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
(湖北文理學院 經濟與政法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
——以監利縣尺八鎮馮王村為例①
郭秀
(湖北文理學院 經濟與政法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隨著外出打工父母數量的增加,留守兒童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留守兒童親子關系也不容小視。父母與留守兒童溝通次數少,方式單一;親子關系內容膚淺,范圍狹窄;外出父母不重視親子關系,缺乏溝通意識;父母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影響小,淺薄的親子感情會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很多問題。本文從社會工作三大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作為切入點,為緩解這種不良的親子關系提出有效措施。
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社會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全國已有兩億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在這些農民工中,絕大多數都是孩子的父母,他們因各種原因,把孩子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且數量較為龐大的兒童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的家鄉,并且需要其他監護人或親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擴大”。[1]父母與孩子天各一方,缺少聯系,這種隔離的親子關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行為、心理、安全等方面產生了很多不良問題,甚至有可能難以完成學業,重復父母四處奔波的命運。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場所,親子關系是兒童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持久的一種社會關系。[2]
本文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文獻法為輔。筆者在監利縣尺八鎮馮王村選取了4個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并與被研究者監護人及父母進行訪談,深入了解了馮王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的情況。筆者查閱與留守兒童教育、親子關系、社會工作等有關文獻,對本文的撰寫富有建設性和啟發性。本文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對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問題進行介入,對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的改善提出有效措施,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
小云(化名):男,14歲,正讀初三。在他不到2歲時,父母便外出打工,每隔一兩年回來一次。小云一直由奶奶照顧,正處于青春期的他非常叛逆,和父母關系不好。
小麗(化名):女,8歲,目前就讀三年級。小麗4歲時,父親便去寧波打工,每年春節時回家。母親在家在照顧小麗的同時還忙于農活。
小林(化名):男,15歲,正讀初二。10歲時父母離異,小林跟隨母親,不到半年母親外出打工,由外公代為監管。
小文(化名):男,9歲,小林的弟弟,讀四年級。父母離異后跟隨父親,一年后父親外出,小文由爺爺奶奶照顧。性格比較孤僻,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
(一)父母與孩子溝通次數少,方式單一
農村的父母們迫于生計背井離鄉在外地打工,孩子在家鄉就學,雙方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嚴重缺乏。由于路途遙遠,來回花銷大,即使有現代的便利交通工具,父母們也舍不得花錢來來往往,除了春節或重要的事情一年最多回家一兩次,甚至有的家長兩三年才回一次。春節回家父母們不是把心事放在和孩子的交流上,而是走親訪友或打麻將。如果孩子不犯錯,父母一般都不會和孩子過多的交談,都是各玩各的。值得注意的是:打電話的主導者是父母,一般都是父母問一些關于生活費和學習的問題,孩子回答,然后把重要的事情作一些安排和了解。這種單向的交流不能使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想法,父母也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況。非面對面的間接互動無形間疏遠了親子關系。顯然電話交流沒有達到有效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效果。[3]寫信雖然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父母工作的地方流動性大,并且孩子要去鎮上寄信交通不方便,所以這種溝通渠道并不現實。
小云:我現在讀初三,每兩個星期回家一次,可爸爸媽媽不知道我是哪個星期放假,所以我很少能接到他們的電話,有時候可能一個月一次,有時候可能兩三個月,每次都是媽媽給我打電話,爸爸總不找我說話。
小文父親:沒和他媽媽離婚時和他兄弟兩個打電話次數還多了點,現在基本上打電話少,沒什么說的,給他寄點錢過去讀書就有了。
(二)親子關系內容膚淺,范圍狹窄
正常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兒童能真實地向監護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監護人也能將自己對孩子的情感傳遞給孩子,二者能換位思考,能從彼此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中,祖輩體力活繁重,并且正處于體力與精神衰退時期,對孩子的教養身不由己,而且很難與孫輩交流溝通。很多祖輩與都把孩子當作掌中寶,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做家務活。農村的交流很多都是在監護人與孩子共同勞動時進行的,這種溺愛也減少了親子共處的機會。此外,祖輩文盲率遠遠高于青年一代,且代溝分明,根本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和情感交流。[4]即便祖輩與外出打工父母意識到自己應管教孩子的責任,但教養也多集中在生活方面,如孩子生活費夠不夠,是否有衣服穿等;學習方面,作業是否完成,成績在班上第幾名等;而很少涉及到兒童心理、情緒、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交流和引導。[5]因此,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內容膚淺,范圍狹窄。
小林外公:他媽媽給他買了臺電腦,放假回來他就整天呆在電腦前,什么事都不做,話也懶得和你說,我要他做什么他還對我發火,從來沒看到他寫過作業。
(三)外出父母不重視親子關系,缺乏溝通意識
品川孝子曾經說過:“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待人接物態度的依據。關心你的孩子,別忘了重視你與孩子的關系。”[6]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父母尤其是農村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始終扮演者不被喜歡的管教者和懲罰者的角色,并且農村外出打工父母接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一般只有初中小學文憑,甚至是文盲。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們關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家庭收入開支,孩子的生活費、學習成績,缺乏和孩子心靈交流和思想溝通的意識。父母認為孩子小,沒有思想,也就沒有思想溝通的必要。原本疏遠的親子關系使父母不便直接問孩子一些敏感性問題。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工作強度大,時間長,迫使他們無暇顧及孩子的健康發展。
小麗父親:小娃兒還小,她不懂事,跟他說什么她又不懂,小娃兒都不想事,多給點錢她買吃的她就高興了。
小云:我不想他們,爸爸看到我做錯事了總打我,我不想和他說話,有點恨他。
(四)父母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影響小
根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可以得出我們的大部分社會行為都是通過觀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學會的?!巴ㄟ^觀察而學習的能力使人們能夠獲得較復雜的、有內在統一性的、模式化的整體行為,而毋需通過行為主義設想的那種沉悶的嘗試錯誤逐漸形成這些行為?!盵7]對于兒童而言,家庭是社會的第一所學校,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場所,那么父母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家庭的生活、家長的言行、舉止和周圍的環境等刺激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是孩子接受某一觀念或按某一方式進行活動。[8]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留守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父母的缺位,使孩子失去了應有的觀察模仿榜樣。當孩子們處于無知狀態時,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確的。這種不健全的社會化階段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小林:現在對爸爸沒什么印象了。媽媽回來只知道打麻將,她不管我。
小文:不記得媽媽長什么樣了,她隔很久給我打一次電話。
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應用專業知識與方法幫助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并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其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9]以人為本、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價值觀。留守兒童親子關系是家庭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父母與孩子的隔離,使孩子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及時的支持與幫助;“陌生”父母與孩子疏遠的親子關系使留守兒童感到更加孤獨。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專業機構會給親子提供有效的支持與幫助。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技巧和工作理念,對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家庭進行適當介入,能夠幫助父母與孩子重新審視親子關系,改善不良的溝通模式,為孩子的成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案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是以個人和家庭為工作的入手點,通過建立一對一的專業工作關系,運用特定的知識與方法,幫助個人調動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解決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使個人的社會生活更完美。[10]針對留守兒童親子關系問題,可以采用個案工作方法中薩提亞模式。該模式可以向案主澄清家庭的重要性、個人與家庭成員互動的重要性,并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薩提亞模式認為人與家庭成員的正常的健康的互動能幫助人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和行為模式。社會工作者擔任鼓勵者、指導者的角色,鼓勵外出打工父母重視親子互動及其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并積極行動起來,使家庭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休養生息,而且提供機會讓家庭成員得到健康發展。通過家庭重塑,使家庭成員能看到彼此的真實面目,澄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誤會,增進親子感情。
(二)小組工作方法
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方法之一,是小組工作中按照一定的目標組織的通過小組過程和動力去影響小組成員的態度與行為,使其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與發展,問題的解決的實務過程。[11]
小組工作介入親子關系的理論依據有社會系統論、場域論、互動論及交換論。小組工作中的互惠模式強調組員之間的互動和溝通。社會工作者扮演組織者、倡導者、協調者的角色。社會工作者提供組員間彼此認同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運用游戲治療方法,通過團體游戲,加強留守兒童的溝通、理解和成長,讓組員感受到小組帶來的溫暖和歸屬感。此外,對于外出打工父母,可以在春節期間組織一次“相親相愛”的小組活動。鼓勵父母針對親子關系表達自己的感受,并互相交流經驗。社會工作者為組員教授心理學和親子溝通等方面的知識,真正讓父母重視親子關系,重視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三)社區工作方法
專業社區工作是社區工作者在一定價值觀指導下,依據一定的方法、理論、按照一定的模式,確定社區的問題與需求,發掘社區資源,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區服務質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個社會的進步。[12]親子關系問題適用于社區工作模式中的地區發展模式。社會工作者扮演談判者、協調者、發言人的角色。為了外出打工父母與留守兒童方便聯系,社區工作者在農村社區建立親情交流站等機構,規定父母每周至少與住校學生聯系一次,與居家兒童至少聯系兩次,不管采用采取電話、信件、網絡或其他聯絡方式。并對交流過程進行引導,建議父母在孩子成長中多鼓勵多關愛,而不是一味的批評與責怪;鼓勵孩子多向父母吐露真實感情。此外,社區工作者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對社區資源進行有效的挖掘和整合,由村委會牽頭關愛留守兒童,關注農民工,積極幫助留守家庭改善親子關系。
(注:本文系湖北文理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資助項目)
[1]全國婦聯.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http:// www.ce.cn/xwzx/gnsz/gdxw/201305/10/t20130510_24368366.shtml.
[2]劉亮.農村家庭功能的婚變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3]武海鳴,吳瑩.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面臨的問題及調適[J].今日論壇,2001-11.31.
[4][5]方建華.心靈深處的刺痛——從社會學視角審視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J].當代學前教育.2009-10-15.4-7.
[6]品川孝子.親子手冊[Z].小暢書房,1989.121.
[7]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1977.12.
[8]林碧英.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榜樣教育[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
[9]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10]隋玉杰.個案工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
[11]李翠娥.小組工作[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8.
[12]徐永祥主編.社區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