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紅旗
(安徽工商學院 公共課學部,安徽 合肥 230041)
根據《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的規定,補貼是指一成員方政府或任何公共機構向“某些企業”(即指一個企業或產業或一組企業或產業)提供的財政捐助以及對價格或收入的支持,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增加從其領土輸出某種產品或者減少向其領土內輸人某種產品,或者對其他成員方利益形成損害的政府性措施。
新形勢下國際經濟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政府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注重運用各種形式的補貼政策,來不斷提高本國國際經濟競爭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補貼制度,在不同時期,補貼的政策內容、重點和性質都有所不同。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鼓勵經濟特區更好更快發展,支持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對外貿易,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補貼政策和措施。中國加入WTO以來,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而與此同時遭遇的貿易摩擦也不斷升級。反補貼調查——這一原先并不對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適用的貿易救濟措施也逐漸為中國的各主要貿易伙伴所采用。2004年以后反補貼越來越引起中國政府和學界的重視。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反補貼形勢,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我們必須對補貼政策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加大研究力度。
出口補貼是世貿組織規定的禁止性補貼類別之一,自2001年加入了WTO之后,我國先后對出口貿易法規進行了較大幅度調整。像1986年發布的《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第8條的規定:“凡當年企業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企業產品產值70%以上的,可以按照現行稅率減半交納企業所得稅;如199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汽車產業政策的通知》對國產化率達到規定比例的汽車企業給予關稅稅率上的優惠;還有從1999年9月1日起實行的《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退稅管理試行辦法》,試行辦法要求凡符合《國務院關于調整進口設備稅收政策的通知》規定的,給予稅收減免。這些政策明顯違反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屬于《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中的禁止性補貼,這些直接的出口補貼法規目前已經相繼廢止。
進口替代補貼也屬于禁止性補貼之列,但我國的部分法規中依然存在。如由海關總署、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制定的,2005年4月1日起執行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其中第22條第三款規定:“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總成(系統)總價格的60%及以上的”構成整車特征,對經核定中心核定為構成整車特征的進口零部件,海關按照整車歸類,并按照整車稅率計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這種規定實際上對部分汽車零部件的進口制造了壁壘,從而間接鼓勵了采用國產零部件的行為,屬于進口替代補貼范疇。
出口企業不是指負責辦理出口手續的企業,而是指負責貨物盈虧的企業。出口企業具體范圍主要包括:(1)委托外貿經營權的出口企業;(2)委托出口的企業。這部分企業有的則具有外貿經營權,有的自身沒有外貿經營權。有的外貿企業為了組織貨源或者出口經營的方便,委托別的外貿企業代理出口。有的生產企業為了打入國際市場,實行產銷見面,在財務上直接承擔盈虧,將過去與外貿企業的供貨關系改為委托代理出口,并付給外貿企業手續費;(3)特定出口退稅企業。出口退稅是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對報關出口的貨物退還或免征在國內各生產環節和流轉環節按稅法規定繳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我國始于1985年實行出口退稅政策。1994年財稅改革,重申了對出口商品實行整體稅負為零的零稅率政策。從1994年至今,根據中央財政承受力與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國出口退稅率幾經調整。
出口信貸分為出口買方信貸和出口賣方信貸兩種方式,是有關國家為支持和擴大本國大型設備等資本性貨物的出口,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由該國的出口信貸機構通過直接向本國出口商或外國進口商(或其銀行)提供利率較低的貸款,或通過擔保、保險或給予利率貼補等鼓勵本國商業銀行向本國出口商或國外進口商(或其銀行)提供中長期的貸款,以解決本國出口商資金周轉的困難,或滿足國外進口商對本國出口商支付貨款需要的一種國際信貸方式。是國家干預外貿經濟爭奪國外銷售市場的一種手段。出口買方信貸是指出口商所在國銀行向境外的借款人直接提供的貸款。而出口賣方信貸是指出口商所在國銀行向出口商提供的貸款。由于出口信貸不是屬于直接的出口補貼,這種間接鼓勵出口的政策被世界各國所普遍采用。2001年,我國也建立了專門負責出口信貸相關事宜的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當前,中國的補貼制度總的看來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作為WTO允許的貿易保護手段,補貼措施對中國國內產業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中國補貼體系大多是為國內政治、經濟目的服務,在相當一段時間為我國的招商引資,為我國企業的良性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政府實施補貼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一是通過實施優惠政策和讓利措施,扶持弱勢產業和特定行業發展,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和預定的戰略目標;二是通過財政資助支持支柱產業的發展,實現預定經濟增長目標。政府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出發靈活實施補貼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第二,中國的補貼制度為國際區域配置服務的作用還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在研發補貼、環保補貼等許多可訴性補貼和不可訴補貼方面,補貼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除了管理上、指導思想上的失誤、價格體系的不合理外,補貼制度效益低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未能建立有效的提高補貼效益的激勵機制。出口退稅對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出口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方面沒發揮作用,突出表現為:出口退稅結構,不適應優化產業結構的要求;出口退稅數額超出了中央財政的承受能力;出口退稅的負擔機制,不利于出口貿易的科學、規范管理。我國出口信貸工作在資本性貨物出口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也還存在以下方面作用沒發揮出來:我國進出口機構的定位缺乏立法保證;業務類型單一,缺乏創新;信貸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且不穩定。
第三,入世后,中國不少影響國際貿易的補貼政策受到了嚴重挑戰。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貿易摩擦也隨之快速增長,在這種形勢下,中國雖然已經在補貼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由于實踐和理論研究的歷史較短等原因,尚不具備完備系統的法律制度體系,仍然存在總體立法層級不高、規制內容不全、權威性不高的問題,并且仍有不符合WTO規則要求之處。西方發達國家在其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期都曾長期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當中國進入和發達國家當年一樣的工業發展階段時,國際貿易規則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和許多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極不公平地喪失了通過補貼等措施來促進產業發展的機會。中國雖然可以享受部分發展中國家在補貼方面優惠的待遇,但是余地不是很大。一些相關的補貼措施根據入世承諾都被取消。具體到補貼問題,《中國加入議定書》中第10條《補貼》的第一款就規定了中國政府對實行的補貼的通知義務,第二款就明確指出了對國有企業的補貼是專向性補貼,第三款就明確了中國不享有發展中國家在禁止性補貼上的例外待遇。
加入WTO之后,按照WTO相關協定的要求完善補貼制度,并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調整國內相關的稅費政策,是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
WTO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發展而來,與其他成員相比,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中國對自身經濟體制的定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政府為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曾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國有企業走出困境、走向市場,包括銀行提供的政策性貸款、直接的資金注入、債轉股、注銷呆壞賬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的第10條第2款規定:“就實施《補貼與反補貼協議》第1條第2款和第2條而言,對國有企業提供的補貼將被視為專向性補貼,特別是在國有企業是此類補貼的主要接受者或國有企業接受此類補貼的數量異常之大的情況下”。為避免由于國有企業補貼引起的反補貼訴訟,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遭受的反補貼問題,要對國有企業補貼的形式、角度和力度等以WTO相關規則為依據進行有效調整和改革。
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式而言,盡管我國年GDP增長率位居世界前列,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四,但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來許多問題,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的那樣:一是科技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較大,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突出表現在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三是經濟結構矛盾突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而根據SCM協定的相關規定,對以上三個方面的補貼基本屬于不可訴補貼的范疇,對這幾個方面進行補貼既可以改善我國經濟整體運行狀況,也不會引起和其它國家的貿易摩擦。因此,解決好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除了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也要加大對以上幾個方面的投入顯得非常重要。
鑒于目前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轉型改革有利于減少稅收對企業正常投資行為的非中性影響,極大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加企業現金流,提高企業設備投資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增強企業自我發展能力”。而且,這一改革也同時有力地促進了試點地區產業結構的不斷良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良性轉變,從而為今后進一步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積累許多寶貴的經驗。
出口退稅,實際是退增值稅。依據稅制原理,政府征稅的資格,建立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上,正是因為政府提供了包括維護和平安全的生活環境、明確公平的市場交易規則等在內的種種公共服務,商品才得以自由流通,并通過流通實現了增值目的,為此要收取一定稅費,用以維持政府的正常運轉,使得各項公共服務不至于費無所出。
之所以要對出口商品退稅,乃是因為商品在國外流通的過程中,各項公共服務由流通所在地政府提供,自然,相關稅費也應由交易發生地政府征收,而不是由生產所在地政府征收。便是國門之內,在機場等地專門設立免稅商店,也就是因為此。
因此,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下,“我國的出口退稅應以完全退還商品生產過程中征收的增值稅為目標,以降低出口商品成本,提高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為此,新階段,可以通過立法形式進一步明確中國的進出口銀行為官方的出口信用機構;加強對有關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制度的國際組織與國際協定的研究;加大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制度的業務創新力度,拓寬對外貿易的支持面;制定一系列與SCM協定相符合的補貼制度。中國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制度的完善應一方面接受和執行WTO的原則,另一方面又要利用WTO現有條約所容許的空間來保護本國的利益。
中國加入WTO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了解并遵守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
為了給出口型企業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我國要靈活調整現有補貼政策和補貼格局,掌握好可申訴補貼和不可申訴補貼的數量界限和形式,取消禁止性補貼,讓企業減少對補貼的依賴,不斷激發企業自身的活力與創造力,將補貼的作用由以前的維持企業生存轉變為現在是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另外我國必須要遵守WTO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不斷完善反補貼的立法,從而更好地保護國家的利益和國內的產業,更好地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
國際貿易中的補貼與反補貼問題紛繁復雜,本文只是大體上介紹了補貼對涉及各方的經濟影響,如果用量化的方法證明補貼到底對進口國和出口國有多大影響,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可能會使本文更具說服力,本文在這個方面稍嫌不足。實際上目前為止,國際學術界對補貼的利弊爭論依然很大。對于我國來說,一方面要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調整國內經濟補貼政策,使其真正能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要按照SCM協定的要求制定補貼政策,遵守國際貿易規則,這樣才能更好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1]韓龍.匯率偏差并不構成法律上的出口補貼——評美國《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J].河北法學,2013,(1):11-23.
[2]伍穗龍.人民幣匯率體制是否構成出口補貼問題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3,(2):151-155.
[3]梁鵬.壟斷條件下的貿易模式和政策選擇——基于博弈視角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24-30.
[4]張帥梁.《農業協定》例外條款及其對我國農業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2):953-955.