮考慮的,還應進行局部抗浮設計,驗算局部有可能水浮力較大的位置。
主要的抗浮設計方案包括抗浮錨桿、抗拔樁、增加結構的自重、設置地下室底板外挑板、采用止水帷幕等。
抗浮錨桿主要用于地基錨固性能較好的基巖或者砂石層,對于砂土層則不適用。抗拔樁適用范圍很廣,但造價相對較高。采用增加結構自重的方式,是最直接簡單的方法,但只能用在抗浮設計值較小的情況下比較經濟,而且增加結構板的厚度后會影響建筑的空間尺寸。設置地下室底板外挑板的作用非常小,只能作為一種保障措施。止水帷幕用于地基土層的滲透性較差的情況,但效果很難保證,造價也較高。
由于抗浮錨桿技術易于施工,布置靈活,受力簡單,造價合理,因此現在應用越來越多。但由于錨桿與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復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其中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鋼筋的銹蝕問題。若采用的是粘接式錨桿,錨桿受拉后,錨桿周圍的漿體保護層一旦開裂的話,就很容易受到銹蝕,鋼筋截面變小,影響承載力。只有通過嚴格控制裂縫寬度,采用大直徑的鋼筋,表面涂防腐層來減小不利影響。或者采用無粘接預應力錨桿,但造價較高。
(2)錨桿的變形問題。若采用的是普通錨桿,在水位往復變化的情況下,錨桿受到反復的拉力作用,會產生永久變形,不利于結構的穩定。若采用的是預應力錨桿,在沒有水浮力的作用下,錨桿對結構的拉力較大,就會成為結構的負擔,相當于上部荷載作用在結構上。這就需要工程師在實際的工程中權衡利弊了,選擇合理的錨桿承載力。
(3)錨桿與底板的連接問題。由于錨桿是穿過土層和底板,而構成了水流沿錨桿滲入底板的通道,因此節點的防水措施和施工質量非常重要,處理不好會對底板內的鋼筋產生銹蝕作用,最終導致底板的開裂。
(1)建議在確定抗浮水位時,應結合我國的國情、水文、地質、氣候、周邊情況等因素,參考近30a的最高實測水位,做為我們的設計依據。
(2)建議在滲透性較好的土層中折減系數γ取值為1。在弱透水層中,由于土質情況的復雜性,建議在豐水期進行實際場地實驗,以確定土層的滲透性能,從而選擇合理的折減系數。折減系數的計算公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在計算抗浮的有利荷載時應計入地面以上結構的自重,采取加強基礎與底板的連接,保證整體性。抗浮穩定安全系數取1.05是完全能夠保證安全的,無需再增大取值。
(4)錨桿技術應用越來越多,但我們不能忽視所存在問題,在設計時因考慮這些問題的影響。具體選擇何種抗浮方案,應進行幾種方案的經濟性與合理性對比確定。
[1] 張曠成,丘建金. 關于抗浮設防水位及浮力計算問題的討論[J]. 巖土工程技術,2007,21(1) : 15-20
[2] 柳建國,劉波. 建筑物的抗浮設計與工程技術[J].工業建筑,2007,37(4)
[3] 吳建虹. 高層建筑地下室抗浮設計的幾個問題[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2,(8)
[4] 林本海. 地下結構物抗浮設計問題的研討[J].廣州建筑,2005,(5)
[5] 鄭偉國. 地下結構抗浮設計的思路和建議[J].建筑結構,2013,43(5)
[6] 胡興. 獨立式地下車庫抗浮設計與抗浮措施[J]. 廣東土木與建筑,2008,(5)
[7]GB50021—2009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
[8]JGJ72—2004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
[9]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